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体式防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7548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球体式防震结构,其包括有一上撑块、一下撑块与一圆球体,当中该上撑块与下撑块其中各一端面中心部形成一圆弧型凹槽,且该上撑块与下撑块垂直对应形成一容置槽,以供一圆球体容置于其中;可通过球体于上、下撑块间的位移与滚动,可使建筑物于平时及地震时减少晃动并提高稳定性的球体式防震结构。(*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球体式防震结构,尤其是指一种用于建筑物基座,而于地壳变动所产生的晃动,利用圆球体所产生的离心效果,其可平衡所产生的晃动,使建筑物于地震时减少晃动的球体式防震结构。
技术介绍
我们都知道在台湾位于地震带上,由于在人口密集的都市里,均四处可见高楼大厦的林立,且在遇地震时容易造成大楼的摇晃,常会造成会造成部分电力的断阻及管线的断裂,若摇晃剧烈严重造成房屋龟裂或倒塌等状况发生,因此为了减少高楼房屋剧烈的摇晃,在地基中,需尽可能降低摇晃路径的阻抗。所以,一般的防震装置主要是利用橡胶式或滑轨式的方式来减少晃动的产生,以有效抵制地震所产生的晃动,并减低主体的摇晃,然而传统的减震装置,即埋设于地基中,如图1所示,图中所示为传统的减震装置的实施示意图。此种结构,其不仅组装较为困难繁复,且橡胶式减震装置在长时间使用下亦造成弹性疲乏而龟裂,而滑轨式仅单一朝X轴向及Y轴向减震,若以不规则方向晃动则无法平衡减缓阻抗。缘此,设计人常年深研防震结构,而利用一类ㄇ型器皿作为底座与上盖,并于其中置入一球体,来达到组装简易,且当其配设于建筑物基座时,更可达到减震的目的。而在于防震结构的开发设计中,功能上的整合一直是设计者所考量的方向,缘此本技术就是为利用一ㄇ型器皿其内为弧形凹槽,其垂直设置上下对应,并于其中置入一球体,而使球体式防震结构具有多方向的移动结构,从而以球体式防震结构设计来提供减缓建筑物晃动时的阻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球体式防震结构,其是于上、下撑块中置入一圆球体元件,使其具有多向轴向移动的结构设计,从而解决传统仅单一轴向移动,进而平衡减缓多方向的晃动。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球体式防震结构,由一上撑块、一下撑块与一圆球体所组成,其中该下撑块为防震结构的基座,并于顶面中心部形成一圆弧型凹槽,其中该底面嵌置于水泥层中;另该上撑块对应于下撑块的上方处,并于底面中心部形成一圆弧型凹槽,其中顶面嵌置于建筑物的水泥层中,该上撑块与下撑块对应形成一容置槽,圆球体容置于其中;一圆球体,为实心圆形体,并容置于上撑块与下撑块所形成的圆弧状凹槽中,上撑块与下撑块间有些许间隙;于地层下所传递的震动,可通过圆球体于上撑块与下撑块的圆弧型凹槽间的滚动与位移,可使建筑物于平时及地震时减少晃动并提高稳定性。较佳地,该上撑块与下撑块以方型所构成。较佳地,该上撑块与下撑块部分嵌设于水泥层中。较佳地,该上、下撑块于一顶面形成一圆弧型凹槽。较佳地,该圆弧型凹槽为等径或不等径对应所实施。较佳地,该圆球体表层具有一润滑层。本技术球体式防震结构的特点及优点是其包括有一上撑块、一下撑块与一圆球体,当中该上、下撑块各一端面中心部形成一圆弧型凹槽,该上、下撑块垂直对应形成一容置槽,其以供一圆球体容置于其中;可通过球体于上、下撑块间的位移与滚动,可使建筑物于平时及地震时减少晃动并提高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公知减震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球体式防震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球体式防震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球体式防震结构的剖面动作示意图。图5A为本技术球体式防震结构的俯视动作示意图。图5B为本技术球体式防震结构的另一俯视动作示意图。图5C为本技术球体式防震结构的再一俯视动作示意图。图6A为本技术球体式防震结构的设置状态示意图。图6B为本技术球体式防震结构的移动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球体式防震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上撑块 10圆弧状凹槽 101、110下撑块 11间隙12圆球体 2润滑层 20水泥层 3、3′建筑物 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同时参阅图1所示为公知减震装置设置于建筑物4下的示意图,其中该减震装置为橡胶所制,并于组装时较为困难繁复,又由于橡胶的支撑重量有限,往往无法支撑较高的建筑物,且于长时间使用下容易造成橡胶硬化与龟裂等状况发生。再请同时参阅图2、图3及图4所示图中可见本技术的球体式防震结构,至少包括有一上撑块10、一下撑块11,其为一实心扁方块体,并于方形体的一端面中心部形成一等径的圆弧状凹槽101、110,其中上撑块10、下撑块11所形成的圆弧状凹槽101、110相互对应,并形成一容置槽;一圆球体2,为实心圆形体,且于表层涂附有一润滑层20,以提供较佳且顺畅的滚动与位移,并容置于上撑块10、下撑块11所形成的圆弧状凹槽101、110中,使上撑块10、下撑块11间有些许间隙12,其可于移动时减少上撑块10与下撑块11间磨擦阻力的产生;另外,该上撑块10包覆于水泥层3中,下撑块11包覆于水泥层3′中且相互对应,并于对应的上、下撑块10、11所形成的圆弧状凹槽101、110中置入一圆球体2,以利地层产生晃动时,该圆球体2在一定范围内运动,以减少建筑物4主体的晃动。再请同时参阅图5A、图5B及图5C所示,为本技术球体式防震结构的俯视动作图,图中见悉,该防震结构是由一对应的上撑块10与下撑块11所组成,并于上撑块10与下撑块11间置入一圆球体2作为支撑分隔,其于产生晃动时该圆球体2于上、下撑块10、11所形成的圆弧状凹槽101、110中滚动,并可于其中以多轴多向的方式运动,以防止不可预知的方向的运动。另再请同时参阅图6A及图6B所示,为本技术设置于地基示意图,其中未产生晃动时该建筑物4为禁止状态,且圆球体2禁止于上、下撑块10、11所形成的圆弧状凹槽101、110中心处,而于产生晃动时该建筑物4于圆弧状凹槽101、110中运动,且以多轴多向的方式运动,以利平衡阻抗地面所传来的震动。再请参阅图7所示,其中该上、下撑块10、11所形成的圆弧状凹槽101、110,其圆弧状皆可以不对乘且不同角度的圆弧型所设置,并可让所产生的晃动减至最低。本技术是利用对应的圆弧型凹槽101、110中,设置一圆球体2,由此使上、下撑块10、11具有多轴多向的运动。综此,前述说明书中,本技术以特定具体实施例为参考来描述,然而显然各种的修正与改变都不脱离本技术的宽广的精神与范围。而该对应的说明与图示是用来加以说明而非限制本技术的范畴。因此,表示本技术应涵盖所有出现在本技术的附加的权利要求与其相等项的修正与变化。权利要求1.一种球体式防震结构,其特征是,由一上撑块、一下撑块与一圆球体所组成,其中该下撑块为防震结构的基座,并于顶面中心部形成一圆弧型凹槽,其中该底面嵌置于水泥层中;另该上撑块对应于下撑块的上方处,并于底面中心部形成一圆弧型凹槽,其中顶面嵌置于建筑物的水泥层中,该上撑块与下撑块对应形成一容置槽,圆球体容置于其中;一圆球体,为实心圆形体,并容置于上撑块与下撑块所形成的圆弧状凹槽中,上撑块与下撑块间有间隙;所述圆球体在上撑块与下撑块的圆弧型凹槽间为可滚动与位移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体式防震结构,其特征是,该上撑块与下撑块以方型所构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体式防震结构,其特征是,该上撑块与下撑块部分嵌设于水泥层中。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体式防震结构,其特征是,该上、下撑块于一顶面形成一圆弧型凹槽。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体式防震结构,其特征是,该圆弧型凹槽为等径对应所实施。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体式防震结构,其特征是,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球体式防震结构,其特征是,由一上撑块、一下撑块与一圆球体所组成,其中:    该下撑块为防震结构的基座,并于顶面中心部形成一圆弧型凹槽,其中该底面嵌置于水泥层中;    另该上撑块对应于下撑块的上方处,并于底面中心部形成一圆弧型凹槽,其中顶面嵌置于建筑物的水泥层中,该上撑块与下撑块对应形成一容置槽,圆球体容置于其中;    一圆球体,为实心圆形体,并容置于上撑块与下撑块所形成的圆弧状凹槽中,上撑块与下撑块间有间隙;    所述圆球体在上撑块与下撑块的圆弧型凹槽间为可滚动与位移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衍梁
申请(专利权)人: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