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变速器的差速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4687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6: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较高的汽车变速器的差速组件,两个行星齿轮位于差速器壳体的壳体之内且上下对称地装配于行星齿轮轴上,两个半轴齿轮位于差速器壳体的壳体之内、同轴线、左右对称与行星齿轮轴相互垂直地布置,两个行星齿轮衬垫分别安装于差速器壳体的壳体与两个行星齿轮之间,两片半轴齿轮垫片分别安装于差速器壳体的壳体与两个半轴齿轮之间,其特征在于:行星齿轮轴位于差速器壳体1的壳体之内,其上、下端分别通过径向通孔穿出于差速器壳体之外并可绕径向通孔转动;差速器壳体的内腔整体为球形内腔,两个半轴齿轮的外部轮廓均为与差速器壳体的内腔相对应的半球面体,两个行星齿轮衬垫和两片半轴齿轮垫片均为半球面形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变速器的差速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变速器,特别是一种汽车变速器的差速组件。
技术介绍
参见图1,现有的一种汽车变速器的差速组件,包括外部左侧设有径向向外延伸的左环状凸起1-3、内部设有由左、右内壁对称轴向向内延伸的内环状凸起1-6、壳体上设有水平贯通的轴纵向通孔1-4、壳体的上下部设有垂直贯通的径向通孔1-7的差速器壳体1、主减速齿轮3、行星齿轮轴7、两个行星齿轮衬垫5、两个行星齿轮6、其上设有轴向向外延伸的连接部4-1的两个半轴齿轮4、两片半轴齿轮垫片8、右轴承9,信号齿圈10,销子11,左轴承12,其差速器壳体1的两端通过左轴承12和右轴承9支撑于变速器箱上,主减速齿轮3固定于差速器壳体1的左侧外,轴向通过螺栓2与差速器壳体1外的左环状凸起1-3连接,行星齿轮轴7位于差速器壳体1的壳体之内,其上、下端分别通过径向通孔1-7穿出于差速器壳体1之外;两个行星齿轮6位于差速器壳体1的壳体之内且上下对称地装配于行星齿轮轴7上,两个半轴齿轮4同轴线、左右对称与行星齿轮轴7相互垂直地布置,并通过连接部4-1与内环状凸起1-6连接,它们与两个行星齿轮6的相邻面之间设有间隙,两个行星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变速器的差速组件,包括外部左侧设有径向向外延伸的左环状凸起(1‑3)、壳体的上下部设有垂直贯通的径向通孔(1‑7)的差速器壳体(1)、主减速齿轮(3)、行星齿轮轴(7)、两个行星齿轮衬垫(5)、两个行星齿轮(6)、两个半轴齿轮(4)、两片半轴齿轮垫片(8)、右轴承(9),信号齿圈(10),左轴承1(2),其差速器壳体(1)的两端通过左轴承(12)和右轴承(9)支撑于变速器箱上,主减速齿轮(3)固定于差速器壳体(1)的左侧外,轴向通过螺栓(2)与差速器壳体(1)外的左环状凸起(1‑3)连接,两个行星齿轮(6)位于差速器壳体(1)的壳体之内且上下对称地装配于行星齿轮轴(7)上,两个半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变速器的差速组件,包括外部左侧设有径向向外延伸的左环状凸起(1-3)、壳体的上下部设有垂直贯通的径向通孔(1-7)的差速器壳体(1)、主减速齿轮(3)、行星齿轮轴(7)、两个行星齿轮衬垫(5)、两个行星齿轮(6)、两个半轴齿轮(4)、两片半轴齿轮垫片(8)、右轴承(9),信号齿圈(10),左轴承1(2),其差速器壳体(1)的两端通过左轴承(12)和右轴承(9)支撑于变速器箱上,主减速齿轮(3)固定于差速器壳体(1)的左侧外,轴向通过螺栓(2)与差速器壳体(1)外的左环状凸起(1-3)连接,两个行星齿轮(6)位于差速器壳体(1)的壳体之内且上下对称地装配于行星齿轮轴(7)上,两个半轴齿轮(4)位于差速器壳体(1)的壳体之内、同轴线、左右对称与行星齿轮轴(7)相互垂直地布置,两个行星齿轮衬垫(5)分别安装于差速器壳体(1)的壳体与两个行星齿轮(6)之间,两片半轴齿轮垫片(8)分别安装于差速器壳体(1)的壳体与两个半轴齿轮(4)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轴(7)位于差速器壳体(1)的壳体之内,其上、下端分别通过径向通孔(1-7)穿出于差速器壳体(1)之外并可绕径向通孔(1-7)转动;所述差速器壳体(1)的内腔整体为球形内腔,所述两个半轴齿轮(4)的外部轮廓均为与差速器壳体(1)的内腔相对应的半球面体,所述两个行星齿轮衬垫(5)和两片半轴齿轮垫片(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连王超蔺月萌杨新涛段红运廖金龙赵拼淳登松周思成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