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2954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容易摆动吸收振动系统不同的部件的振动的相位差的电动车辆,该电动车辆具备:马达(11),其配置于车辆(1)的前侧及后侧中的一侧;电源(7),其配置于比马达(11)靠车室(3)侧的位置,且能够充电;逆变器单元(13),其固定于马达(11),且具备通过从电源(7)供给的电力来对马达(11)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充电电路(17),其用于对电源(7)进行充电;以及第一单元(15),其在车辆(1)的一侧固定于车身(39),其中,逆变器单元(13)通过线缆(111)与电源(7)连接,第一单元(15)通过相对于将逆变器单元(13)与电源(7)连接的线缆(111)独立的线缆(101)与电源(7)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以往,在电动车辆中,例如存在日本国特开2013-115957号公报所示的电动车辆。日本国特开2013-115957号公报的电动车辆具备马达、作为电源的蓄电池、逆变器单元、充电器、电动压缩机及分支单元。马达配置于在车辆的前侧设置的马达室内。蓄电池配置于比马达靠车室侧的位置,且能够充电。逆变器单元固定于马达,通过从蓄电池供给的电力来对马达进行驱动控制。充电器用于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电动压缩机配置于车辆的前侧,通过从蓄电池供给的电力来进行驱动。分支单元配置于逆变器单元内。分支单元具有将来自蓄电池的电力向充电器和电动压缩机分支的分支部。蓄电池与逆变器单元通过线缆进行电连接。在此,通过旋转驱动而振动的马达的振动系统与通过车辆的行驶而振动的车身及固定于车身的蓄电池的振动系统不同。线缆通过变形来吸收由振动系统的差异引起的相位差(以下称作“摆动吸收”)。在日本国特开2013-115957号公报的电动车辆中,与充电器及电动压缩机连接的分支单元配置于逆变器单元内。此时,将蓄电池与逆变器单元电连接的线缆除了向马达供给电力以外,还需要向电动压缩机供给电力,因此与仅向马达供给电力的情况相比,存在线径变粗的倾向。通常,线缆当线径变粗时,存在难以进行摆动吸收时的变形的倾向。因此,在以往技术中,在通过线缆来摆动吸收马达的振动系统与固定于车身的蓄电池的振动系统的相位差这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摆动吸收振动系统不同的部件的振动的相位差的电动车辆。(1)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电动车辆具备:马达,其配置于车辆的前侧及后侧中的一侧;电源,其配置于比所述马达靠车室侧的位置,且能够充电;逆变器单元,其固定于所述马达,且具备通过从所述电源供给的电力来对所述马达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充电电路,其与所述电源连接,且用于对所述电源进行充电;以及第一单元,其与所述充电电路连接,且在所述车辆的所述一侧固定于车身,其中,所述逆变器单元通过线缆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单元通过相对于将所述逆变器单元与所述电源连接的所述线缆独立的线缆与所述电源连接。(2)在上述电动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电动车辆具备其他设备,该其他设备配置于所述车辆的所述一侧,且通过从所述电源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所述第一单元是具有分支部的分支单元,该分支部使来自所述电源的电力路径向所述充电电路和所述其他设备分支。(3)在上述电动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分支单元具备与所述分支部连接的熔丝,所述分支单元以在俯视下所述分支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逆变器单元重叠的方式配置于所述逆变器单元的上方。(4)在上述电动车辆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分支单元的上表面设置有能够开闭的盖部。(5)在上述电动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电动车辆具备:快速充电电路,其用于对所述电源进行快速充电;第一线缆,其将所述电源与所述分支单元电连接;以及第二线缆,其将所述分支单元与所述快速充电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线缆及所述第二线缆以在比所述分支单元靠上方的位置跨所述盖部的方式配线。(6)在上述电动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分支单元具备继电器,该继电器通过进行触点的开闭来将规定的电路与所述电源电切断及电连接。(7)在上述电动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分支单元具备继电器,该继电器通过进行触点的开闭来将所述快速充电电路与所述电源电切断及电连接。(8)在上述电动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继电器为接触器。在上述(1)所记载的电动车辆中,逆变器单元通过线缆与电源连接,固定于车身的第一单元通过相对于将逆变器单元与电源连接的线缆独立的线缆与电源连接,因此与在逆变器单元的内部配置有第一单元的以往技术相比,能够抑制将电源与逆变器单元电连接的线缆的线径变粗的情况。因此,能够通过线缆的位移容易地摆动吸收振动系统不同的电源与逆变器单元的振动的相位差。另外,逆变器单元通过线缆与电源连接,第一单元通过相对于将逆变器单元与电源连接的线缆独立的线缆与电源连接,由此能够使将逆变器单元与电源连接的线缆和将第一单元与电源连接的线缆分离而布局。另外,第一单元和电源彼此固定于车身,因此振动系统相同,相比较于第一单元与电源的振动系统不同的情况(例如第一单元固定于马达且电源固定于车身的情况),不会大幅摆动。因此,能够抑制将逆变器单元与电源连接的线缆和将第一单元与电源连接的线缆彼此干涉的情况。在上述(2)所记载的电动车辆中,第一单元是具有使来自电源的电力路径向充电电路和其他设备分支的分支部的分支单元,逆变器单元通过线缆与电源连接,与充电电路及其他设备连接的分支单元通过相对于将逆变器单元与电源连接的线缆独立的线缆与电源连接,因此与在逆变器单元的内部配置有分支单元的以往技术相比,能够抑制将电源与逆变器单元电连接的线缆的线径变粗的情况。因此,能够通过线缆的位移容易地摆动吸收振动系统不同的电源与逆变器单元的振动的相位差。另外,逆变器单元通过线缆与电源连接,分支单元通过相对于将逆变器单元与电源连接的线缆独立的线缆与电源连接,由此能够使将逆变器单元与电源连接的线缆和将分支单元与电源连接的线缆分离而布局。另外,分支单元和电源彼此固定于车身,因此振动系统相同,相比较于分支单元与电源的振动系统不同的情况(例如分支单元固定于马达且电源固定于车身的情况),不会大幅摆动。因此,能够抑制将逆变器单元与电源连接的线缆和将分支单元与电源连接的线缆彼此干涉的情况。在上述(3)所记载的电动车辆中,分支单元具备熔丝且配置于逆变器单元的上方。由此,与分支单元配置于逆变器单元的下方的情况相比,分支单元的开闭作业变得容易。因此,上述电动车辆能够容易地进行熔丝的更换作业。而且,分支单元以在俯视下分支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与逆变器单元重叠的方式配置于逆变器单元的上方,因此相比较于将逆变器单元与分支单元并列配置的情况,在俯视下能够紧凑地配置。由此,能够在马达及逆变器单元的周围确保线束的走线空间、辅机类的配置空间,因此能够形成为布局性优异的电动车辆。在上述(4)所记载的电动车辆中,在分支单元的上表面设置有能够开闭的盖部。根据该结构,通过打开盖部,从而无需将分支单元从电动车辆取下就能够更换配置于分支单元内的熔丝。因而,上述电动车辆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熔丝的更换作业。在上述(5)所记载的电动车辆中,使将电源与分支单元电连接的第一线缆和将分支单元与快速充电电路电连接的第二线缆以在比分支单元靠上方的位置跨盖部的方式配线。由此,能够将处于分支单元的上方的空间有效地用作第一线缆及第二线缆的配线空间。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线缆及第二线缆的配线空间的增大。因而,上述电动车辆对于第一线缆及第二线缆的配线而言能够实现省空间化。在上述(6)所记载的电动车辆中,分支单元具备通过进行触点的开闭来将规定的电路与电源电切断或电连接的继电器。另外,在上述(7)所记载的电动车辆中,分支单元具备通过进行触点的开闭来将快速充电电路与电源电切断或电连接的继电器。在此,分支单元以与马达及逆变器单元分离的状态固定于车身,因此设置于分支单元的继电器在马达的旋转驱动时不会直接受到从马达产生的振动。因而,上述电动车辆能够抑制由马达的振动引起的分支单元的继电器的耐久性的降低。在上述(8)所记载的电动车辆中,继电器为接触器。由此,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辆具备:马达,其配置于车辆的前侧及后侧中的一侧;电源,其配置于比所述马达靠车室侧的位置,且能够充电;逆变器单元,其固定于所述马达,且具备通过从所述电源供给的电力来对所述马达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充电电路,其与所述电源连接,且用于对所述电源进行充电;以及第一单元,其与所述充电电路连接,且在所述车辆的所述一侧固定于车身,所述逆变器单元通过线缆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单元通过相对于将所述逆变器单元与所述电源连接的所述线缆独立的线缆与所述电源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5.31 JP 2017-1079881.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辆具备:马达,其配置于车辆的前侧及后侧中的一侧;电源,其配置于比所述马达靠车室侧的位置,且能够充电;逆变器单元,其固定于所述马达,且具备通过从所述电源供给的电力来对所述马达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充电电路,其与所述电源连接,且用于对所述电源进行充电;以及第一单元,其与所述充电电路连接,且在所述车辆的所述一侧固定于车身,所述逆变器单元通过线缆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单元通过相对于将所述逆变器单元与所述电源连接的所述线缆独立的线缆与所述电源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中,所述电动车辆具备其他设备,该其他设备配置于所述车辆的所述一侧,且通过从所述电源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所述第一单元是具有分支部的分支单元,该分支部使来自所述电源的电力路径向所述充电电路和所述其他设备分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播田实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