一种轴类零件半自动抛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6264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0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一种轴类零件半自动抛光装置,包括平台支撑腿、抛光装置平台、直线导轨、移动平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压板、齿轮齿条行走机构、抛光机构。所述的抛光装置平台是支撑半自动抛光装置的主体结构,由所述的平台支撑腿固定在地面上;直线导轨通过定位螺丝固定在抛光装置平台上矩形通孔的两侧,移动平台安装在直线导轨上;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抛光装置平台上,压板通过圆柱头螺钉和第二支架固定夹紧;齿轮齿条行走机构和抛光机构安装在抛光装置的移动平台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成本较低等优点,能够简单快速地实现对不同外径轴类零件表面的抛光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类零件半自动抛光装置
本技术涉及轴类零件表面处理
,具体的说是一种轴类零件半自动抛光装置。
技术介绍
轴类零件是机床、汽车、拖拉机等机械中的重要零件,用于支撑回转零件并传递运动和动力,轴的表面质量直接影响着机械的运转精度和工作寿命。对于一些精度要求高的轴类零件,这就需要对其表面进行抛光处理。现有的抛光装置虽然功能强大,但结构复杂,成本、维护费用高;采用人工使用手持式抛光机进行抛光,虽然实用,但这种抛光方式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稳定性差,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为了能够简单快速地实现对不同外径轴类零件表面的抛光处理,设计一种半自动抛光装置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成本较低的,能够实现对轴类零件表面抛光处理的装置,即一种轴类零件半自动抛光装置。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轴类零件半自动抛光装置,包括平台支撑腿、抛光装置平台、直线导轨、移动平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压板、齿轮齿条行走机构、抛光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支撑腿底部设有地脚螺栓孔,所述地脚螺栓孔分布在平台支撑腿的两侧,且数量为四个,所述平台支撑腿上部通过加强角焊固定在抛光装置平台的下方,所述抛光装置平台是支撑半自动抛光装置的主体结构,所述抛光装置平台呈矩形,且所述抛光装置平台上还设有矩形通孔,所述矩形通孔位于抛光装置平台的中央,所述抛光装置平台由四个平台支撑腿分别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地面上,所述平台支撑腿和抛光装置平台的安装精度是影响抛光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述直线导轨的数量为两条,且所述直线导轨上还设有一号定位螺丝孔,所述一号定位螺丝孔数量为九个,所述直线导轨通过定位螺丝固定在抛光装置平台上矩形通孔的两侧,所述移动平台安装在直线导轨上。所述第一支架上部设有一号通孔,所述一号通孔中心安装有一号旋转卡盘,所述一号旋转卡盘可固定不同直径的轴类零件且还可绕一号通孔轴心旋转,所述第一支架中部设有一号圆角矩形通孔,所述一号圆角矩形通孔方便一号旋转卡盘的安装,还能减轻第一支架的重量,节约成本,所述第一支架下部还设有一号螺孔,所述一号螺孔分布在第一支架的两侧,且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一支架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抛光装置平台上。所述第二支架上部设有一号半圆形通槽,所述一号半圆形通槽两侧分别还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数量为四个,所述一号半圆形通槽中心安装有二号旋转卡盘,所述第二支架中部设有二号圆角矩形通孔,方便二号旋转卡盘的安装,还能减轻第二支架的重量,使得第二支架的运输、安装更加方便,所述第二支架下部设有二号螺孔,所述二号螺孔分布在第二支架的两侧,且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二支架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抛光装置平台上;所述压板下方设有二号半圆形通槽,所述压板下方二号半圆形通槽两侧还设有螺钉通孔,所述螺钉通孔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二支架和压板通过圆柱头螺钉固定夹紧时,所述第二支架上部设有的一号半圆形通槽和压板下方设有的二号半圆形通槽刚好形成一个完整的二号通孔。所述齿轮齿条行走机构,包括齿轮、齿条、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联轴器、齿轮轴、法兰盘、法兰螺栓。所述齿轮和齿条是相互啮合的,所述齿条通过加强角焊焊接在矩形通孔的侧面上,所述齿轮通过键连接固定在齿轮轴上,所述齿轮轴通过驱动电机联轴器与驱动电机相连接,所述驱动电机轴一端安装有法兰盘,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法兰盘由法兰螺栓垂直固定在移动平台上,所述移动平台设有三号通孔,所述驱动电机联轴器穿过三号通孔,所述三号通孔与垂直安装的驱动电机同轴心,所述的驱动电机启动将带动齿轮转动,由于齿条是固定在抛光装置平台上,因此抛光装置的移动平台通过齿轮齿条行走机构在直线导轨上实现受控制的运动。所述抛光机构,包括尼龙抛光轮、抛光臂、直角挡板、伺服电机联轴器、伺服电机、U形夹、伺服电机支撑座、移动平台导轨、横向限位装置。所述尼龙抛光轮与抛光臂固定连接,所述抛光臂穿过直角挡板一侧的腰形孔,所述直角挡板通过加强角焊焊接在移动平台上,所述抛光臂通过伺服电机联轴器与伺服电机相连接,所述伺服电机通过U形夹固定在伺服电机支撑座上,所述伺服电机支撑座呈U形方槽状,且安装在移动平台导轨上,所述移动平台导轨数量为两条,且移动平台导轨还设有二号定位螺丝孔,所述二号定位螺丝孔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移动平台导轨通过定位螺丝固定在移动平台上,所述横向限位装置一端固定在直角挡板的另一侧,另一端安装在伺服电机支撑座方槽内,所述的横向限位装置用来调节尼龙抛光轮的横向进给距离,以适用于不同规格的轴类零件使用。所述第二支架和压板固定夹紧时所形成的二号通孔与第一支架上部的一号通孔同轴心,使安装在一号旋转卡盘和二号旋转卡盘里的轴类零件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保证了零件表面的抛光精度。所述第二支架的固定位置与直线导轨的一端平齐,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直线距离小于直线导轨的长度,这样可以保证当移动平台运动到直线导轨的一端时,尼龙抛光轮还能对整个零件的表面进行抛光处理。所述尼龙抛光轮的抛光方向与轴类零件中心轴垂直,使尼龙抛光轮对轴类零件表面进行抛光的同时不影响其沿直线导轨作直线运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成本较低等优点,能够实现尼龙抛光轮对轴类零件表面进行抛光处理的同时沿直线导轨作移动速度可调的往复运动,且还可以通过横向限位装置来调整尼龙抛光轮横向进给的位置,以满足不同外径轴类零件的抛光处理,大大改善了以往抛光装置的适用范围,操作简单,快速有效,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等轴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支架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二支架和压板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齿轮齿条行走机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抛光机构结构示意图。图中,1-平台支撑腿;2-抛光装置平台;3-直线导轨;4-移动平台;5-第一支架;6-第二支架;7-压板;8-齿轮齿条行走机构;9-抛光机构;101-地脚螺栓孔;201-矩形通孔;301-一号定位螺丝孔;401-三号通孔;501-一号通孔;502-一号旋转卡盘;503-一号圆角矩形通孔;504-一号螺孔;601-一号半圆形通槽;602-螺纹孔;603-二号旋转卡盘;604-二号圆角矩形通孔;605-二号螺孔;606-二号通孔;701-二号半圆形通槽;702-螺钉通孔;703-圆柱头螺钉;801-齿轮;802-齿条;803-驱动电机;804-驱动电机联轴器;805-齿轮轴;806-法兰盘;807-法兰螺栓;901-尼龙抛光轮;902-抛光臂;903-直角挡板;904-伺服电机联轴器;905-伺服电机;906-U形夹;907-伺服电机支撑座;908-移动平台导轨;909-横向限位装置;903a-直角挡板一侧;903b-直角挡板另一侧;903c-腰形孔;908a-二号定位螺丝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新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对本技术进一步阐述。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轴类零件半自动抛光装置,包括平台支撑腿1、抛光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类零件半自动抛光装置,包括平台支撑腿(1)、抛光装置平台(2)、直线导轨(3)、移动平台(4)、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6)、压板(7)、齿轮齿条行走机构(8)、抛光机构(9),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支撑腿(1)底部设有地脚螺栓孔(101),所述地脚螺栓孔(101)分布在平台支撑腿(1)的两侧,且数量为四个,所述平台支撑腿(1)上部通过加强角焊固定在抛光装置平台(2)的下方,所述抛光装置平台(2)呈矩形,且所述抛光装置平台(2)上还设有矩形通孔(201),所述矩形通孔(201)位于抛光装置平台(2)的中央,所述抛光装置平台(2)由四个平台支撑腿(1)分别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直线导轨(3)的数量为两条,且所述直线导轨(3)上还设有一号定位螺丝孔(301),所述一号定位螺丝孔(301)数量为九个,所述直线导轨(3)通过定位螺丝固定在抛光装置平台(2)上矩形通孔(201)的两侧,所述移动平台(4)安装在直线导轨(3)上;所述第一支架(5)上部设有一号通孔(501),所述一号通孔(501)中心安装有一号旋转卡盘(502),所述第一支架(5)中部设有一号圆角矩形通孔(503),所述第一支架(5)下部还设有一号螺孔(504),所述一号螺孔(504)分布在第一支架(5)的两侧,且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一支架(5)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抛光装置平台(2)上;所述第二支架(6)上部设有一号半圆形通槽(601),所述一号半圆形通槽(601)两侧分别还设有螺纹孔(602),所述螺纹孔(602)数量为四个,所述一号半圆形通槽(601)中心安装有二号旋转卡盘(603),所述第二支架(6)中部设有二号圆角矩形通孔(604),所述第二支架(6)下部设有二号螺孔(605),所述二号螺孔(605)分布在第二支架(6)的两侧,且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二支架(6)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抛光装置平台(2)上,所述压板(7)下方设有二号半圆形通槽(701),所述压板(7)下方二号半圆形通槽(701)两侧还设有螺钉通孔(702),所述螺钉通孔(702)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二支架(6)和压板(7)通过圆柱头螺钉(703)固定夹紧时,所述第二支架(6)上部设有的一号半圆形通槽(601)和压板(7)下方设有的二号半圆形通槽(701)刚好形成一个完整的二号通孔(606);所述齿轮齿条行走机构(8),包括齿轮(801)、齿条(802)、驱动电机(803)、驱动电机联轴器(804)、齿轮轴(805)、法兰盘(806)、法兰螺栓(807),所述齿轮(801)和齿条(802)是相互啮合的,所述齿条(802)通过加强角焊焊接在矩形通孔(201)的侧面上,所述齿轮(801)通过键连接固定在齿轮轴(805)上,所述齿轮轴(805)通过驱动电机联轴器(804)与驱动电机(803)相连接,所述驱动电机(803)轴一端安装有法兰盘(806),所述驱动电机(803)通过法兰盘(806)由法兰螺栓(807)垂直固定在移动平台(4)上,所述移动平台(4)设有三号通孔(401),所述驱动电机联轴器(804)穿过三号通孔(401),所述三号通孔(401)与垂直安装的驱动电机(803)同轴心;所述抛光机构(9),包括尼龙抛光轮(901)、抛光臂(902)、直角挡板(903)、伺服电机联轴器(904)、伺服电机(905)、U形夹(906)、伺服电机支撑座(907)、移动平台导轨(908)、横向限位装置(909),所述尼龙抛光轮(901)与抛光臂(902)固定连接,所述抛光臂(902)穿过直角挡板一侧(903a)的腰形孔(903c),所述直角挡板(903)通过加强角焊焊接在移动平台(4)上,所述抛光臂(902)通过伺服电机联轴器(904)与伺服电机(905)相连接,所述伺服电机(905)通过U形夹(906)固定在伺服电机支撑座(907)上,所述伺服电机支撑座(907)呈U形方槽状,且安装在移动平台导轨(908)上,所述移动平台导轨(908)数量为两条,且移动平台导轨(908)还设有二号定位螺丝孔(908a),所述二号定位螺丝孔(908a)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移动平台导轨(908)通过定位螺丝固定在移动平台(4)上,所述横向限位装置(909)一端固定在直角挡板的另一侧(903b),另一端安装在伺服电机支撑座(907)方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类零件半自动抛光装置,包括平台支撑腿(1)、抛光装置平台(2)、直线导轨(3)、移动平台(4)、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6)、压板(7)、齿轮齿条行走机构(8)、抛光机构(9),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支撑腿(1)底部设有地脚螺栓孔(101),所述地脚螺栓孔(101)分布在平台支撑腿(1)的两侧,且数量为四个,所述平台支撑腿(1)上部通过加强角焊固定在抛光装置平台(2)的下方,所述抛光装置平台(2)呈矩形,且所述抛光装置平台(2)上还设有矩形通孔(201),所述矩形通孔(201)位于抛光装置平台(2)的中央,所述抛光装置平台(2)由四个平台支撑腿(1)分别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直线导轨(3)的数量为两条,且所述直线导轨(3)上还设有一号定位螺丝孔(301),所述一号定位螺丝孔(301)数量为九个,所述直线导轨(3)通过定位螺丝固定在抛光装置平台(2)上矩形通孔(201)的两侧,所述移动平台(4)安装在直线导轨(3)上;所述第一支架(5)上部设有一号通孔(501),所述一号通孔(501)中心安装有一号旋转卡盘(502),所述第一支架(5)中部设有一号圆角矩形通孔(503),所述第一支架(5)下部还设有一号螺孔(504),所述一号螺孔(504)分布在第一支架(5)的两侧,且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一支架(5)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抛光装置平台(2)上;所述第二支架(6)上部设有一号半圆形通槽(601),所述一号半圆形通槽(601)两侧分别还设有螺纹孔(602),所述螺纹孔(602)数量为四个,所述一号半圆形通槽(601)中心安装有二号旋转卡盘(603),所述第二支架(6)中部设有二号圆角矩形通孔(604),所述第二支架(6)下部设有二号螺孔(605),所述二号螺孔(605)分布在第二支架(6)的两侧,且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二支架(6)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抛光装置平台(2)上,所述压板(7)下方设有二号半圆形通槽(701),所述压板(7)下方二号半圆形通槽(701)两侧还设有螺钉通孔(702),所述螺钉通孔(702)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二支架(6)和压板(7)通过圆柱头螺钉(703)固定夹紧时,所述第二支架(6)上部设有的一号半圆形通槽(601)和压板(7)下方设有的二号半圆形通槽(701)刚好形成一个完整的二号通孔(606);所述齿轮齿条行走机构(8),包括齿轮(801)、齿条(802)、驱动电机(803)、驱动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壮壮张安宁李冬冬屈莹莹罗汉侯克邦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