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时工作孔开设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70480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临时工作孔开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0、船舶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上确定临时工作孔开设位置;步骤S200、施工人员在船舶的货舱区及艏尖舱划出临时工作孔的位置;步骤S300、在货舱区的外板和内板分别开设第一临时工作孔和第二临时工作孔,第一临时工作孔和第二临时工作孔邻近设置;步骤S400、在第一临时工作孔、第二临时工作孔和第三临时工作孔处对应设置工作孔门。通过在货舱区的外板和内板开设临时工作孔,可以使两临时工作孔之间的距离缩短,避免施工人员绕路,便于施工人员的进出、拉设动能管线、运送资材、清理垃圾、排水等工作,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临时工作孔开设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建造
,尤其涉及一种临时工作孔开设方法。
技术介绍
临时工作孔是船舶建造过程中的交通大动脉,其用于保证大合拢缝处的作业,方便人员进出、拉设动能管线、运送资材、清理垃圾和排水等工作。在现有船舶(货油船、成品油、化学品油船等)中,临时工作孔主要开设在外区底部分段内底板和外底板、机舱上平台外板和下平台外板、机舱前壁板、艏部防撞舱壁的下口、横舱壁和纵舱壁下口等位置。该开设方案外板与内板的临时工作孔错开设置,施工人员在进出舱室过程中需要绕行。尤其是艏部分段搭载后,进出艏尖舱需要通过一号压载舱、一号货舱和防撞舱壁的上开设的临时工作孔进出,或通过一号货舱的甲板上的人孔进出,造成施工人员的施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临时工作孔开设方法,其能够实现快速安全的进出船舶舱室。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临时工作孔开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0、船舶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上确定临时工作孔开设位置;步骤S200、施工人员在船舶的货舱区及艏尖舱划出所述临时工作孔的位置;步骤S300、在所述货舱区的外板和内板分别开设第一临时工作孔和第二临时工作孔,所述第一临时工作孔和所述第二临时工作孔邻近设置;步骤S400、在所述第一临时工作孔和所述第二临时工作孔处对应设置工作孔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100中对于所述临时工作孔的开设位置选取相邻的两骨材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临时工作孔的局部边缘与所述船舶的合拢焊缝位置贴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临时工作孔距离所述骨材50mm-150m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S300中所述第一临时工作孔和所述第二临时工作孔设置在同一骨材的两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临时工作孔和所述第二临时工作孔正对开设。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临时工作孔为腰型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临时工作孔的长度为900mm-1000mm,宽度为500mm-600m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临时工作孔还包括在艏尖舱的外底板上开设的第三临时工作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临时工作孔的非结构面上固定设置与所述工作孔门铰接配合的铰链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货舱区的外板和内板上的邻近位置开设临时工作孔,可以使两临时工作孔之间的距离缩短,避免施工人员绕路,便于施工人员的进出、拉设动能管线、运送资材、清理垃圾、排水等工作,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在艏尖舱的外底板上开设临时工作孔,可便于施工人员进出艏尖舱,避免施工人员进入艏尖舱时绕路所耗费的人力和时间。附图说明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实施例所述货舱区和艏尖舱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所述艏尖舱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货舱区;2、艏尖舱;3、第一临时工作孔;4、第三临时工作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货舱区为双层底结构,因此货舱区具有外板和内板结构。船舶的艏尖舱是指位于船舶最前端的小舱,艏尖舱形状尖瘦,多为单层底结构,且常采用横骨架式,其肋骨间距较小,设升高肋板,舷侧设加强尖舱肋骨、舷侧纵桁。如图1~2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临时工作孔开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0、船舶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上确定临时工作孔开设位置;步骤S200、施工人员在船舶的货舱区1及艏尖舱2划出临时工作孔的位置;步骤S300、在货舱区1的外板和内板分别开设第一临时工作孔3和第二临时工作孔,第一临时工作孔3和第二临时工作孔邻近设置;步骤S400、在艏尖舱2的外底板上开设第三临时工作孔4;步骤S500、在第一临时工作孔3、第二临时工作孔和第三临时工作孔4处对应设置工作孔门。通过在货舱区1的外板和内板上的邻近位置开设临时工作孔,可以使两临时工作孔之间的距离缩短,可避免舱室内的舾装件及其他结构对施工人员、材料及设备的进出形成阻碍;同时,避免施工人员绕路,便于施工人员的进出、拉设动能管线、运送资材、清理垃圾、排水等工作,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在艏尖舱2的外底板上开设临时工作孔,可便于施工人员进出艏尖舱2,避免施工人员进入艏尖舱2时绕路所耗费的人力和时间。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在步骤S100中对于临时工作孔的开设位置选取相邻的两骨材之间。将临时工作孔开始在相邻的两骨材之间可避免对船体结构的破坏,保证船舶的结构稳定性。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临时工作孔的局部边缘与船舶的合拢焊缝位置贴合。通过将临时工作孔的其中一条边设置与船舶的合拢焊接贴合,可减少装配及焊接工作量,减少船体的油漆破损面积,减少后期修补涂装的工作量。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临时工作孔距离骨材50mm-150mm。通过将临时工作孔与骨材的距离控制在50mm-150mm,可避免对船体结构的破坏,保证船舶的结构稳定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300中第一临时工作孔3和第二临时工作孔设置在同一骨材的两侧。通过将第一临时工作孔3和第二临时工作孔设置在同一骨材的两侧,可使得施工人员在进出货舱区1时需要绕路,并且能够在进入的第一时间便能够看到对应的第一临时工作孔3或第二临时工作孔,免去辨认方向以及需要出入口的时间消耗。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临时工作孔3和第二临时工作孔正对开设。将第一临时工作孔3和第二临时工作孔正对设置,可便于施工人员的进出,以及可便于施工人员开展拉设动能管线、运送资材、清理垃圾、排水等工作。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临时工作孔为腰型孔,临时工作孔的长度为900mm-1000mm,宽度为500mm-600mm。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工作孔门安装前在临时工作孔的边缘开设坡口,且坡口开设在船舶的非结构面上,在临时工作孔的非结构面上固定设置与工作孔门铰接配合的铰链结构。提前在临时工作孔的边缘开设坡口,可便于后期封孔时对临时工作孔的焊接。在一个优选的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临时工作孔开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0、船舶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上确定临时工作孔开设位置;步骤S200、施工人员在船舶的货舱区划出所述临时工作孔的位置;步骤S300、在所述货舱区的外板和内板分别开设第一临时工作孔和第二临时工作孔,所述第一临时工作孔和所述第二临时工作孔邻近设置;步骤S400、在所述第一临时工作孔和所述第二临时工作孔处对应设置工作孔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临时工作孔开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0、船舶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上确定临时工作孔开设位置;步骤S200、施工人员在船舶的货舱区划出所述临时工作孔的位置;步骤S300、在所述货舱区的外板和内板分别开设第一临时工作孔和第二临时工作孔,所述第一临时工作孔和所述第二临时工作孔邻近设置;步骤S400、在所述第一临时工作孔和所述第二临时工作孔处对应设置工作孔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工作孔开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0中对于所述临时工作孔的开设位置选取相邻的两骨材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临时工作孔开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工作孔的局部边缘与所述船舶的合拢焊缝位置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临时工作孔开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工作孔距离所述骨材50mm-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少军熊飞
申请(专利权)人: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