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卡装置和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0181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插卡装置。所述插卡装置包括插卡槽和第一弹性限位件。所述插卡槽具有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与所述插卡槽的第一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用于使卡片贴合在所述第二内侧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由于第一弹性限位件与插卡槽的第一内侧壁固定连接,且第一弹性限位件用于使卡片贴合在所述第二内侧壁上,且第一弹性限位件可发生弹性形变,因此将卡片插入第一弹性限位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内侧壁之间后,第一弹性限位件可对卡片施力使卡片贴合在所述第二内侧壁上,又由于第一弹性限位件可发生弹性形变,因此可插入不同厚度的卡片,并且可稳定夹持不同厚度的卡片,从而可提高插卡装置的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插卡装置和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插卡装置和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上设置的插卡装置的实用性越来越被市场所接受。人们不仅使用它们夹持高速公路收费卡,而且还用它们固定加油卡,以及小区通行的门禁卡。目前基本所有的卡片在长度和宽度的尺寸上己经做到了一致,即基本所有卡片的长和宽都是一样的。但卡片的厚度还是有一些差别,大多数卡片的厚度在3mm以下,但还有部分卡片的厚度在3mm以上,比如5mm厚的浙江高速卡片。然而,目前的汽车插卡装置的开口宽度设计都是固定的,多数插卡装置的宽度设计为略大于3mm,虽然能够满足大多数卡片的厚度要求,但是对于部分较厚的非标准卡片,例如厚度为5mm卡片,则无法插入到插卡装置中。也有部分插卡装置采用较大的开口宽度,能够容纳较厚的卡片,但是这种插卡装置在插入较薄的卡片时,例如插入3mm卡片时会出现开车过程中卡片容易掉出的情况。总的来说,现有的插卡装置由于插卡装置的宽度固定,导致插卡装置不能插入较厚的卡片,也不能较好的储存较薄的卡片,即现有的插卡装置对不同厚度的卡片的适应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卡装置和汽车,以解决现有的插卡装置和汽车对不同厚度的卡片的适应性较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插卡装置,包括:插卡体和第一弹性限位件,所述插卡体上开设有插卡槽,所述插卡体具有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位于在所述插卡槽的两侧,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用于使卡片贴合在所述第二内侧壁上。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为弹簧片,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的一端与所述插卡槽的第一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的另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二内侧壁的方向弯折。可选的,所述第一内侧壁具有一第一开口,所述插卡装置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插卡槽的内侧,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穿过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且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插卡槽的外侧。可选的,还包括安装本体,所述安装本体与所述插卡体转动连接。可选的,所述安装本体具有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插卡槽转动时可穿过所述第二开口。可选的,所述安装本体为储物盒,所述安装本体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插卡体具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阻挡所述第二限位部穿过所述第二开口翻转到所述储物盒的外侧。可选的,所述安装本体为储物盒,所述安装本体具有第三限位部,所述插卡槽具有与所述第三限位部对应的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用于阻挡所述第四限位部穿过所述第二开口翻转到所述储物盒的内侧。可选的,所述安装本体为储物盒,所述安装本体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插卡槽具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阻挡所述第二限位部穿过所述第二开口翻转到所述储物盒的外侧,所述安装本体还具有第三限位部,所述插卡槽具有与所述第三限位部对应的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用于阻挡所述第四限位部穿过所述第二开口翻转到所述储物盒的内侧,所述第二限位部为所述第二内侧壁或者为所述第二内侧壁上延伸的一凸起结构,所述第四限位部为所述第一内侧壁或者为所述第一侧壁上延伸的另一凸起结构。可选的,所述安装本体具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四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面向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侧,所述第三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面向所述第四限位部的一侧。可选的,包括第二弹性限位件,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本体上,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与所述插卡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与所述插卡槽之间具有静摩擦力。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插卡装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插卡装置和汽车,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第一弹性限位件与插卡槽的第一内侧壁固定连接,且第一弹性限位件用于使卡片贴合在所述第二内侧壁上,因此可将卡片插入第一弹性限位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内侧壁之间。又由于第一弹性限位件可发生弹性形变,因此第一弹性限位件在弹性变形的影响下可对卡片施力,从而使卡片贴合在所述第二内侧壁上。再者,由于第一弹性限位件可发生弹性形变,因此第一弹性限位件和第二内侧壁之间可插入不同厚度的卡片,并且可稳定夹持不同厚度的卡片,从而可提高插卡装置对不同厚度的卡片的适应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插卡装置的一种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插卡装置的另一种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插卡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图3中的插卡装置沿A-A线的一种剖视图;图5是图3中的插卡装置沿A-A线的另一种剖视图;图6是图3中插设有卡片的插卡装置沿A-A线的另一种剖视图;图7是图3中插设有卡片的插卡装置沿A-A线的再一种剖视图;图8是图3中的插卡装置沿着B-B线的剖视图;图9是图8中的插卡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安装本体的立体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插卡槽的立体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限位件的立体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10-插卡槽;111-第一内侧壁;112-第二内侧壁;113-第一开口;114-插卡槽的内侧;115-插卡槽的外侧;116-凸轴;120-第一弹性限位件;121-第一弹性限位件的一端;122-第一弹性限位件的另一端;130-安装本体;131-第一限位部;134-第三限位部;135-第一凸起;140-第二弹性限位件;K-卡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提出的插卡装置和汽车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卡装置。参考图1、图2和图3,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插卡装置的一种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插卡装置的另一种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插卡装置的主视图,所述插卡装置包括插卡槽110和第一弹性限位件120。参考图4和图5,图4是图3中的插卡装置沿A-A线的一种剖视图,图5是图3中的插卡装置沿A-A线的另一种剖视图,所述插卡槽110具有第一内侧壁111和第二内侧壁112。所述第一内侧壁111和所述第二内侧壁112优选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的一端121与所述插卡槽110的第一内侧壁1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的另一端122为自由端,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120用于使卡片K贴合在所述第二内侧壁112上。参考图3和图4,所述第一内侧壁111具有一第一开口113。图6是图3中插设有卡片的插卡装置沿A-A线的另一种剖视图,图7是图3中插设有卡片的插卡装置沿A-A线的再一种剖视图,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插卡装置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如图6所示,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的另一端122设置于所述插卡槽的内侧114。如图7所示,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120穿过所述第一开口113设置,且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的另一端122设置于所述插卡槽的外侧115。参考图4、图5、图6和图7,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插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卡体和第一弹性限位件,所述插卡体上开设有插卡槽,所述插卡体具有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位于在所述插卡槽的两侧,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用于使卡片贴合在所述第二内侧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卡体和第一弹性限位件,所述插卡体上开设有插卡槽,所述插卡体具有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位于在所述插卡槽的两侧,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用于使卡片贴合在所述第二内侧壁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为弹簧片,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的一端与所述插卡槽的第一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的另一端为自由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的另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二内侧壁的方向弯折。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壁具有一第一开口,所述插卡装置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插卡槽的内侧,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穿过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且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插卡槽的外侧。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插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本体,所述安装本体与所述插卡体转动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本体具有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插卡槽转动时可穿过所述第二开口。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本体为储物盒,所述安装本体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插卡体具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阻挡所述第二限位部穿过所述第二开口翻转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洪清高强龚瑜佳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