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和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18167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1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和移动终端,其中电路板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以及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侧面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侧面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柔性电路板与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侧面电连接,无需在电路板的正面布置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增加了电路板表面元件的布板空间,一方面使得电路板表面可以布置更多的元件,另一方面避免了高度较高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布置在电路板正面造成移动终端厚度变厚的问题,可以有效减小移动终端的厚度,有利于移动终端向轻薄化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和移动终端
本技术涉及电子产品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和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移动终端的性能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厚度薄的移动终端更具有竞争力。移动终端厚度薄意味着在大小固定的电路板上需要更多的布板面积以承载更多的元器件,如图1所示,现有的移动终端10中,第一电路板1和第二电路板3通过柔性电路板2电连接,现有方案是在第一电路板1和第二电路板3的正面布置连接器4,通过连接器4将柔性电路板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电路板1和第二电路板3上以实现机械连接和电连接,这样的设计一方面造成连接器4占用了电路板的布板面积,尤其是有多个柔性电路板时占用更多的布板面积,另一方面,连接器4的高度通常较高,增加了整个电路板的高度,最终导致移动终端的厚度增加,不利于移动终端的轻薄化发展,降低了移动终端的竞争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和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电路板的连接结构占用电路板的布板面积和增加移动终端厚度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是这样实现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以及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侧面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侧面电连接。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以及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侧面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侧面电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柔性电路板与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侧面电连接,无需在电路板的正面布置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增加了电路板表面的布板空间,一方面使得电路板表面可以布置更多的元件,另一方面避免了高度较高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布置在电路板正面造成移动终端厚度变厚的问题,可以有效减小移动终端的厚度,有利于移动终端向轻薄化发展。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中电路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柔性电路板与电路板连接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柔性电路板与电路板连接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使本技术的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电路板1、第二电路板3以及柔性电路板2,柔性电路板2的一端与第一电路板1的侧面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电路板3的侧面电连接。第一电路板1和第二电路板3可以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刚性印刷电路板,柔性电路板2可以是柔性印刷电路板或者其它柔性导带。第一电路板1和第二电路板3固定于移动终端中,第一电路板1和第二电路板3具有相邻的两个侧面,柔性电路板2分别与第一电路板1和第二电路板3的侧面电连接。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第一电路板1的第一侧面11设置有第一插孔12,柔性电路板2通过第一插孔12与第一电路板1电连接,柔性电路板2的另一端与第二电路板3的第二侧面31固定连接,例如,柔性电路板2的一端与第二电路板3一体成型。在实际应用中,柔性电路板2与第一电路板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插接部21,插接部21可以是插针或者金手指,通过插接部21嵌入第一插孔12中实现柔性电路板2与第一电路板1电连接,而另一端则可以通过粘结材料压合工艺与第二电路板3压合为一个整体。如图2和图3所示,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电路板1和第二电路板3之间可以通过至少两个柔性电路板2电连接,则第一插孔12至少为两个并且在第一电路板1的厚度方向上层叠布置,以使得柔性电路板2集中布置集束在移动终端10的内部,移动终端整机布局更美观。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柔性电路板与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侧面电连接,无需在电路板的正面布置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增加了电路板表面的布板空间,一方面使得电路板表面可以布置更多的元件,另一方面避免了高度较高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布置在电路板正面造成移动终端厚度变厚的问题,可以有效减小移动终端的厚度,有利于移动终端向轻薄化发展。进一步地,柔性电路板与第一电路板通过第一插孔形成可拆卸式连接,当第一电路板或者第二电路板出现故障需要更换时,更换其中一个电路板即可,避免柔性电路板与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为固定连接,出现故障需要将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都报废的问题,可以降低报废成本。实施例二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第一电路板1和第二电路板3之间可以通过至少两个柔性电路板2电连接,则第一插孔12至少为两个,第一插孔12在第一电路板1的第一侧面11上,并且在与第一电路板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隔布置,如图4所示,图中指示的方向F即为与第一电路板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该方向F垂直于第一电路板1的厚度方向,并且与第一侧面11平行。同时,柔性电路2设置有弯折部,以使得柔性电路板2从与第二电路板3固定连接的一端引出后,通过弯折部延伸到第一电路板1上相应的第一插孔12中。本技术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多个第一插孔在与第一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布置于第一电路板的侧面,避免了第一电路板厚度较小不利于在厚度方向布置多个第一插孔的情况,适用于第一电路板较薄时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实施例三如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第二电路板3的第二侧面31设置有第二插孔32,柔性电路板2通过第二插孔32与第二电路板3电连接,即柔性电路板2通过第一插孔12与第一电路板1电连接,通过第二插孔32与第二电路板3电连接。优选地,如图6所示,柔性电路板2为至少两个,第一插孔12和第二插孔32至少为两个,第一插孔12在第一电路板1的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第二插孔32在第二电路板3的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每个柔性电路板2分别通过一个第一插孔12与第一电路板1的第一侧面11电连接,分别通过一个第二插孔32与第二电路板3的第二侧面31电连接。具体而言,柔性电路板2的两端均设置插接部21,插接部21可以是插针或者金手指,第一插孔12和第二插孔32为电气孔,设置有与插接部21适配的电接触部,当柔性电路板2两端的插接部21分别嵌入第一插孔12和第二插孔32中后,柔性电路板2与第一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以及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侧面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侧面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以及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侧面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侧面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侧面设置有第一插孔,所述柔性电路板通过所述第一插孔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侧面设置有第二插孔,所述柔性电路板通过所述第二插孔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二插孔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插孔在所述第一电路板的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所述第二插孔在所述第二电路板的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每个柔性电路板分别通过一个所述第一插孔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波
申请(专利权)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