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方程式赛车的可调悬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729345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方程式赛车的可调悬架系统,包括两套前悬架总成、两套后悬架总成、Z型横向稳定杆总成、第三阻尼总成和整车控制器。所述两套前悬架总成和两套后悬架总成均是关于赛车纵向中心线对称的布置形式,Z型横向稳定杆总成和第三阻尼总成和后悬架总成是通过耳片和螺栓刚性连接,整车控制器是安装在车架上面。在避震器上加装与阀门相连接的步进电机,在赛车运动过程中采集整车状态,通过整车控制器,主动控制电机输出轴的旋转角度,保证输出的阻尼的匹配赛车工况,来实时调节悬架阻尼。设计了可以调整长度的前摇臂和后摇臂,从而调节悬架的传递比和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方程式赛车的可调悬架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方程式悬架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方程式赛车的可调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方程式赛车,是以共同的方程式(规则限制)所造出来的赛车,赛车必须依照国际汽车联合组织制定颁发的车辆技术规则规定的程式制造,包括车体结构、长宽度等。大学生方程式赛车(FSAE)是其中的一种,由在校大学生组队参加,设计简化版的一级方程式赛车,要求赛车在加速、制动、操控性方面都有较高水准并且足够稳定耐久。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的设计一般要求其悬架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调节的对象可以是悬架阻尼或者悬架刚度。目前方程式赛车的可调悬架中阻尼调节的部分主要根据车手反馈,手动调节。刚度调节的部分主要是依靠前后悬的横向稳定器被动的改变悬架刚度,这两种调节方式都有很明显的缺点。根据车手反馈来手动调节阻尼,无法解决实际赛车所处多变工况下,对阻尼的不同需求。仅使用横向稳定器来调节悬架刚度,所能调节刚度范围较小,调节精度较低。同时,现有的方程式赛车悬架无法根据赛车状态实时、有效地调节悬架阻尼,并且,赛车在急加(减)速状态下,横向稳定器无法提供足够悬架刚度阻尼,导致车身俯仰角度较大所带来的操稳性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方程式赛车的可调悬架系统,包括两套前悬架总成(1)、两套后悬架总成(2)、Z型横向稳定杆总成(3)和第三阻尼总成(4);所述两套前悬架总成(1)分别安装在方程式赛车两个前轮的内侧,所述两套后悬架总成(2)、Z型横向稳定杆总成(3)和第三阻尼总成(4)安装在方程式赛车两个后轮之间的支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架总成(1)包括前阻尼调节总成(14),所述前阻尼调节总成(14)包括第一步进电机(141)和第一避震器(142),所述第一避震器(142)上套装第一弹簧(143),所述第一步进电机(141)用于调整第一避震器(142)的阻尼大小;所述两套前悬架总成(1)之间连接U型横向稳定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方程式赛车的可调悬架系统,包括两套前悬架总成(1)、两套后悬架总成(2)、Z型横向稳定杆总成(3)和第三阻尼总成(4);所述两套前悬架总成(1)分别安装在方程式赛车两个前轮的内侧,所述两套后悬架总成(2)、Z型横向稳定杆总成(3)和第三阻尼总成(4)安装在方程式赛车两个后轮之间的支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架总成(1)包括前阻尼调节总成(14),所述前阻尼调节总成(14)包括第一步进电机(141)和第一避震器(142),所述第一避震器(142)上套装第一弹簧(143),所述第一步进电机(141)用于调整第一避震器(142)的阻尼大小;所述两套前悬架总成(1)之间连接U型横向稳定杆总成(19);所述后悬架总成(2)包括后阻尼调节总成(24),所述后阻尼调节总成(24)包括第二步进电机(241)和第二避震器(26),所述第二避震器(26)上套装第二弹簧(261),所述第二步进电机(241)用于调整第二避震器(26)的阻尼大小;所述两套后悬架总成(2)安装第二步进电机(241)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方形耳片(34)的两侧,两套后悬架总成(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两个后轮内侧的四边形后摇臂片(23)上,两个后轮内侧的四边形后摇臂片(23)上还分别连接Z型横向稳定杆总成(3)的两端和第三阻尼总成(4)的两端,所述Z型横向稳定杆总成(3)的中间位置通过连接器(35)连接在方形耳片(34)的上侧;所述第三阻尼总成(4)包括第三步进电机(421)和第三避震器(42),所述第三步进电机(421)用于调整第三避震器(42)的阻尼大小;工作时,在前阻尼调节总成(14)、后阻尼调节总成(24)和第三阻尼总成(4)的实时控制作用下,实现主动调节悬架阻尼的功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方程式赛车的可调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架总成(1)还包括齿圈(11)、前立柱(12)、前上横臂(13)、固定耳片(15)、前摇臂(16)、前下横臂(17)和前摇臂片(18);所述齿圈(11)安装在前轮轮毂的内侧,前轮轮毂的上下分别连接一个前立柱(12),所述前上横臂(13)为两根上连接杆组成的人字形结构,两根上连接杆交汇的一端连接在前轮轮毂的上方的前立柱(12)上,两根上连接杆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固定耳片(15)连接在第一避震器(142)和赛车框架上;所述前下横臂(17)为两根下连接杆组成的人字形结构,两根下连接杆交汇的一端连接在前轮轮毂的下方的前立柱(12)上,两根下连接杆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固定耳片(15)连接在第一避震器(142)和U型横向稳定杆总成(19)上;所述前摇臂(16)的一端和两根上连接杆交汇处连接,所述前摇臂(16)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避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永嘉吴勃夫倪世传昌清静胡旭东胡春晖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