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46300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它涉及建筑设备技术领域,它包含基底、第一电磁线圈、下基板、上基板、第二电磁线圈、上部结构、侧板、水平调节器、第三永磁体、第二永磁体、第一永磁体、护罩、电磁复位部、弹簧组、控制器,基底上侧边缘设置有侧板,基底上端设置有第一电磁线圈,第一电磁线圈上侧设置有第一永磁体,第一永磁体上侧设置有下基板,基底上侧设置有上部结构,上部结构下端设置有第二电磁线圈,第二电磁线圈下侧设置有第二永磁体,第二永磁体下侧设置有上基板,第三永磁体之间设置有水平调节器,水平调节器包括一个电磁复位部。它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在不通电时亦有一定的隔震能力,避免了因电磁线圈反应不及时造成的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隔震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属于建筑设备

技术介绍
:现代的建筑基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虽然强度足够,但是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时候,这种结构容易因水平方向的冲击力而发生倒塌,尤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建筑的安全性越来越关注,后来出现了一种建筑隔震装置,通过两个方向相反的电磁线圈,通电后产生反向的力,使上层结构与基底之间的摩擦降低,在横向设置若干电磁复位部,同样通过电磁线圈的配合,在上层结构水平滑移时能够使其恢复原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这种装置的不足在于,只能在地震发生后才能启动电磁线圈,但是我们知道,地震是无法预测的,即电磁线圈的反应不一定能够及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隔震装置。本技术的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它包含基底、第一电磁线圈、下基板、上基板、第二电磁线圈、上部结构、侧板、水平调节器、第三永磁体、第二永磁体、第一永磁体、护罩、电磁复位部、弹簧组、控制器,基底上侧边缘设置有侧板,基底上端设置有第一电磁线圈,第一电磁线圈上侧设置有第一永磁体,第一永磁体上侧设置有下基板,基底上侧设置有上部结构,上部结构下端设置有第二电磁线圈,第二电磁线圈下侧设置有第二永磁体,第二永磁体下侧设置有上基板,侧板内侧和上部结构侧面设置有第三永磁体,第三永磁体之间设置有水平调节器,水平调节器包括一个护罩,护罩内侧设置有电磁复位部,电磁复位部内侧设置有弹簧组,上部结构顶部设置有控制器。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电磁线圈与基底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第一电磁线圈与第一永磁体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第一永磁体与下基板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上部结构与第二电磁线圈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第二电磁线圈与第二永磁体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第二永磁体与上基板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三永磁体与侧板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第三永磁体与上部结构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水平调节器与侧板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水平调节器与上部结构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护罩与侧板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护罩与上部结构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电磁复位部与侧板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电磁复位部与上部结构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弹簧组与侧板通过焊接相连接,弹簧组与上部结构通过焊接相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控制器与上部结构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控制器与电磁复位部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与第一电磁线圈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与第二电磁线圈通过导线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对建筑的保护不会因为震动反应的不及时而消失,即使不能预测到地震,也可以一定程度的保护建筑,实用性更高,安装更简单。附图说明:为了易于说明,本技术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主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水平调节器的主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俯视图。1-基底;2-第一电磁线圈;3-下基板;4-上基板;5-第二电磁线圈;6-上部结构;7-侧板;8-水平调节器;9-第三永磁体;10-第二永磁体;11-第一永磁体;12-护罩;13-电磁复位部;14-弹簧组;15-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基底1、第一电磁线圈2、下基板3、上基板4、第二电磁线圈5、上部结构6、侧板7、水平调节器8、第三永磁体9、第二永磁体10、第一永磁体11、护罩12、电磁复位部13、弹簧组14、控制器15,基底1上侧边缘设置有侧板7,基底1上端设置有第一电磁线圈2,第一电磁线圈2上侧设置有第一永磁体11,第一永磁体11上侧设置有下基板3,基底1上侧设置有上部结构6,上部结构6下端设置有第二电磁线圈5,第二电磁线圈5下侧设置有第二永磁体10,第二永磁体10下侧设置有上基板4,侧板7内侧和上部结构6侧面设置有第三永磁体9,第三永磁体9之间设置有水平调节器8,水平调节器8包括一个护罩12,护罩12内侧设置有电磁复位部13,电磁复位部13内侧设置有弹簧组14,上部结构6顶部设置有控制器15。其中,所述的第一电磁线圈2与基底1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第一电磁线圈2与第一永磁体11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第一永磁体11与下基板3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所述的上部结构6与第二电磁线圈5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第二电磁线圈5与第二永磁体10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第二永磁体10与上基板4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所述的第三永磁体9与侧板7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第三永磁体9与上部结构6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水平调节器8与侧板7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水平调节器8与上部结构6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所述的护罩12与侧板7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护罩12与上部结构6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电磁复位部13与侧板7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电磁复位部13与上部结构6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弹簧组14与侧板7通过焊接相连接,弹簧组14与上部结构6通过焊接相连接;所述的控制器15与上部结构6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控制器15与电磁复位部13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15与第一电磁线圈2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15与第二电磁线圈5通过导线连接。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在日常工作中,第一电磁线圈2及第二电磁线圈5均不通电,上部结构6最底层的上基板4与基底1最上层的上基板4接触,上基板4及下基板3均采用摩擦系数较低的材料,同时第一永磁体11与第二永磁体10的磁场相反,产生的斥力作用在上部结构6上,减轻上部结构6压在基底1上的力,侧板7与上部结构6之间的水平调节器8不工作,侧板7与上部结构6侧面的第三永磁体9之间的磁场相反,产生的斥力使上部结构6固定,当发生振动,控制器15控制第一电磁线圈2和第二电磁线圈5及电磁复位部13工作,在竖直方向上,第一电磁线圈2加强第一永磁体11产生的磁场,第二电磁线圈5加强第二永磁体10产生的磁场,使上部结构6受到的斥力更大,进一步降低上部结构6对基底1的压力,同时水平方向上的水平调节器8工作,其中的弹簧组14起到减轻震动的作用,电磁复位部13内亦设置有类似电磁线圈,导电后产生互斥力,使结构固定,若震动强烈使上层结构移位,电磁复位部13可将上层结构复位。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基底(1)、第一电磁线圈(2)、下基板(3)、上基板(4)、第二电磁线圈(5)、上部结构(6)、侧板(7)、水平调节器(8)、第三永磁体(9)、第二永磁体(10)、第一永磁体(11)、护罩(12)、电磁复位部(13)、弹簧组(14)、控制器(15),基底(1)上侧边缘设置有侧板(7),基底(1)上端设置有第一电磁线圈(2),第一电磁线圈(2)上侧设置有第一永磁体(11),第一永磁体(11)上侧设置有下基板(3),基底(1)上侧设置有上部结构(6),上部结构(6)下端设置有第二电磁线圈(5),第二电磁线圈(5)下侧设置有第二永磁体(10),第二永磁体(10)下侧设置有上基板(4),侧板(7)内侧和上部结构(6)侧面设置有第三永磁体(9),第三永磁体(9)之间设置有水平调节器(8),水平调节器(8)包括一个护罩(12),护罩(12)内侧设置有电磁复位部(13),电磁复位部(13)内侧设置有弹簧组(14),上部结构(6)顶部设置有控制器(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基底(1)、第一电磁线圈(2)、下基板(3)、上基板(4)、第二电磁线圈(5)、上部结构(6)、侧板(7)、水平调节器(8)、第三永磁体(9)、第二永磁体(10)、第一永磁体(11)、护罩(12)、电磁复位部(13)、弹簧组(14)、控制器(15),基底(1)上侧边缘设置有侧板(7),基底(1)上端设置有第一电磁线圈(2),第一电磁线圈(2)上侧设置有第一永磁体(11),第一永磁体(11)上侧设置有下基板(3),基底(1)上侧设置有上部结构(6),上部结构(6)下端设置有第二电磁线圈(5),第二电磁线圈(5)下侧设置有第二永磁体(10),第二永磁体(10)下侧设置有上基板(4),侧板(7)内侧和上部结构(6)侧面设置有第三永磁体(9),第三永磁体(9)之间设置有水平调节器(8),水平调节器(8)包括一个护罩(12),护罩(12)内侧设置有电磁复位部(13),电磁复位部(13)内侧设置有弹簧组(14),上部结构(6)顶部设置有控制器(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电磁线圈(2)与基底(1)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第一电磁线圈(2)与第一永磁体(11)通过螺钉紧固相连接,第一永磁体(11)与下基板(3)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华伟
申请(专利权)人:济宁京杭建设有限公司徐庆符唐香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