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泥浮泥层加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1011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5: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黑臭水体治理领域,尤其涉及底泥浮泥层加药设备,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的一端为进药端且连接有第一结合件,连接件的另一端为出药端且连接有第二结合件。本方案实现了精准的将药剂添加到浮泥层中,提高了原位消解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底泥浮泥层加药设备
本技术涉及黑臭水体治理领域,尤其涉及底泥浮泥层加药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在黑臭河道底泥治理领域运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是疏浚法。但是,由于许多黑臭河道都长期受到严重污染,底泥淤积严重,对上层底泥的疏浚导致下层底泥的暴露并与上覆水体接触,从而对水体形成二次污染,同时疏浚法耗资较高。与之相比,底泥原位消解技术注重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强调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理念,不会对上覆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并且较传统疏浚法具有较大的经济优势。但是,在底泥原位消解技术中,能否精准地将微生物制剂以及化学药剂添加到浮泥层直接影响着底泥原位消解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底泥浮泥层加药设备,以精准的将药剂添加到浮泥层中,提高原位消解的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底泥浮泥层加药设备,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的一端为进药端且连接有第一结合件,连接件的另一端为出药端且连接有第二结合件。本方案的工作原理为:第一结合件用于与外界的加药管道连接,因此第一结合件将外界的加药管道和连接件连接在一起。第二结合件用于与出药机构连接,出药机构可为加药管,因此第二结合件将出药机构与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外界的加药管道中的药剂通过第一结合件进入到连接件中,再通过第二结合件进入到出药机构中,最后药剂从出药机构中出来进入到浮泥层中,从而实现了定向加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本设备的结构简单、运行稳定,由外界加药管道输送的药剂经过连接件进入出药机构上,再由出药机构进入到水体中,运行稳定,药剂利用效率高。本技术深入黑臭底泥浮泥层进行加药,该加药方法对浮泥层有水力扰动,增强了浮泥层污泥的活性,利于底泥浮泥层的治理。进一步,第二结合件上连接有加药管,加药管上设有若干组加药孔。加药管用于将连接件输送过来的药剂通过加药孔分散到水体中。进一步,加药管为PE加药管。PE加药管利于药剂稳定、充分的进入到底泥中,从而利于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进一步,还包括主体支架,连接件位于主体支架上,主体支架包括支撑架,加药管位于支撑架上,且加药管呈螺旋结构。主体支架用于对整个设备进行支撑,从而使整个设备在水体中更加稳定。支撑架用于对加药管进行支撑。由于加药管为螺旋的结构,故相比平直的加药管,加药管与底泥浮泥层的接触面积较大,利于药剂与底泥浮泥层充分接触,从而提高了底泥浮泥层的治理效率。进一步,主体支架还包括竖管支架和底座支架,竖管支架和底座支架之间连接有高度调节器。由此,通过高度调节器可调节竖管支架的高度,从而对支撑架上的加药管的高度进行调节,实现对不同高度的底泥进行曝气、加药,进而使加药的位置更加精准。进一步,连接件位于竖管支架内。竖管支架对连接件进行保护,从而可提高连接件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第一结合件和第二结合件均为弯头。由此,连接件分别与加药管、外界的加药管道的连接也不受连接件分别与加药管、外界的加药管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影响,从而使连接件分别与加药管、外界的加药管道连接的更加方便。进一步,加药管与支撑架之间连接有扎带。通过扎带将加药管固定在支撑架上,便于支撑架与加药管之间的固定和拆卸,成本较低。进一步,底座支架上设有实心铸铁层。由此,实心铸铁层增大了底座支架的重量,能保证本装置不会上浮,从而稳固置于河床之上。进一步,每组加药孔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加药孔均匀径向分布在加药管上。由此,加药管中的药剂通过四个加药孔向四周散发,从而使药剂与底泥浮泥层充分接触,避免出现死角。附图说明图1为底泥浮泥层加药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加药管的俯视图;图3为加药管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第一弯头5、连接管6、第二弯头7、PE加药管8、竖管支架9、底座10、支撑架11、螺栓12、加药孔13、底座管14。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图3所示:底泥浮泥层加药设备,包括主体支架,主体支架包括碳钢钢管制成的竖管支架9和实心铸铁的底座支架,竖管支架9上作了上漆防腐处理。底座支架包括底座10和呈筒状的底座管14,底座10焊接在底座管14的底部,竖管支架9滑动连接在底座管14内,底座管14的侧壁上设有一个螺纹孔,竖管支架9上的侧壁上设有若干竖向排列的螺纹孔,竖管支架9上的螺纹孔和底座管14上的螺纹孔通过螺栓12固定,通过使螺栓12固定竖管支架9上不同的螺纹孔,从而实现对竖管支架9高度的调节。竖管支架9内焊接有竖直设置的连接管6,连接管6的底部和顶部分别粘接有第二弯头7和第一弯头5。第一弯头5用于与外界的加药管道连接。竖管支架9上焊接有支撑架11,结合图2所示,支撑架11包括八根支撑杆,八根支撑杆以竖管支架9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支撑架11上通过扎带固定有与第二弯头7连接的PE加药管8。PE加药管8螺旋位于支撑架11上,PE加药管8套设在第二弯头7上,且PE加药管8的直径大于第二弯头7的直径。并且,PE加药管8与第二弯头7之间均通过卡箍固定在一起。其中,PE加药管8上开设有径向设置的若干组加药孔13,结合图3所示,每组加药孔13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加药孔13均匀分布在PE加药管8上。不同组的加药孔13沿PE加药管轴向分布,且相邻组的加药孔13的间距为20cm。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本装置使用时,外界的加药管道将药剂通过第一弯头5、连接管6和第二弯头7输送到PE加药管8中,药剂再从PE加药管8的加药孔13中出来进入到底泥的浮泥层中,从而实现了定向加药,药剂的利用率较高。本装置深入到底泥中进行微曝气、加药,该曝气方法对底泥扰动较小,且当曝气时间较长后,底泥的活性增强,从而可持续降低水体污染物浓度。本装置针对底泥浮泥层进行加药、曝气,就不同黑臭河道,水深以及底泥情况不尽相同,本装置通过调节竖管支架9的高度从而调节PE加药管8所在高度位置,从而更精准的定向曝气、加药,提高污泥生物活性和溶解氧利用率,有效的降低了能耗。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技术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所省略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底泥浮泥层加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为进药端且连接有第一结合件,连接件的另一端为出药端且连接有第二结合件;所述第二结合件上连接有加药管,加药管上设有若干组加药孔;所述加药管呈螺旋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底泥浮泥层加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为进药端且连接有第一结合件,连接件的另一端为出药端且连接有第二结合件;所述第二结合件上连接有加药管,加药管上设有若干组加药孔;所述加药管呈螺旋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浮泥层加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管为PE加药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浮泥层加药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体支架,所述连接件位于主体支架上,所述主体支架包括支撑架,所述加药管位于支撑架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泥浮泥层加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支架还包括竖管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窦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沐联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