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粒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5373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22:25
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脱粒筒中,在周向上分割而成的多个分割遮蔽板卷绕于与脱粒筒轴固接的前侧板和后侧板的状态下,多个脱粒齿框架以隔着所述分割遮蔽板的状态拆装自如地固接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所述脱粒齿框架的个数大于所述分割遮蔽板的个数,在所述多个分割遮蔽板的各自的外表面上配置有多个脱粒齿框架。

Threshing cylinder

In the threshing barrel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when a plurality of partitioning shelters separated from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re wound around the front side plate and the rear side plate fixed to the threshing barrel shaft, the threshing tooth frames are dismantled and assembled freely to the front side plate and the rear side plate separated from the partitioning shelter plate. The number of threshing tooth frames is larger than the number of the partitioning masking plates, and a plurality of threshing tooth frames are arranged on the respective outer surfaces of the plurality of partitioning masking plat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脱粒筒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供给至脱粒室的割取穗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筒。
技术介绍
作为对供给至脱粒室的割取穗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筒,提出有如下脱粒筒,该脱粒筒具有:固接于脱粒筒轴的前部及后部的前侧板和后侧板;多个支承杆,它们以沿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向配置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前侧板以及所述后侧板;以及多个脱粒齿,它们以朝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支承杆(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10)。在所述脱粒筒中,割取穗秆自由地进入由前侧板、后侧板以及多个支承杆形成的脱粒筒主体的内部空间,因此,割取穗秆容易卷绕于所述脱粒筒轴、所述支承杆,从而脱粒效率有可能变差。此外,专利文献1~5中公开有如下内容:作为所述支承杆而使用中空的管部件;以及使安装孔在与所述中空管部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贯通,并在将脱粒齿插入于所述安装孔、且使所述脱粒齿在以所述脱粒筒轴为基准的径向上向外侧延伸的状态下,在径向内侧以及外侧的2处部位将所述脱粒齿固接于所述中空管部件。相对于所述专利文献1~10中记载的脱粒筒,下述专利文献11中公开有如下脱粒筒,该脱粒筒具有:固接于脱粒筒轴的前部及后部的前侧板和后侧板;多个支承杆,它们以沿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向配置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前侧板以及所述后侧板;以及多个脱粒齿,它们以朝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支承杆,其中,所述脱粒筒具备遮蔽板,该遮蔽板是将相邻的支承杆之间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板状的遮蔽板,该遮蔽板位于比将相邻的支承杆的外周面彼此连结的虚拟外表面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专利文献11中记载的脱粒筒的优点在于,能够获得由支承于所述支承杆的多个脱粒齿所实现的脱粒作用,并且因所述遮蔽板的存在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割取穗秆进入脱粒筒主体的内部空间,进而,因使得所述遮蔽板位于比所述虚拟外表面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而能够实现所述遮蔽板与脱粒室的内表面之间的处理空间的尽可能的扩大。然而,关于所述脱粒齿的维护以及/或者更换,所述专利文献11中记载的脱粒筒还存有改善的余地。由于较大的负荷在脱粒处理时施加于所述脱粒齿,因此,有可能产生进行所述脱粒齿的维护以及/或者更换的需要。在所述专利文献11所记载的脱粒装置中,所述前侧板、所述后侧板以及所述支承杆形成框架体(脱粒筒主体),所述遮蔽板以拆装自如的方式与所述框架体连结。即,在所述专利文献11所记载的结构中,所述支承杆本身形成脱粒筒主体,所述支承杆的拆卸成为非常繁琐的作业。此外,虽然所述专利文献2中也公开了由遮蔽板将相邻的支承杆之间覆盖而防止割取穗秆向脱粒筒主体的内部侵入的内容,但是,在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中,遮蔽板焊接固定于支承杆,因此,支承杆的维护以及/或者更换作业变得更加繁琐。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148978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国技术第ZL96204624.8号说明书专利文献3:中国技术第ZL200320110474.9号说明书专利文献4:中国技术第ZL200320111091.3号说明书专利文献5:中国技术第ZL200720018949.X号说明书专利文献6:中国技术第ZL96201207.6号说明书专利文献7:中国技术第ZL01234314.5号说明书专利文献8:中国技术第ZL02240781.2号说明书专利文献9:中国技术第ZL200420041319.0号说明书专利文献10:中国技术第ZL200420051275.X号说明书专利文献11:日本特许第543711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粒筒,该脱粒筒绕脱粒筒轴的轴线配置有多个脱粒齿框架,该脱粒齿框架具有支承杆以及固接于所述支承杆的多个脱粒齿,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割取穗秆向内部空间侵入,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所述脱粒齿框架的维护以及/或者更换。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脱粒筒,该脱粒筒具备:前侧板和后侧板,它们固接于脱粒筒轴;遮蔽板,其以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协同而形成将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围覆盖的内部空间的方式卷绕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以及多个脱粒齿框架,它们包括长条的支承杆以及沿所述支承杆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隙地配置的多个脱粒齿,所述遮蔽板具有在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向上分割而成的多个分割遮蔽板,所述多个脱粒齿框架以如下姿势在隔着所述遮蔽板的状态下拆装自如地固接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该多个脱粒齿框架的支承杆以与所述脱粒筒轴大致平行的状态在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且所述多个脱粒齿朝径向外侧延伸,所述脱粒齿框架的个数大于所述分割遮蔽板的个数,在所述多个分割遮蔽板的各自的外表面上配置有多个脱粒齿框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脱粒筒,在周向上分割而成的多个分割遮蔽板卷绕于与脱粒筒轴固接的前侧板和后侧板的状态下,沿周向排列的多个脱粒齿框架在隔着所述分割遮蔽板的状态下拆装自如地固接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所述脱粒齿框架的个数大于所述分割遮蔽板的个数,在所述多个分割遮蔽板的各自的外表面上配置有多个脱粒齿框架,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割取穗秆进入脱粒筒的内部空间,并且可以仅将包含产生了磨损以及/或者损伤的脱粒齿的一个脱粒齿框架从所述脱粒筒拆下。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具有容易产生磨损以及/或者损伤的脱粒齿的脱粒齿框架的维护以及/或者更换。另外,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脱粒筒,该脱粒筒具备:前侧板和后侧板,它们固接于脱粒筒轴;遮蔽板,其以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协同而形成将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围覆盖的内部空间的方式卷绕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以及多个脱粒齿框架,它们包括长条的支承杆以及沿所述支承杆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隙地配置的多个脱粒齿,所述前侧板具有固接于所述脱粒筒轴的前侧径向延伸部、以及沿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向延伸的前侧周向延伸部,所述后侧板具有以与所述前侧径向延伸部对置的方式固接于所述脱粒筒轴的后侧径向延伸部、以及沿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向延伸的后侧周向延伸部,所述遮蔽板具有在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向上分割而成的多个分割遮蔽板、且卷绕于所述前侧周向延伸部以及所述后侧周向延伸部,所述支承杆具有:长条的杆主体,所述多个脱粒齿固接于该杆主体;以及多个安装托架,它们以彼此在所述杆主体的长度方向上分离的方式固接于所述杆主体,当沿所述脱粒筒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前侧周向延伸部、所述后侧周向延伸部以及所述遮蔽板以使得朝向径向外侧的多个平坦面在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为多边形状,在所述杆主体位于所述遮蔽板的平坦面上的状态下,所述多个脱粒齿框架隔着所述遮蔽板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接于所述前侧周向延伸部以及所述后侧周向延伸部的对应的平坦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脱粒筒,当沿所述脱粒筒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固接于脱粒筒轴的前侧板和后侧板的周向延伸部、以及卷绕于所述周向延伸部的多个分割遮蔽板以使得朝向径向外侧的多个平坦面在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为多边形状,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脱粒齿框架在该脱粒齿框架的长条的杆主体位于所述遮蔽板的平坦面上的状态下,隔着所述遮蔽板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接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的周向延伸部的对应的平坦面,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割取穗秆进入脱粒筒的内部空间,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割取穗秆夹入于所述杆主体以及所述遮蔽板之间的间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脱粒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粒筒具备:前侧板和后侧板,它们固接于脱粒筒轴;遮蔽板,其以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协同而形成将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围覆盖的内部空间的方式卷绕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以及多个脱粒齿框架,它们包括长条的支承杆、以及沿所述支承杆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隙地配置的多个脱粒齿,所述遮蔽板具有在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向上分割而成的多个分割遮蔽板,所述多个脱粒齿框架以如下姿势在隔着所述遮蔽板的状态下拆装自如地固接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该多个脱粒齿框架的支承杆以与所述脱粒筒轴大致平行的状态在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且所述多个脱粒齿朝径向外侧延伸,所述脱粒齿框架的个数大于所述分割遮蔽板的个数,在所述多个分割遮蔽板的各自的外表面上配置有多个脱粒齿框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3.30 JP 2016-0683431.一种脱粒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粒筒具备:前侧板和后侧板,它们固接于脱粒筒轴;遮蔽板,其以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协同而形成将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围覆盖的内部空间的方式卷绕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以及多个脱粒齿框架,它们包括长条的支承杆、以及沿所述支承杆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隙地配置的多个脱粒齿,所述遮蔽板具有在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向上分割而成的多个分割遮蔽板,所述多个脱粒齿框架以如下姿势在隔着所述遮蔽板的状态下拆装自如地固接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该多个脱粒齿框架的支承杆以与所述脱粒筒轴大致平行的状态在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且所述多个脱粒齿朝径向外侧延伸,所述脱粒齿框架的个数大于所述分割遮蔽板的个数,在所述多个分割遮蔽板的各自的外表面上配置有多个脱粒齿框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粒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板具有固接于所述脱粒筒轴的前侧径向延伸部、以及沿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向延伸的前侧周向延伸部,所述后侧板具有以与所述前侧径向延伸部对置的方式固接于所述脱粒筒轴的后侧径向延伸部、以及沿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向延伸的后侧周向延伸部,所述多个分割遮蔽板卷绕于所述前侧周向延伸部以及所述后侧周向延伸部,所述支承杆具有:长条的杆主体,所述多个脱粒齿固接于该杆主体;以及多个安装托架,它们以彼此在所述杆主体的长度方向上分离的方式固接于所述杆主体,在所述多个分割遮蔽板的各自的外表面上配置的多个脱离齿框架在该分割遮蔽板夹入于所述安装托架与所述前侧周向延伸部以及所述后侧周向延伸部之间的状态下,借助装配于所述多个安装托架的紧固连结部件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接于所述前侧周向延伸部以及所述后侧周向延伸部。3.一种脱粒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粒筒具备:前侧板和后侧板,它们固接于脱粒筒轴;遮蔽板,其以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协同而形成将所述脱粒筒轴的周围覆盖的内部空间的方式卷绕于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以及多个脱粒齿框架,它们包括长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村木仁正野润一中畠章博乙仓进北冈治正
申请(专利权)人:洋马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