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格栅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70193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5: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格栅注塑模具,其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下模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以形成注塑汽车格栅的型腔,所述下模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对半模,每一半模具有靠近其外侧缘分布的若干浇口组合,每一浇口组合具有主流道及与主流道相连的至少两个分流道,所述浇口组合包括沿下模的纵长方向位于其侧部的第一浇口组合、分置于其前后方向上两侧的第二浇口组合与第三浇口组合。本发明专利技术汽车格栅注塑模具在注塑成型汽车格栅的过程中进胶均衡,可有效提高汽车格栅的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格栅注塑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格栅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通常,汽车格栅通过模具注塑成型工艺进行制造和生产,由于汽车格栅中间区域的网格结构通常比较复杂,同时汽车格栅对于外观质量要求又相对较高。随着注塑工艺的发展,人们对注塑产品的表面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注塑产品表面无熔接痕、无流痕,表面光泽度高,传统模具已不能满足此类要求。汽车格栅在注塑加工时,一般采用直浇式浇口设计,浇口设置在汽车格栅的两侧,但是汽车格栅的长度较大,流道长度较长,导致熔融的塑胶材料在填充到型腔内时存在温度偏差,进而导致产品的质量较低;如此而言,注塑模具的开发相对困难,并且产品表面仍有产生缺陷的风险,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汽车格栅注塑模具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成型表面质量较高产品的汽车格栅注塑模具。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格栅注塑模具,其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下模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以形成注塑汽车格栅的型腔,所述下模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对半模,每一半模设有靠近其外侧缘分布以将所述型腔围设于其中的若干浇口组合,每一浇口组合具有主流道及与主流道相连的至少两个分流道,所述浇口组合包括位于所述下模的纵长方向上一侧的第一浇口组合、分置于其前后方向上两侧的第二浇口组合与第三浇口组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浇口组合与第三浇口组合沿前后方向相对设置,且第二浇口组合的分流道的数量与第三浇口组合的分流道的数量不同。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浇口组合的主流道与其分流道相交呈一角度,且所述分流道分置于所述主流道的中心位置两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流道具有与对应主流道相连的衔接段及与所述衔接段相连的末段,所述末段自所述衔接段的一端朝向所述半模的内部延伸并与形成所述汽车格栅的型腔相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衔接段的深度较所述末段的深度大,且所述末段的深度自其与衔接段相连的一端朝向与所述型腔相连的一端逐渐减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末段的宽度自其与衔接段相连的一端朝向与所述型腔相连的一端逐渐增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模具有若干沿高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主流道相连通的穿孔,所述穿孔均匀分布于所述主流道下侧以供顶杆插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浇口组合的主流道呈沿所述纵长方向向外拱起的弧形状,所述主流道具有由一个所述穿孔间隔形成的第一主流道及第二主流道,第一主流道与第二主流道分别与一个分流道相连通,其中与第二主流道相连的分流道的延伸长度比与第一主流道相连的分流道的延伸长度短。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主流道的圆弧半径比第二主流道的圆弧半径大,且第一浇口组合具有与其分流道延伸方向相反的辅助流道,所述辅助流道和与第一主流道相连的分流道对齐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模还具有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分流道之间的凹槽以及位于该凹槽下方的楔形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主流道与对应的两个相邻分流道所围设形成的空间内,所述楔形槽与所述凹槽相连通以用于收容熔融的塑胶材料并形成汽车格栅外侧的倒扣。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汽车格栅注塑模具在注塑成型汽车格栅的过程中进胶均衡,可有效提高汽车格栅的产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汽车格栅注塑模具与汽车格栅的组装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汽车格栅注塑模具与汽车格栅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中汽车格栅注塑模具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汽车格栅注塑模具中半模的示意图。图5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汽车格栅注塑模具的较佳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汽车格栅注塑模具用于在注塑模具中注塑成型汽车格栅,所述汽车格栅注塑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未图示)和下模1,所述上模和下模1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以形成注塑汽车格栅2的型腔10。所述上模和下模1的结构及形状对应,以下仅以下模1为例进行说明,所述下模1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对半模11、12,每一半模11、12设有靠近其外侧缘分布以将所述型腔围设于其中的若干浇口组合3,每一浇口组合3具有主流道301及与主流道301相连的至少两个分流道302,所述浇口组合3包括位于所述下模1的纵长方向上一侧的第一浇口组合31、分置于其前后方向上两侧的第二浇口组合32与第三浇口组合33,其中所述下模1的纵长方向与前后方向垂直。如此,以使第一、第二、第三浇口组合31、32、33分别成对设置在型腔10外围,以利熔融的塑胶平衡流入并成型表面质量稳定的汽车格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模1的分型面于前后方向上呈后侧高、前侧低的状态。所述第二浇口组合32与第三浇口组合33沿前后方向相对但不对称设置,其中第二浇口组合32的分流道302的数量与第三浇口组合33的分流道302的数量不同。具体地,所述第二浇口组合32位于所述下模1的后侧,所述第三浇口组合33位于所述下模1的前侧。每一所述浇口组合3的主流道301与其对应的分流道302之间相交呈一角度,且所述分流道302分置于所述主流道301的中心位置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浇口组合31具有与其主流道301相连的两个分流道302,且两个所述分流道302自所述主流道301以朝向彼此靠近的方式延伸至所述型腔10。所述第二浇口组合32具有与其主流道301相连的三个分流道302,且三个分流道302沿所述纵长方向间隔排列,中间的分流道302与两侧的分流道302之间的距离不等。请参图5所示,每一所述分流道302具有与对应主流道301相连的衔接段3021及与所述衔接段3021相连的末段3022,所述末段3022自所述衔接段3021的一端朝向所述半模11、12的内部延伸并与形成所述汽车格栅2的型腔10相连通。所述衔接段3021的深度较所述末段3022的深度大,且所述末段3022的深度自其与衔接段3021相连的一端朝向与所述型腔10相连的一端逐渐减小。另外,所述末段3022的宽度自其与衔接段3021相连的一端朝向与所述型腔10相连的一端逐渐增大。如此,不仅使得汽车格栅2的表面无熔接痕、无流痕,并且表面光泽度高,易于脱模。所述下模1具有若干沿高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主流道301相连通的穿孔4,所述穿孔4均匀分布于所述主流道301下侧以供顶杆(未图示)插入,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浇口组合3对应设置有三个穿孔4。所述下模1还具有若干与主流道301对应设置的凹陷部6,所述凹陷部6位于所述主流道301的中部,且与位于中部的穿孔4连通且对齐设置,且所述穿孔4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落入所述凹陷部6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内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6沿水平方向上的截面大致呈圆形。请参图1至图2,并结合图6所示,所述第一浇口组合31的主流道301呈沿所述纵长方向向外拱起的弧形状,所述主流道301具有由一个所述穿孔4间隔形成的第一主流道3011及第二主流道3012,第一主流道3011与第二主流道3012分别与一个分流道302相连通,其中与第二主流道3012相连的分流道302的延伸长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格栅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下模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以形成注塑汽车格栅的型腔,所述下模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对半模,每一半模设有靠近其外侧缘分布以将所述型腔围设于其中的若干浇口组合,每一浇口组合具有主流道及与主流道相连的至少两个分流道,所述浇口组合包括位于所述下模的纵长方向上一侧的第一浇口组合、分置于其前后方向上两侧的第二浇口组合与第三浇口组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格栅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下模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以形成注塑汽车格栅的型腔,所述下模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对半模,每一半模设有靠近其外侧缘分布以将所述型腔围设于其中的若干浇口组合,每一浇口组合具有主流道及与主流道相连的至少两个分流道,所述浇口组合包括位于所述下模的纵长方向上一侧的第一浇口组合、分置于其前后方向上两侧的第二浇口组合与第三浇口组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格栅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浇口组合与第三浇口组合沿前后方向相对设置,且第二浇口组合的分流道的数量与第三浇口组合的分流道的数量不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格栅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浇口组合的主流道与其分流道相交呈一角度,且所述分流道分置于所述主流道的中心位置两侧。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格栅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道具有与对应主流道相连的衔接段及与所述衔接段相连的末段,所述末段自所述衔接段的一端朝向所述半模的内部延伸并与形成所述汽车格栅的型腔相连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格栅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段的深度较所述末段的深度大,且所述末段的深度自其与衔接段相连的一端朝向与所述型腔相连的一端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小强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天匠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