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55472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2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属于建筑结构领域。该节点由预制钢管柱、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U形钢套管、连接区与叠合板现浇混凝土组成。所述的预制钢管柱包括钢管柱及焊接于其外壁的预留H型钢端头;所述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包括上部受力钢筋、下部受力钢筋、箍筋、T形连接件、预浇混凝土,所述的T形连接件由翼缘钢板、腹板钢板以及焊接于腹板上的栓钉组成;所述的U形钢套管包括外翻U型钢槽、连接钢筋。

A Connection Joint between Prefabricated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 and Steel Pipe Column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precast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 and steel pipe column connection joint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belonging to the field of building structure. The joint consists of prefabricated steel pipe column, prefabricated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 U-shaped steel sleeve, connection zone and cast-in-situ concrete of composite plate. The prefabricated steel pipe column comprises steel pipe column and reserved H-shaped steel end welded to its outer wall; the prefabricated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 comprises upper stressed steel bar, lower stressed steel bar, stirrup, T-shaped connector and precast concrete; the T-shaped connector consists of flange steel plate, web steel plate and bolts welded to web plate. The U-shaped steel sleeve comprises an inverted U-shaped steel slot and a connecting steel b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属于建筑结构领域。
技术介绍
钢管柱是在钢管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的一种组合结构竖向承重构件,具有承载力高,延性好,施工方便等优越性能,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与钢管柱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梁多采用现浇施工,其节点施工繁琐,现场工作量极大,不能适应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求,因此,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实现预制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柱的有效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预制钢管柱、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U形钢套管和现浇混凝土。所述的预制钢管柱包括钢管柱,及焊接于钢管柱侧壁的H型钢端头。所述H型钢端头包括上翼缘板、下翼缘板和腹板。所述腹板上具有若干螺栓孔I。所述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包括T形连接件和预浇混凝土,以及由若干上部受力钢筋、下部受力钢筋和箍筋编织的筋笼。若干相互平行的下部受力钢筋位于筋笼的底部。若干相互平行的上部受力钢筋位于筋笼的顶部。所述T形连接件包括相互垂直的底板和端板。所述T形连接件位于筋笼中。下部受力钢筋和上部受力钢筋垂直于底板。所述端板的端头具有若干与螺栓孔I对应的螺栓孔II。所述预浇混凝土呈长方体,包裹T形连接件的一部分和筋笼的一部分。所述全部的上部受力钢筋、上部的箍筋、带有螺栓孔II的端板端头、以及螺栓孔II下方的下部受力钢筋的端头,均露在预浇混凝土外。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H型钢端头对接。通过穿过螺栓孔I和螺栓孔II的螺栓,使得腹板和端板连接在一起。所述上部受力钢筋搭接在上翼缘板的上表面。所述下部受力钢筋搭接在下翼缘板的下表面。所述U形钢套管包括U型钢槽和若干连接钢筋。所述U型钢槽从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兜住H型钢端头、端板的端头和一部分预浇混凝土。若干连接钢筋焊接在U型钢槽的上端敞口。所述U型钢槽内部的部件,以及露在预浇混凝土外的筋笼被包裹在混凝土中。进一步,所述的U型钢槽由钢板冷弯而成,其上端敞口向两边翻折,形成焊接连接钢筋的边。进一步,所述T形连接件的底板和/或端板上具有若干栓钉。这些栓钉处于预浇混凝土中。进一步,所述H型钢端头的上翼缘板和下翼缘板均平行于水平面。所述腹板垂直于水平面。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针对上述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a.在工厂加工完成预制钢管柱和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运至施工现场安装就位后,使用螺栓进行连接。b.分别焊接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的上部受力钢筋、下部受力钢筋于预留H型钢端头的上、下翼缘外表面。c.定位外翻U型钢槽并将其焊接于钢管柱的外壁,焊接连接钢筋。d.浇筑混凝土,完成施工。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可提高节点区的工作性能,且浇筑节点区混凝土时可作为模板使用;本专利技术结构简捷,施工较为方便,可为钢管柱和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提供安全可靠的连接。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预制钢管柱示意图;图3本专利技术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内部构造示意图;图4本专利技术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示意图;图5本专利技术U型钢套管示意图;图6本专利技术预制钢管柱、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和U型钢套管连接示意图(为U型钢套管安装前)。图7本专利技术预制钢管柱、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和U型钢套管连接示意图(U型钢套管安装后)。图中:预制钢管柱1、钢管柱11、H型钢端头12、上翼缘板121、下翼缘板122、腹板123、螺栓孔I1231、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2、上部受力钢筋21、下部受力钢筋22、箍筋23、T形连接件24、底板241、端板242、螺栓孔II2421、栓钉2422、预浇混凝土25、U形钢套管3、外翻U型钢槽31、连接钢筋32、混凝土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专利技术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实施例1: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预制钢管柱1、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2、U形钢套管3和现浇混凝土4。所述的预制钢管柱1包括钢管柱11,及焊接于钢管柱11侧壁的H型钢端头12。所述H型钢端头12包括上翼缘板121、下翼缘板122和腹板123。所述腹板123上具有若干螺栓孔I1231。所述H型钢端头12的上翼缘板121和下翼缘板122均平行于水平面。所述腹板123垂直于水平面。所述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2包括T形连接件24和预浇混凝土25,以及由若干上部受力钢筋21、下部受力钢筋22和箍筋23编织的筋笼。参见附图,若干相互平行的下部受力钢筋22位于筋笼的底部。若干相互平行的上部受力钢筋21位于筋笼的顶部。箍筋23环绕编织。所述T形连接件24包括相互垂直的底板241和端板242。所述T形连接件24位于筋笼中。所述T形连接件24的底板241和/或端板242上具有若干栓钉2422。这些栓钉2422处于预浇混凝土25中。下部受力钢筋22和上部受力钢筋21垂直于底板241。所述端板242的端头具有若干与螺栓孔I1231对应的螺栓孔II2421。所述预浇混凝土25呈长方体,包裹T形连接件24的一部分和筋笼的一部分。所述全部的上部受力钢筋21、上部的箍筋23、带有螺栓孔II2421的端板242端头、以及螺栓孔II2421下方的下部受力钢筋22的端头,均露在预浇混凝土25外。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2与H型钢端头12对接。通过穿过螺栓孔I1231和螺栓孔II2421的螺栓,使得腹板123和端板242连接在一起。所述上部受力钢筋21搭接在上翼缘板121的上表面。所述下部受力钢筋22搭接在下翼缘板122的下表面。所述U形钢套管3包括U型钢槽31和若干连接钢筋32。所述的U型钢槽31由钢板冷弯而成,其上端敞口向两边翻折,形成焊接连接钢筋32的边。所述连接钢筋32的两端分别焊接在U型钢槽31的上端敞的两边,以对拉的形式处于U型钢槽31的上端敞口。所述的U形钢套管3对节点区的混凝土起约束作用。所述U型钢槽31从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2兜住H型钢端头12、端板242的端头和一部分预浇混凝土25。若干连接钢筋32焊接在U型钢槽31的上端敞口。所述U型钢槽31内部的部件,以及露在预浇混凝土25外的筋笼被包裹在混凝土4中。实施例2:本实施例公开针对实施例1所述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a.在工厂加工完成预制钢管柱1和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2,运至施工现场安装就位后,使用螺栓5进行连接。b.分别焊接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2的上部受力钢筋21、下部受力钢筋22于预留H型钢端头12的上、下翼缘外表面。c.定位外翻U型钢槽31并将其焊接于钢管柱11的外壁,焊接连接钢筋32。d.浇筑混凝土4,完成施工。通过以上施工过程,将实现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预制钢管柱的可靠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所述预制钢管柱(1)、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2)、U形钢套管(3)和现浇混凝土(4);所述的预制钢管柱(1)包括钢管柱(11),及焊接于钢管柱(11)侧壁的H型钢端头(12);所述H型钢端头(12)包括上翼缘板(121)、下翼缘板(122)和腹板(123);所述腹板(123)上具有若干螺栓孔I(1231)。所述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2)包括T形连接件(24)和预浇混凝土(25),以及由若干上部受力钢筋(21)、下部受力钢筋(22)和箍筋(23)编织的筋笼;若干相互平行的下部受力钢筋(22)位于筋笼的底部;若干相互平行的上部受力钢筋(21)位于筋笼的顶部;所述T形连接件(24)包括相互垂直的底板(241)和端板(242);所述T形连接件(24)位于筋笼中;下部受力钢筋(22)和上部受力钢筋(21)垂直于底板(241);所述端板(242)的端头具有若干与螺栓孔I(1231)对应的螺栓孔II(2421);所述预浇混凝土(25)包裹T形连接件(24)的一部分和筋笼的一部分;所述全部的上部受力钢筋(21)、上部的箍筋(23)、带有螺栓孔II(2421)的端板(242)端头、以及螺栓孔II(2421)下方的下部受力钢筋(22)的端头,均露在预浇混凝土(25)外;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2)与H型钢端头(12)对接;通过穿过螺栓孔I(1231)和螺栓孔II(2421)的螺栓,使得腹板(123)和端板(242)连接在一起;所述上部受力钢筋(21)搭接在上翼缘板(121)的上表面;所述下部受力钢筋(22)搭接在下翼缘板(122)的下表面;所述U形钢套管(3)包括U型钢槽(31)和若干连接钢筋(32);所述U型钢槽(31)从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2)兜住H型钢端头(12)、端板(242)的端头和一部分预浇混凝土(25);若干连接钢筋(32)焊接在U型钢槽(31)的上端敞口;所述U型钢槽(31)内部的部件,以及露在预浇混凝土(25)外的筋笼被包裹在混凝土(4)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所述预制钢管柱(1)、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2)、U形钢套管(3)和现浇混凝土(4);所述的预制钢管柱(1)包括钢管柱(11),及焊接于钢管柱(11)侧壁的H型钢端头(12);所述H型钢端头(12)包括上翼缘板(121)、下翼缘板(122)和腹板(123);所述腹板(123)上具有若干螺栓孔I(1231)。所述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2)包括T形连接件(24)和预浇混凝土(25),以及由若干上部受力钢筋(21)、下部受力钢筋(22)和箍筋(23)编织的筋笼;若干相互平行的下部受力钢筋(22)位于筋笼的底部;若干相互平行的上部受力钢筋(21)位于筋笼的顶部;所述T形连接件(24)包括相互垂直的底板(241)和端板(242);所述T形连接件(24)位于筋笼中;下部受力钢筋(22)和上部受力钢筋(21)垂直于底板(241);所述端板(242)的端头具有若干与螺栓孔I(1231)对应的螺栓孔II(2421);所述预浇混凝土(25)包裹T形连接件(24)的一部分和筋笼的一部分;所述全部的上部受力钢筋(21)、上部的箍筋(23)、带有螺栓孔II(2421)的端板(242)端头、以及螺栓孔II(2421)下方的下部受力钢筋(22)的端头,均露在预浇混凝土(25)外;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2)与H型钢端头(12)对接;通过穿过螺栓孔I(1231)和螺栓孔II(2421)的螺栓,使得腹板(123)和端板(242)连接在一起;所述上部受力钢筋(21)搭接在上翼缘板(121)的上表面;所述下部受力钢筋(22)搭接在下翼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宣鼎刘界鹏周绪红周保旭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