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动车停放装置及其支撑防倒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66771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非机动车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机动车停放装置及其支撑防倒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自适应调节杆,适于分别位于非机动车的车轮两侧;自适应调节杆的一端与非机动车的停靠桩转动连接以形成转动端。夹持轮,设于自适应调节杆相对于转动端的另一端之间且与自适应调节杆均相连,适于夹持非机动车的车轮。车轮引导架,与非机动车的停靠桩相连固定且位于自适应调节杆的正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以防止非机动车停放后碰撞后翻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非机动车停放装置及其支撑防倒结构
本技术涉及非机动车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非机动车停放装置及其支撑防倒结构。
技术介绍
非机动车特别是共享非机动车的推广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关于非机动车的停放问题,乱停放的非机动车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而且容易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其次,对于非机动车即使配置了用于停车辅助撑地的脚撑,当遇到其他物品碰撞后极易翻倒,对于翻倒在地的非机动车如果没有相应的工作人员即使维护,不仅占用的停车面积较大,而且长时间的倒地容易使得非机动车受损进而影响使用,因此维护成本较大。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用于将非机动车锁定于固定的位置,而且具备防止非机动车在碰撞后翻倒的装置具有非常实用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规范非机动车的停放问题,节约停放空寂,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非机动车长期倒地导致的损坏问题,节约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非机动车停放装置的支撑防倒结构,以解决非机动车停放后的防翻倒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非机动车停放装置,以解决非机动车停放后的防翻倒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非机动车停放装置的支撑防倒结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非机动车停放装置的支撑防倒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自适应调节杆,适于分别位于非机动车的车轮两侧;所述自适应调节杆的一端与非机动车的停靠桩转动连接以形成转动端;夹持轮,设于对称设置的自适应调节杆相对于所述转动端的另一端之间且与自适应调节杆均相连,适于夹持非机动车的车轮;以及车轮引导架,与所述非机动车的停靠桩相连固定且位于对称设置的所述自适应调节杆的正下方。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夹持轮包括相连的且镜像设置的左翼轮和右翼轮;所述左翼轮与右翼轮相对的侧端面均为椎体,所述左翼轮与右翼轮的椎体相连;以及所述左翼轮与右翼轮的椎体相连处的纵切面呈上下互为镜像的“V”形结构;所述左翼轮和右翼轮上的椎体上沿周向间隔均匀排布有若干圈轮环。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自适应调节杆包括转动连接于非机动车的锁车器第一调节杆、与所述第一调节杆相连的中转调节杆,以及与所述中转调节杆相连的第二调节杆;其中所述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位于中转调节杆的同一侧;对称设置的自适应调节杆之间的横向间距大于车辆轮毂外侧宽度;所述夹持轮设于第二调节杆的端部。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车轮引导架包括适于撑地的基杆,以及分别设于所述基杆两端的镜像设置的均与所述支撑架相连固定的左翼杆和右翼杆。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基杆的两端相对于撑地部斜向上延伸,所述左翼杆和右翼杆分别与基杆斜向上延伸的两端相连。本技术的非机动车停放装置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非机动车停放装置,包括:停靠桩,以及设于所述停靠桩上的所述的非机动车停放装置的支撑防倒结构。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停靠桩包括一适于非机动车的车轮嵌入的停靠豁口;所述停靠豁口位于对称设置的所述自适应调节杆之间。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停靠豁口的内壁上设有一对弧口相对的半弧形的卡爪。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非机动车停放装置及其支撑防倒结构在实际使用中,当非机动车的车轮被锁车器锁定后,通过对称设置的自适应调节杆从非机动车的车轮两侧止挡支撑车轮,结合设于自适应调节杆端部的用于夹持非机动车的车轮的夹持轮,使得当非机动车被他物碰撞后,被锁车器锁定的车轮的两个侧面均具有来自于自适应调节杆的支撑作用,以及来自夹持轮的夹持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非机动车的在碰撞下的防倒性。又通过对称设置的自适应调节杆正下方的车轮引导架,该车轮引导架的分别凌空于地面一定的高度设置的左翼杆和右翼杆辅助地从非机动车的底部从两侧产生当非机动车被碰撞后的支撑力,即自适应调节杆、夹持轮和车轮引导架三位一体地提高非机动车停放于停靠桩后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非机动车停放装置的停放有车轮时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非机动车停放装置的停放有另一尺寸的车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非机动车停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非机动车停放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停靠桩200;停靠豁口202、卡爪205;自适应调节杆300、第一调节杆303、中转调节杆305、第二调节杆307;夹持轮400、左翼轮402、右翼轮403、轮环405;车轮引导架500、基杆502、左翼杆504、右翼杆505;车轮600。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非机动车停放装置的支撑防倒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自适应调节杆300和一夹持轮400,以及车轮引导架500。对称设置的自适应调节杆300,适于分别位于非机动车的车轮600两侧;自适应调节杆300的一端与非机动车的停靠桩200转动连接以形成转动端。对称设置的自适应调节杆300可采用例如但不限于一对,也可以设置为多对,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实施例就一对自适应调节杆300为例。具体的,一对自适应调节杆300的转动端分别与支撑架100的一相对的两侧端面转动连接。可选的,本实施例的转动端采用例如但不限通过一转动关节与停靠桩200内腔相连,具体的转动关节设于停靠桩200内腔,因此附图中未作标注。夹持轮400,设于一对自适应调节杆300相对于转动端的另一端之间且与一对自适应调节杆300均相连,适于夹持非机动车的车轮600。车轮引导架500,与非机动车的停靠桩200相连固定且位于一对自适应调节杆300的正下方。具体的,请参阅图4所示,夹持轮400包括相连的且镜像设置的左翼轮402和右翼轮403。左翼轮402与右翼轮403相对的侧端面均为椎体,左翼轮402与右翼轮403的椎体相连。以及左翼轮402与右翼轮403的椎体相连处的纵切面呈上下互为镜像的“V”形结构;左翼轮402和右翼轮403上的椎体上沿周向间隔均匀排布有若干圈轮环405。具体的,左翼轮402的椎体上的若干圈轮环405的直径由左翼轮402向右翼轮403方向依次减小,以及对应的,右翼轮403的椎体上的若干圈轮环405的直径由右翼轮403向左翼轮402方向依次减小。设计的若干圈直径依次减小的轮环405用于适应不同尺寸的非机动车的车轮600,例如可以适应18寸、20寸或者24寸等几种常用的不同尺寸的车轮。可选的,轮环405采用具有防滑性能的材质制成,以提高轮环405与车轮600之间的摩擦性。再具体的,自适应调节杆300包括转动连接于非机动车的锁车器第一调节杆303、与第一调节杆3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机动车停放装置的支撑防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的自适应调节杆,适于分别位于非机动车的车轮两侧;所述自适应调节杆的一端与非机动车的停靠桩转动连接以形成转动端;夹持轮,设于对称设置的自适应调节杆相对于所述转动端的另一端之间且与自适应调节杆均相连,适于夹持非机动车的车轮;以及车轮引导架,与所述非机动车的停靠桩相连固定且位于对称设置的自适应调节杆的正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机动车停放装置的支撑防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的自适应调节杆,适于分别位于非机动车的车轮两侧;所述自适应调节杆的一端与非机动车的停靠桩转动连接以形成转动端;夹持轮,设于对称设置的自适应调节杆相对于所述转动端的另一端之间且与自适应调节杆均相连,适于夹持非机动车的车轮;以及车轮引导架,与所述非机动车的停靠桩相连固定且位于对称设置的自适应调节杆的正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机动车停放装置的支撑防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轮包括相连的且镜像设置的左翼轮和右翼轮;所述左翼轮与右翼轮相对的侧端面均为椎体,所述左翼轮与右翼轮的椎体相连;以及所述左翼轮与右翼轮的椎体相连处的纵切面呈上下互为镜像的“V”形结构;所述左翼轮和右翼轮上的椎体上沿周向间隔均匀排布有若干圈轮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机动车停放装置的支撑防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调节杆包括转动连接于非机动车的锁车器第一调节杆、与所述第一调节杆相连的中转调节杆,以及与所述中转调节杆相连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安平黄得云李提伟曹文安王珏
申请(专利权)人: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