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内蒙古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干旱地区的大豆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53391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1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植物栽培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干旱地区的大豆栽培方法,包括整地施肥、播前起垄、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播前起垄时构建了高台大垄,即垄体的高度、宽度等均大于传统的垄三栽培垄体,结合播种时的合理密植、田间管理时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其他步骤的配合,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控制大豆生长发育时期,能够使大豆产量提高15%以上,封垄时间提早3d~4d,适宜大规模机械化操作,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干旱地区的大豆栽培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栽培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干旱地区的大豆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中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大豆油料作物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商品粮油基地,在国家粮油安全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豆富含蛋白质和油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基本消费方式是食用(做豆制品等)和榨油(生产豆油和豆粕,豆粕是畜牧业的主要原料)。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膳食结构逐步趋向高蛋白化,大豆消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保持持续稳步增长的趋势。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转基因大豆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在一定阶段内将互相竞争、长期共存。非转基因和高蛋白双重特性是中国大豆的独有优势,而亚洲人的饮食习惯倾向于豆制品。因此,国内国际的市场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发挥国产大豆非转基因与高蛋白质优势,实施积极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采取产品差异化策略,加大国产大豆种植的推广力度,对发展特色专用大豆生产,提升农民种植传统大豆的积极性和效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为了研究和推广大豆高产技术,将玉米种植区域推进到北纬48°以北的大豆生产带,导致农业风险增加。为规避风险,获得粮豆双丰收,建立以大豆为核心的科学轮作制度,即推行玉米-麦(薯)-豆轮作制。通过实施轮作体系,巩固中国东北大豆主产区的地位,减少残留农药污染,降低农业风险,提高农民收入。特别是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东南麓,是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的黑土带上,属中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气温年、月差较大,无霜期短,春季干旱、风大、升温快,秋季降温剧烈,夏季短促,冬季漫长寒冷,日照丰富,雨热同季。年均降水量450mm~500mm,无霜期90d~130d,≥10℃年积温1900℃~2350℃。目前,制约东北、蒙古等干旱地区的大豆生产的主要因素为:一、产量低、种植效益偏差,尤其是和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相比效益偏低;二、适合该区域栽培的优质大豆新品种较少,很多主栽品种已种植多年,出现退化现象;三、阶段性干旱、低温等发生频繁。近几年,中国东北地区重点示范推广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以大垄双行密植超高产栽培为代表的新技术。然而,基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等旱区大豆种植区的上述气候等诸多条件所限,仅靠传统的水肥调控是难以实现大豆产量的显著提高,无法实现人们所要求的产量高、品质优的商品油料大豆的愿望。常规的大豆栽培技术以垄三栽培为主,其垄距为650mm左右,两边苗带的间距约为230mm,相邻苗带间距为110mm左右,单行播种米间落粒以13粒左右为佳,保苗28万株/公顷~32万株/公顷。垄上进行双行苗带精量点播,种下后侧深施肥,在八九十年代被黑龙江省研究推广,目前也在大豆主产区大规模应用。但是这种常规的垄三栽培模式产量无法进一步提升,生产成本高,操作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大豆栽培方法产量无法显著提升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干旱地区的大豆栽培方法,在保证大豆质量的情况下显著增加产量,使大豆早熟全熟,便于机械化操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干旱地区的大豆栽培方法,包括整地施肥、播前起垄、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所述播前起垄中,垄体为梯形,所述垄体高度为180mm~200mm、垄底宽度为1000mm~1300mm、垄顶宽度为600mm~750mm,相邻两个垄体的垄顶间距为400mm~500mm;所述播种时,在垄顶等间距播种三行苗带,三行苗带中外侧苗带距垄顶边缘75mm~85mm;所述苗带间设置滴灌装置,自播种时起进行滴灌;所述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管理、杂草防除、病虫害防治以及放寒增温;所述施肥管理包括在苗期至开花期追施尿素和芸苔素内酯,在结荚期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优选的,相邻两个苗带的带间距为240mm~250mm。优选的,所述播种时,播种密度为42万株/公顷~45万株/公顷。优选的,所述播种时,播种后施入氮磷钾复合肥,所述氮磷钾复合肥施肥量为10kg/亩~20kg/亩。优选的,所述滴灌装置的滴头出水量为1.3L/H~1.8L/H,相邻滴头距离300mm~400mm,滴灌装置的工作压力为0.08MPa~0.12MPa。优选的,所述施肥管理中,苗期至开花期追施尿素4kg/公顷~8kg/公顷、芸苔素内酯40g/公顷~60g/公顷;在结荚期叶面喷施尿素7kg/公顷~8kg/公顷、磷酸二氢钾2kg/公顷~4kg/公顷。优选的,通过中耕进行放寒增温,所述中耕深度为250mm~300mm。优选的,所述整地施肥为:施入基肥后进行翻耕,所述翻耕的深度为250mm~300mm;所述基肥包括腐熟有机肥60000kg/公顷~75000kg/公顷、硫酸钾或氯化钾75kg/公顷~150kg/公顷、磷酸二铵300kg/公顷~450kg/公顷以及尿素75kg/公顷~150kg/公顷。优选的,所述种子处理为:将种子用35%的多福种衣剂处理,所述种子为净度99%以上、发芽率98%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2%的大豆种子。优选的,所述大豆品种选自蒙豆30、蒙豆13、中黄901或登科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干旱地区的大豆栽培方法,包括整地施肥、播前起垄、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本专利技术在播前起垄时构建了高台大垄,即垄体的高度、宽度等均大于传统的垄三栽培垄体,结合播种时的合理密植、田间管理时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其他步骤的配合,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控制大豆生长发育时期,能够使大豆产量提高15%以上,封垄时间提早3d~4d,适宜大规模机械化操作,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在播前起垄时构建的垄体为梯形,垄体高度为180mm~200mm、垄底宽度为1000mm~1300mm、垄顶宽度为600mm~750mm,相邻两个垄体的垄顶间距为400mm~500mm。由于垄体相对于传统垄三栽培的垄体更高、更宽,具有增温快、播种整齐度高的优点,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垄体上播种结合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能够影响大豆生理时期,使大豆种子出苗时间提前2d~3d,封垄时间提前3d~4d,能够延长大豆的生长期、缩短发芽期,使大豆生长期、出枝、开花、结荚期以及成熟期集中,增加大豆结荚数量,有利于机械化收获,促进大豆早熟,有效抢夺农时。本专利技术在播种时,在垄顶播种三行苗带,相邻两个苗带间的间距相等,三行苗带中与垄顶边缘相邻的苗带距垄顶边缘75mm~85mm;所述苗带间设置滴灌装置,自播种时起进行滴灌。本专利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垄三栽培中垄上双行播种方式增加了种植密度,在垄上设置三行苗带,可达到42万株/公顷~45万株/公顷,使大豆种植密度相对增加了15%~20%(传统垄三栽培的保苗密度在30万株/公顷左右)。本专利技术适当提高大豆播种密度,能够有效地利用干旱地区特殊的地温和光照情况,在保证大豆质量的情况下有效提升大豆产量。本专利技术采用相对于常规垄体更高、更宽的垄体种植大豆,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减少人工成本,降低操作成本,相对于常规垄三栽培方法的作业成本可降低15%~20%,平均每公顷节本增效1260元左右。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用于干旱地区的大豆栽培方法中的垄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干旱地区的大豆栽培方法,包括整地施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干旱地区的大豆栽培方法,包括整地施肥、播前起垄、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其特征在于,所述播前起垄中,垄体为梯形,所述垄体高度为180mm~200mm、垄底宽度为1000mm~1300mm、垄顶宽度为600mm~750mm,相邻两个垄体的垄顶间距为400mm~500mm;所述播种时,在垄顶等间距播种三行苗带,三行苗带中外侧苗带距垄顶边缘75mm~85mm;所述苗带间设置滴灌装置,自播种时起进行滴灌;所述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管理、杂草防除、病虫害防治以及放寒增温;所述施肥管理包括在苗期至开花期追施尿素和芸苔素内酯,在结荚期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干旱地区的大豆栽培方法,包括整地施肥、播前起垄、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其特征在于,所述播前起垄中,垄体为梯形,所述垄体高度为180mm~200mm、垄底宽度为1000mm~1300mm、垄顶宽度为600mm~750mm,相邻两个垄体的垄顶间距为400mm~500mm;所述播种时,在垄顶等间距播种三行苗带,三行苗带中外侧苗带距垄顶边缘75mm~85mm;所述苗带间设置滴灌装置,自播种时起进行滴灌;所述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管理、杂草防除、病虫害防治以及放寒增温;所述施肥管理包括在苗期至开花期追施尿素和芸苔素内酯,在结荚期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干旱地区的大豆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苗带的带间距为240mm~250m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用于干旱地区的大豆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种时,播种密度为42万株/公顷~45万株/公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干旱地区的大豆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种时,播种后施入氮磷钾复合肥,所述氮磷钾复合肥施肥量为10kg/亩~20kg/亩。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用于干旱地区的大豆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滴灌装置的滴头出水量为1.3L/H~1.8L/H,相邻滴头距离300mm~400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德健路战远李金龙程玉臣平翠枝王建国高丽丹孙东显王玉芬李娟张向前孙峰成哈达智颖飙王璞张荷亮孙鸿举咸丰陈立宇赵小庆叶君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