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锦堂专利>正文

安全双钮自动开收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444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全双钮自动开收伞。该伞主要由内管、中管、外管所形成的中棒,并藉由二者间的相对位移,配合上、下弹簧及盘的相对动作而达自动开、收的功效,另配合内、中、外管侧边槽孔及上、下钮的设置,亦可达安全控制开收伞,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双重实用及简易操作的功效。(*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伞,特别涉及一种安全双钮自动开收伞。一般常用的自动开收伞,所使用设置的弹簧动力装置,均为成对配置或加强开伞或收伞之动力,亦增设一条动力装置(如加压弹簧),如此不管所为之伞骨或中棒之套合管如何设置,当欲开伞使用前后压缩之弹簧力,必需克服所设置弹簧数量总数的总和力量,致使使用者(即消费者)必须使用出相当的力量方可压缩动力弹簧,以达到自动开伞或收伞之目的,但在实际使用时,小孩或女人等体弱者,要使用此种自动开收伞,常常会力不从心,导致实用性大大降低,且有些常用自动开收伞,在使用前所压缩之方式,无法单手操作,必须双手为之,更造成许多的麻烦与不便。为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中棒之内、中、外管间相对位移作用,配合槽孔及伞骨之设置,而使用前只需一次压缩单一的收伞弹簧力量,而可达开伞及收伞并压缩开伞弹簧的双重目的自动开收伞。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分开设置的开伞上钮组与收伞下钮组,并使开伞上钮组卡制收伞下钮组,而达开伞使用时不致误触收伞下钮组的自动开收伞。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伞内管侧壁加设一槽孔,使开伞上钮组之弹弓得以开伞后仍能卡制内管,保持稳定之开伞状态的自动开收伞。本技术的安全双钮自动开收伞,主要由伞头、上弹簧、下弹簧、内管、中管、外管、上钮组、下钮组、握把与若干盘,及三伞骨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藉由内、中、外管相互套合的相对位移,其中内管上端外部套设两个盘,盘下套设下弹簧,再套设于中管内,而内管上端内部装设上弹簧,并使上弹簧限制于两个盘定位销之间位置,另于内管上、下端管壁侧边适当开设有一槽孔与扣孔,中管上端设内管并与下弹簧下端接触,其下端与下钮组共同固定于握把内,并于中管的下端管壁侧边开设一长槽孔,外管上端外部固设一盘,下端外部则固设上钮组,并使外管活动套接于中管外部,而三伞骨之内端部分别枢接于三个盘上,外端部再互相枢接成一般自动伞的伞骨结构。所述的自动开收伞的上、下钮组分开设置,上钮组下端设一延伸凸环,下钮组上端面设一内凹部,并于下钮组的弹弓的尾端部设一凸出部。所述的自动开收伞,当开伞时上钮组的弹弓虽脱离对内管的第1道扣孔卡制,但对内管的第2道扣孔卡制仍然存在。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棒部分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稳定收伞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预备开伞的压缩状态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完成开伞的剖面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本技术主要由伞头1、上弹簧2、下弹簧3、内管4、中管5、外管6、上钮组7、下钮组8、握把9及伞骨(A、B、C)和伞面组成,其中内管4上端分别套设上盘41、中盘42,上盘41藉销411穿设于内管4的长槽孔43中,使上盘41与内管4成滑动式套设,中盘42则藉销421固设于内管4的适当位置,另外上盘41上端与伞头1下端互相螺合固定,其中伞头1设有一内凹孔11,使内管4动作时可伸缩于其内部。上弹簧2设于内管4内部并限制伸缩于销411、421中间位置,于内管4靠下端位置于同一轴线侧面分别开设有扣孔44、45、46,中管5上端设有一外凸51,下端则藉销53固定于握把9内部,另外中管5在相对于扣孔44、45、46位置之侧面亦开设一长槽孔52、中管5与内管4为滑动式套接,下弹簧3套设于内管4外部靠上端位置,并限制伸缩于中管5上端面与中盘42下端面中间位置,外管6滑动套接于中管5外部,于其上端部固定套设一下盘61,并于其下端侧面相对于长槽孔52位置开设槽孔62,上钮组7为一般习用品,其详细结构不再多述,上钮组7固设于外管6之下端部,且上钮组7下端面延伸出一外径较小之凸72,并使弹弓71之卡制部711可穿透槽孔62,下钮组8的下端82藉销53与中管5下端共同固定于握把9内部,而于其上端部设有一内径较大之内凹部83,另外弹弓81尾端内侧面设一凸出部812,并使凸出部812之端面形成一斜面,且延伸至内凹部83内空间。伞骨(A)内端部枢接于上盘41,伞骨(B)内端部枢接于中盘42,其外端部则枢接于伞骨(A)中间适当位置,伞骨(C)内端部枢接于下盘61,其外端部则枢接于伞骨(B)中间适当位置。如图2所示,当伞呈稳定收伞状态时,因伞骨(A)、(B)、(C)与内管4之联动作用,上弹动作用,上弹簧2已呈压缩状态,并限制于销411、412中间位置,且销411亦已滑动位于长槽孔43下端位置,下弹簧3呈伸张状态限制于中管5上端面与中盘42下端面中间位置,上钮组7弹弓71的卡制部711穿透槽孔62、长槽孔52、扣孔45形成卡制作用。如图3、4所示,当欲开伞使用时,需先压缩握把9,因此联动中管5、下钮组8上移,此时下弹簧3因中管5上移受上端面之压迫而呈压缩状态,下钮组8弹弓81的卡制部811沿长槽孔52上移而穿透扣孔44形成卡制作用,另外弹弓81尾端之凸出部812因凸环72延伸至内凹部83内部而由凸环72形成顶制作用,不致因开伞时误触按钮。当按压上钮组7之弹弓71时卡制作用消失,外管6借助伞骨(A)、(B)、(C)之联动作用,及上弹簧2之伸张弹力作用而上移,而达开伞使用状态,但是下弹簧3仍因卡制作用而呈压缩状态,而上钮组7随外管6上移,凸环72脱离内凹部83使对凸出部812之顶制作用亦消失而达到预备收伞之状态,此时上钮组7弹弓71之卡制部711亦因上移关系,而卡制于扣孔46中,可防止因销411在长槽孔43自由上下滑移,当外界压力对伞面之作用力大于上弹簧2之弹力时,使伞面及伞骨结构产生上、下晃动,造成破坏。而当收伞时,按压下钮组8弹弓81使扣孔44之卡制作用消失,中管5因下弹簧3伸张弹力作用下移并带动伞骨下移收伞,同时压缩上弹簧2呈压缩状态,此时另因中管5下移,长槽孔52之上端面,对上钮组7弹弓71卡制部711之斜面7111作用亦使弹弓71之卡制部711向外移脱离扣孔46之卡制而顺利达成收伞之目的。综上所述,本技术藉由内管、中管、外管间的相对位移,及各管侧边槽孔的设计,配合特定和的弹簧和上、下钮组的相对动作设计,而达自动开收伞,及稳定开伞使用状态的双重效果,另配合上、下钮组间之安全顶制结构,不致造成误触按钮之特定安全功效,使本技术虽借用部分习用组件,但显然与习用产品在整体结构上截然不同,具有新颖性,且更大幅度地改良习用结构之缺陷,在实用性上亦达成简易省力操作(只需压缩一收伞弹簧)使用便利的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安全双钮自动开收伞,主要由伞头、上弹簧、下弹簧、内管、中管、外管、上钮组、下钮组、握把与若干盘,及三伞骨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藉由内、中、外管相互套合的相对位移,其中内管上端外部套设两个盘,盘下套设下弹簧,再套设于中管内,而内管上端内部装设上弹簧,并使上弹簧限制于两个盘定位销之间位置,另于内管上、下端管壁侧边适当位置开设有一槽孔与扣孔,中管上端套设内管并与下弹簧下端接触,其下端与下钮组共同固定于握把内,并于中管的下端管壁侧边开设一长槽孔,外管上端外部固设一盘,下端外部则固设上钮组,并使外管活动套接于中管外部,而三伞骨之内端部分别枢接于三个盘上,外端部再互相枢接成一般自动伞的伞骨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其中上、下钮组分开设置,上钮组下端设一延伸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双钮自动开收伞。该伞主要由内管、中管、外管所形成的中棒,并藉由二者间的相对位移,配合上、下弹簧及盘的相对动作而达自动开、收的功效,另配合内、中、外管侧边槽孔及上、下钮的设置,亦可达安全控制开收伞,使本实用新型具有双重实用及简易操作的功效。 上钮组,并使外管活动套接于中管外部,而三伞骨之内端部分别枢接于三个盘上,外端部再互相枢接成一般自动伞的伞骨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锦堂黄文城
申请(专利权)人:朱锦堂黄文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