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化学用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49537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0 2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化学用加热装置,包括外壳体、密封盖、电加热炉和仪表支架,外壳体的顶端紧密贴合有密封盖,外壳体的底端嵌套设置有电加热炉,外壳体的右侧偏上无缝焊接有仪表支架,且仪表支架与外壳体呈直角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结构稳定,投入成本低,操作简单,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物化学的条件,避免了加热后的差异较大的情况,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化学用加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化学加热装置,具体是一种生物化学用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化学实验中使用到的仪器称为化学仪器。可以对材料进行计量或反应。主要分为计量仪器和反应仪器。将仪器以特定方式进行组合构成装置,实现实验目的。现有生物化学用加热装置,加热温度不均与,导致反应出来的生物差异较大,且现有的生物化学用加热装置封闭式加热,不但无法观察生物化学的反应过程,且内部的保温性能较差。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生物化学用加热装置,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化学用加热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物化学用加热装置,包括外壳体、密封盖、电加热炉和仪表支架,所述外壳体的顶端紧密贴合有密封盖,所述外壳体的底端嵌套设置有电加热炉,所述外壳体的右侧偏上无缝焊接有仪表支架,且仪表支架与外壳体呈直角固定,所述外壳体的左端偏下贯穿设置有排水口,所述外壳体内表面紧密贴合有保温层,且保温层内表面包裹有陶瓷皿,所述外壳体的正面嵌入设有呈“圆环”状的观察口,所述密封盖顶端偏右贯穿设置有排气孔,且排气孔与密封盖外表面无缝焊接,所述电加热炉底端转动连接有两个调节阀,且电加热炉内部无缝焊接有诱导加热线圈,所述仪表支架顶端嵌入设置有温度表和压力表,且温度表底端嵌入设置有测温针,且压力表底端嵌入设置有测压气囊。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陶瓷皿的内表面较为光滑,且陶瓷皿底端较为平坦。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观察口为钢化玻璃制成,且观察口透明度较高。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壳体为不锈钢制成,且外壳体外形为“U”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诱导加热线圈为呈“圆环”状,且诱导加热线圈大小依次向圆心缩小,且诱导加热线圈之间的间距为一厘米。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调节阀外表面均喷涂有橡胶涂层,且调节阀的外表面均有“凹凸”状的纹路。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排水口为金属制成,且排水口为旋转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种生物化学用加热装置,通过诱导加热线圈为呈“圆环”状,且诱导加热线圈大小依次向圆心缩小,且诱导加热线圈之间的间距为一厘米,使其在接通电源后整个圆环诱导加热线圈与装置底部紧密贴合同步加热,从而解决了传统加热装置加热不均匀的情况,通过观察口为钢化玻璃制成,且观察口透明度较高,使其在加热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实时观测,使其可以透过钢化玻璃清楚的观察到生物变化的过程,且装置内部温度不会降低,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效果,从而解决了在加热过程中不能较好的把握生物化学的控制,且无法观察到反应过程的记录的情况,通过外壳体为不锈钢制成,且外壳体外形为“U”形,使其在装置底端诱导加热线圈进行同步加温时,由于外壳体外形为“U”形,使其在加热的过程产生一个热回流,热流不断的在装置内部与螺旋式加热,使其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热流,且降低了能源的消耗,从而解决了装置的保温性能差的情况。综上,整个装置结构稳定,投入成本低,操作简单,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物化学的条件,避免了加热后的差异较大的情况,有很高的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加热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仪表支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外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电加热炉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壳体,101-排水口,102-保温层,103-陶瓷皿,2-密封盖,201-排气孔,3-观察口,4-电加热炉,401-调节阀,402-诱导加热线圈,5-仪表支架,501-温度表,502-压力表,503-测压气囊,504-测温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生物化学用加热装置,包括外壳体1、密封盖2、电加热炉4和仪表支架5,外壳体1的顶端紧密贴合有密封盖2,外壳体1的底端嵌套设置有电加热炉4,外壳体1的右侧偏上无缝焊接有仪表支架5,且仪表支架5与外壳体1呈直角固定,外壳体1的左端偏下贯穿设置有排水口101,外壳体1内表面紧密贴合有保温层102,且保温层102内表面包裹有陶瓷皿103,外壳体1的正面嵌入设有呈“圆环”状的观察口3,密封盖2顶端偏右贯穿设置有排气孔201,且排气孔201与密封盖2外表面无缝焊接,电加热炉4底端转动连接有两个调节阀401,且电加热炉4内部无缝焊接有诱导加热线圈402,仪表支架5顶端嵌入设置有温度表501和压力表502,且温度表501底端嵌入设置有测温针504,且压力表502底端嵌入设置有测压气囊503。进一步的,陶瓷皿103的内表面较为光滑,且陶瓷皿103底端较为平坦,有利于在进行加热时温度较为均匀,使其达到较好的生物化学需求,从而有效的提高化学效果。进一步的,观察口3为钢化玻璃制成,且观察口3透明度较高,便于观察加热过程中的生物,更好的记录反应过程,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实用性。进一步的,外壳体1为不锈钢制成,且外壳体1外形为“U”形,使其装置内部的热量不断的循环,在降低能量消耗的同时,且有效的保证了装置内部反应时所需的温度。进一步的,诱导加热线圈402为呈“圆环”状,且诱导加热线圈402大小依次向圆心缩小,且诱导加热线圈402之间的间距为一厘米,便于快速的对装置内部进行加温,且由于圆形的设计,更保证了加热时装置内部的温度保持均与的上升。进一步的,调节阀401外表面均喷涂有橡胶涂层,且调节阀401的外表面均有“凹凸”状的纹路,使其更好的控制装置内部的温度高低,且可以控制生物化学反应时的快慢,从而可以了解不同生物在不同的温度下的反应情况。进一步的,排水口101为金属制成,且排水口101为旋转控制,使其在反应过程中如有出现过多的水气,且可以通过排水口101将其排除,从而达到会好的反应环境。工作原理,首先装置整体放置到一个较为水平的地方,再接通电源,使其有加热的能量,再所需要进行生物化学加热物质放置到陶瓷皿103内部,然后将密封盖2与外壳体1进行合并,然后通过电加热炉4底端的调节阀401将其开启加热装置,使其在接通电源后整个圆环诱导加热线圈与装置底部紧密贴合同步加热,从而解决了传统加热装置加热不均匀的情况,此时陶瓷皿103四周迅速开始升温,此时陶瓷皿103四周包裹的保温层102不断的产生一个热回流,从而减少热量的消耗,此时加热的生物所产生的水气将从排水口101流出,最后,在整个加热的过程中都可以通过外设的温度表501和压力表502进行实时的观察,完成整个处理过程。该生物化学用加热装置,还包括用于对电加热炉4、压力表502和温度表501进行控制的调节阀,具体型号和运作过程为本领域的常规检测和功率技术操作,不再进行赘述。以上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这些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物化学用加热装置,包括外壳体(1)、密封盖(2)、电加热炉(4)和仪表支架(5),所述外壳体(1)的顶端紧密贴合有密封盖(2),所述外壳体(1)的底端嵌套设置有电加热炉(4),所述外壳体(1)的右侧偏上无缝焊接有仪表支架(5),且仪表支架(5)与外壳体(1)呈直角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左端偏下贯穿设置有排水口(101),所述外壳体(1)内表面紧密贴合有保温层(102),且保温层(102)内表面包裹有陶瓷皿(103),所述外壳体(1)的正面嵌入设有呈“圆环”状的观察口(3),所述密封盖(2)顶端偏右贯穿设置有排气孔(201),且排气孔(201)与密封盖(2)外表面无缝焊接,所述电加热炉(4)底端转动连接有两个调节阀(401),且电加热炉(4)内部无缝焊接有诱导加热线圈(402),所述仪表支架(5)顶端嵌入设置有温度表(501)和压力表(502),且温度表(501)底端嵌入设置有测温针(504),且压力表(502)底端嵌入设置有测压气囊(50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化学用加热装置,包括外壳体(1)、密封盖(2)、电加热炉(4)和仪表支架(5),所述外壳体(1)的顶端紧密贴合有密封盖(2),所述外壳体(1)的底端嵌套设置有电加热炉(4),所述外壳体(1)的右侧偏上无缝焊接有仪表支架(5),且仪表支架(5)与外壳体(1)呈直角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左端偏下贯穿设置有排水口(101),所述外壳体(1)内表面紧密贴合有保温层(102),且保温层(102)内表面包裹有陶瓷皿(103),所述外壳体(1)的正面嵌入设有呈“圆环”状的观察口(3),所述密封盖(2)顶端偏右贯穿设置有排气孔(201),且排气孔(201)与密封盖(2)外表面无缝焊接,所述电加热炉(4)底端转动连接有两个调节阀(401),且电加热炉(4)内部无缝焊接有诱导加热线圈(402),所述仪表支架(5)顶端嵌入设置有温度表(501)和压力表(502),且温度表(501)底端嵌入设置有测温针(504),且压力表(5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小晶连继勤倪振洪吴亚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