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避震的车轮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2349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3 2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避震的车轮以及车辆,涉及车辆领域。该可避震的车轮包括车圈、花鼓及多个减震器,多个减震器沿车圈的周向依次设置,减震器包括壳体、连接杆、中心平衡板、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壳体的一端与车圈连接,第一弹性件、中心平衡板及第二弹性件由壳体靠近花鼓的一端向壳体远离车圈的一端依次设置于壳体内,连接杆的一端与花鼓连接,另一端伸入壳体并与中心平衡板连接,中心平衡板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避震的车轮以及车辆,在受到撞击阻力时,撞击力不会直接传导至人体,而是会以可避震的车轮的中心形成一个360°的环形卸力避震,并且形成环形交替式避震,避震有效而舒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避震的车轮以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避震的车轮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车辆上常见的车轮自身并不能避震,以车辆为自行车为例,自行车的避震装置,是依靠自行车前叉上的弹簧避震装置来形成避震,而此避震过程,轮子受到的撞击阻力是直接传导至避震弹簧,再传导至人体,从而于人体形成一个摇晃、压缩和恢复弹簧的过程形成卸力避震。但是,在这种方式中,作用力是直接传导至人体,并不能达到有效而舒适的避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避震的车轮,其能够形成有效而舒适的避震效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其能够形成有效而舒适的避震效果。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避震的车轮,包括车圈、花鼓及多个减震器,多个所述减震器沿所述车圈的周向依次设置,所述减震器包括壳体、连接杆、中心平衡板、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所述壳体的一端与所述车圈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中心平衡板及所述第二弹性件由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花鼓的一端向所述壳体远离所述车圈的一端依次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花鼓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壳体并与所述中心平衡板连接,所述中心平衡板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及所述第二弹性件之间,用于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或所述第二弹性件。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弹力板及第二弹力板,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第一端部伸入所述壳体,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车圈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一弹力板及所述第一端部的内壁,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二弹力板及所述第二端部的内壁,所述中心平衡板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弹力板和所述第二弹力板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器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且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弹力板与所述第二弹力板之间,所述限位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弹力板能够在所述第一弹性件恢复形变时产生的弹力作用下运动并与所述第一表面抵持,所述第二弹力板能够在所述第二弹性件恢复形变时产生的弹力作用下运动并与所述第二表面抵持。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器还包括锁定件,所述锁定件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且所述锁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弹力板与所述第二弹力板之间,所述锁定件能够相对所述壳体运动并锁定所述中心平衡板。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沿所述壳体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限位结构,所述中心平衡板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滑动配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力板设置有第三限位结构,所述第二弹力板设置有第四限位结构,所述第三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滑动配合,所述第四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滑动配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部设置有定位嘴,所述连接杆的一端穿过所述定位嘴伸入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一弹力板及所述定位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部设置有隔板,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二弹力板及所述隔板。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器还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并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一端内壁抵持,另一端为自由端,当所述中心平衡板压缩所述第二弹性件并继续朝向进一步压缩第二弹性件的方向运动时,所述中心平衡板压缩所述第三弹性件。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可避震的车轮,所述可避震的车轮包括车圈、花鼓及多个减震器,多个所述减震器沿所述车圈的周向依次设置,所述减震器包括壳体、连接杆、中心平衡板、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所述壳体的一端与所述车圈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中心平衡板及所述第二弹性件由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花鼓的一端向所述壳体远离所述车圈的一端依次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花鼓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壳体并与所述中心平衡板连接,所述中心平衡板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及所述第二弹性件之间,用于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或所述第二弹性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避震的车轮及车辆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避震的车轮及车辆,由于多个减震器沿车圈的周向依次设置,当可避震的车轮受到撞击阻力时,可避震的车轮的轴心会竖直下降,靠近撞击点处的减震器内的第二弹性件以及与撞击点相对的减震器内的第一弹性件均受其对应的中心平衡板的压缩作用产生弹性形变,形成缓冲避震作用,可避震的车轮继续转动,第二弹性件恢复形变时,对可避震的车轮形成一个向上的、辅助跨越障碍物的弹跳力。并且,撞击力不会直接传导至人体,而是会以可避震的车轮的中心形成一个360°的环形卸力避震。这样,能够形成有效而舒适的避震效果。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避震的车轮及车辆形成环形交替式避震,当遇到连续多重撞击点时,可避震的车轮在承受第一撞击阻力后,可避震的车轮内对应的减震器内部的第二弹性件产生形变避震,而当迅速承受第二撞击阻力时,最大形变量的避震器已经随着可避震的车轮的转动而交替,形成可避震的车轮的前沿始终是较低形变量的避震器在等待下一个撞击阻力点,从而形成环形交替式避震。这样,可避震的车轮会让承受撞击阻力点的避震器都是一个非常良好的状态去承力,从而能一直保证整个过程的避震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避震的车轮所应用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避震的车轮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减震器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的减震器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可避震的车轮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三弹性件处于未被压缩的状态;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可避震的车轮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三弹性件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避震的车轮所应用的车辆的第一种工作情况的第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图8为图7中的可避震的车轮的上部的减震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9为图7中的可避震的车轮的下部的减震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避震的车轮的所应用的车辆的第一种工作情况的第二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避震的车轮的第二种工作情况的第一状态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避震的车轮的第二种工作情况的第二状态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避震的车轮的第二种工作情况的第三状态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避震的车轮的第二种工作情况的第四状态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避震的车轮所应用的车辆的第三种工作情况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标:1-车辆;10-可避震的车轮;11-车架;12-前叉;100-车圈;200-花鼓;300-减震器;310-壳体;311-第一端部;312-第二端部;313-定位嘴;314-隔板;315-连接部;316-第一限位结构;320-连接杆;330-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避震的车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圈、花鼓及多个减震器,多个所述减震器沿所述车圈的周向依次设置,所述减震器包括壳体、连接杆、中心平衡板、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所述壳体的一端与所述车圈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中心平衡板及所述第二弹性件由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花鼓的一端向所述壳体远离所述车圈的一端依次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花鼓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壳体并与所述中心平衡板连接,所述中心平衡板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及所述第二弹性件之间,用于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或所述第二弹性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避震的车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圈、花鼓及多个减震器,多个所述减震器沿所述车圈的周向依次设置,所述减震器包括壳体、连接杆、中心平衡板、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所述壳体的一端与所述车圈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中心平衡板及所述第二弹性件由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花鼓的一端向所述壳体远离所述车圈的一端依次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花鼓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壳体并与所述中心平衡板连接,所述中心平衡板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及所述第二弹性件之间,用于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或所述第二弹性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避震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弹力板及第二弹力板,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第一端部伸入所述壳体,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车圈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一弹力板及所述第一端部的内壁,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二弹力板及所述第二端部的内壁,所述中心平衡板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弹力板和所述第二弹力板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避震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且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弹力板与所述第二弹力板之间,所述限位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弹力板能够在所述第一弹性件恢复形变时产生的弹力作用下运动并与所述第一表面抵持,所述第二弹力板能够在所述第二弹性件恢复形变时产生的弹力作用下运动并与所述第二表面抵持。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巨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曼勒斯基摄影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