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河道底泥处理的微生物制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34979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污染治理领域,公开了黑臭河道底泥处理的微生物制剂,由CQ1、CQ2和CQ3按照体积比为1~3:1~3:1混合制成,CQ1为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嗜冷杆菌、假单胞菌属菌株按照等体积比混合而成的混合菌剂;CQ2为弓形菌属、不动杆菌属、希瓦氏菌属菌株按照等体积比混合而成的混合菌剂;CQ3为气单胞菌属、罗尔斯通氏菌属、罗尔斯通氏菌属菌株按照等体积比混合而成的混合菌剂。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化学药剂会破坏河流、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易造成二次污染且治标不治本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黑臭河道底泥处理的微生物制剂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染治理领域,具体涉及黑臭河道底泥处理的微生物制剂。
技术介绍
黑臭河道是指河道内理化环境表现为强还原性质,有机、无机污染极其严重,水体有异味,已经不适合水生生物生存,水生植被退化甚至灭绝,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只有少量耐污种存在。目前河道黑臭是我国城市河网的普遍现象。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城市河道、湖泊等,造成水环境污染,河道黑臭和河湖富营养化是我国城市水环境普遍现象。据调查,在监测的138个流经城市河段中,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的仅占23%,符合Ⅳ类水质标准的占19%,符合Ⅴ类水质标准20%,超Ⅴ类标准的占38%;90%流经城市河段水体不符合饮用水水源标准;75%的城市湖泊水域富营养化;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城市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其治理对改善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竞争力、维护公众的健康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底泥是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底泥主要由无机矿物、有机物和流动相组成。底泥的化学组成和生物区系共同组成底泥生态,决定上覆水体水质;底泥的缓冲能力决定了水质的稳定性,也决定了上覆水体藻类的稳定性;底泥的微生物活性决定了河道有机物污染分解速度,从而决定了河道水体的净化能力。底泥中生存大量生物,主要是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细菌。在洁净好氧河道中,底泥是分解污染物的“库”;提供上覆水体无机营养盐的“源”。在富营养水体中,底泥中积累的污染物可向河道释放,又成为加剧河道污染的“源”。因此,城市黑臭河道的治理关键在于底泥的治理。目前我国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主要采用直接向水里添加化学药剂和曝气等措施。但是在黑臭河道中长时间添加化学药剂会破坏河流、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易造成二次污染且治标不治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黑臭河道底泥处理的微生物制剂,以解决传统化学药剂会破坏河流、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易造成二次污染且治标不治本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黑臭河道底泥处理的微生物制剂,由CQ1、CQ2和CQ3按照体积比为1~3:1~3:1混合制成,CQ1为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嗜冷杆菌、假单胞菌属菌株按照等体积比混合而成的混合菌剂;CQ2为弓形菌属、不动杆菌属、希瓦氏菌属菌株按照等体积比混合而成的混合菌剂;CQ3为气单胞菌属、罗尔斯通氏菌属、罗尔斯通氏菌属菌株按照等体积比混合而成的混合菌剂。本技术方案的原理及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方案中从已筛选出的对黑臭水体具有净化作用的12株细菌(如下表1所示),进一步分离出对COD有很高的降解效果的1、2、3、4、5、7号菌株,降解率约为69%;对氨氮有较强的降解能力的6、8、9号菌株,降解率约为32%;对TP有较强的降解能力的10、11、12号菌株,降解率约为64%。菌株的趋氧性结果显示1、2、5、6、7、8、11号菌株为好氧菌,3、4、9、10、12号菌株为兼氧菌。本专利技术通过将上述菌株进行复配,增大了菌株对河道黑臭水体的净化效果,实现底泥中C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的有效削减,且通过好氧菌与兼氧菌的配合,使得本技术方案中的微生物制剂对富氧环境的水体和缺氧环境的河道底泥均能起到净化作用。且本专利技术所用的微生物制剂中的菌株可恢复生态系统微生物种群,增强水体的其自净功能,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具有高效持久的优点。表1对黑臭水体具有净化作用的菌株一览表进一步,微生物制剂中CQ1、CQ2和CQ3的体积比为1:1:1。采用上述配比进行菌剂的混合,使得制得的微生物制剂对黑臭河道水体及底泥的净化效果好。进一步,微生物制剂中CQ1、CQ2和CQ3的体积比为2:2:1。采用上述配比进行菌剂的混合,使得制得的微生物制剂对黑臭河道水体及底泥的净化效果好。进一步,微生物制剂中CQ1、CQ2和CQ3的体积比为3:3:1。采用上述配比进行菌剂的混合,使得制得的微生物制剂对黑臭河道水体及底泥的净化效果好。进一步,微生物制剂使用时的投加总量为待清理河道水的体积的0.04-0.05%。在此投放量下,既可保证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在保证微生物制剂对水体的净化效果的前提下,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进一步,微生物制剂使用时的投加频率为1~5天/次。微生物初期在黑臭水体内随时间的延长会有减少的趋势,每隔1~5天重新向河道中投放微生物制剂,黑臭水体内微生物数量稳定,保证微生物净化水体的效果。进一步,微生物制剂的投加方式为高压喷枪注射。(设计高压喷枪注射对底泥的消解实验,快速到达底泥内)采用高压喷枪注射方便快捷,可减少人工的投入成本,同时可使微生物制剂快速到达底泥中发挥净化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高压喷枪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喷射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喷射块喷射至河道底泥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底座1、支撑杆2、存放箱3、支撑板4、竖杆5、支撑座6、喷射筒7、喷射管8、高压气缸9、输出轴10、挡板11、控制开关12、存放筒13、喷射块14、壳体15、出液管16、抵紧板17、磁铁18、第一楔形块19、第二楔形块20、插入筒21、凹槽22。实施例1~实施例27为本专利技术微生物制剂的组成及投加量的实施例,对比例1~对比例9为微生物制剂的组成及投加量的对比实施例(以下简称对比例),具体参数如表2所示,其中CQ1、CQ2和CQ3的单位为ml,投加量表示的是占待清理河道水的体积的百分比;表2现以实施例1为例,来说明制备微生物制剂及利用微生物制剂处理黑臭河道的具体操作步骤:步骤一:菌株的筛选,从底泥中培养出菌株,培养菌株的具体操作为:取底泥5g,加入100ml无菌水,搅拌均匀,而后取0.1ml混合物涂布于LB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4h后得到菌株,将筛选出的菌株进行筛选培养,筛选培养所用的培养基组成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5g,琼脂20g,黑臭废水1L,培养基的pH为7.5,培养温度30℃,培养方式为摇床培养,摇床转速为200r/min,培养时间为24h;步骤二:混合菌剂的制备,取对COD有降解效果的枯草芽孢杆菌的菌液100ml、产吲哚金黄杆菌的菌液100ml、醋酸钙不动杆菌的菌液100ml、嗜冷杆菌的菌液100ml、鲁菲不动杆菌的菌液100ml、绿脓假单胞菌的菌液100ml混合组成CQ1;将对氨氮有降解能力的嗜低温弓形菌的菌液100ml、鲁菲不动杆菌的菌液100ml、希瓦氏菌的菌液100ml混合组成CQ2;将对总磷有降解效果的气单胞菌的菌液100ml、罗尔斯通氏菌的菌液100ml、罗尔斯通氏菌菌株的菌液100ml混合组成CQ3;步骤三:混合菌剂的培养,对CQ1、CQ2和CQ3进行液体培养,液体培养时采用的培养液为无机盐培养液,无机盐培养液的组成为Na2HPO40.75g,KH2PO40.5g,MgSO40.25g,蒸馏水1L,培养温度30℃,培养初始pH为8,培养方式为摇床培养,摇床转速为200r/min,培养时间为24h;步骤四:微生物制剂的制备,取100mlCQ1、100mlCQ2和100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黑臭河道底泥处理的微生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制剂由CQ1、CQ2和CQ3按照体积比为1~3:1~3:1混合制成,CQ1为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嗜冷杆菌、假单胞菌属菌株按照等体积比混合而成的混合菌剂;CQ2为弓形菌属、不动杆菌属、希瓦氏菌属菌株按照等体积比混合而成的混合菌剂;CQ3为气单胞菌属、罗尔斯通氏菌属、罗尔斯通氏菌属菌株按照等体积比混合而成的混合菌剂。

【技术特征摘要】
1.黑臭河道底泥处理的微生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制剂由CQ1、CQ2和CQ3按照体积比为1~3:1~3:1混合制成,CQ1为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嗜冷杆菌、假单胞菌属菌株按照等体积比混合而成的混合菌剂;CQ2为弓形菌属、不动杆菌属、希瓦氏菌属菌株按照等体积比混合而成的混合菌剂;CQ3为气单胞菌属、罗尔斯通氏菌属、罗尔斯通氏菌属菌株按照等体积比混合而成的混合菌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道底泥处理的微生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制剂中CQ1、CQ2和CQ3的体积比为1: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道底泥处理的微生物制剂,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窦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沐联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