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吲哚-2-甲酰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9444320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6: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式(I)1H‑吲哚‑2‑甲酰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式(II)化合物与氢氧化钠进行水解反应,合成式(III)化合物;式(III)化合物与H2NR2进行酰胺化反应,合成式(IV)化合物;式(IV)化合物与卤代R1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合成式(V)化合物;式(IV)化合物与选择性氟试剂进行亲电取代反应,合成式(VI)化合物;式(VI)化合物与卤代R1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合成式(I)化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所述式(I)1H‑吲哚‑2‑甲酰胺衍生物是一类对CB2受体具有高亲和力、高选择性、高活性的激动剂,可潜在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自身免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关节痛、炎症痛、神经退行性等多种疾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1H-吲哚-2-甲酰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
,涉及1H-吲哚-2-甲酰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作为选择性大麻素2型受体激动剂,可用于制备治疗由大麻素2型受体介导的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
技术介绍
大麻素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大家族,7次跨膜结构,有两种亚型,一种亚型为大麻素1型受体(CB1);另一种亚型为大麻素2型受体(CB2)。CB1受体和CB2受体的完整氨基酸序列有44%同源相似性,在7次跨膜区域有68%的同源相似性,人类CB1受体由472个氨基酸构成,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CB2受体由360个氨基酸组成,主要分布在外周神经系统(VanSickle,M.Detal.Science2005,310,329-332.)。大麻素受体属于Gi/o型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该种受体可以激活多重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细胞膜表面受体最大的家族,其对例如激素,神经递质,有气味的的物质甚至光等物质与细胞反应起关键作用(KristiansenK.PharmacolTher.2004;103:21–80.)。异源三聚体G蛋白包括一个α亚基,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1H‑吲哚‑2‑甲酰胺衍生物,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如以下式(I)所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1H-吲哚-2-甲酰胺衍生物,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如以下式(I)所示:其中,n>=0,R1选自氢、五元氮杂环、五元硫杂环、五元氧杂环、五元氮氧杂环、六元氧杂环、六元氮氧杂环、一氟取代C1-C10烷基、二氟取代的C1-C10烷基、三氟取代的C1-C10烷基、对甲苯磺酰基、醛基、羧基、氨基、羟基、氰基、胍基;R2选自金刚烷基、C1-C10烷基、C1-C10环烷基、苯基;R3选自氢、卤素;R4选自氢、C1-C10烷氧基、甲硫基、亚砜甲基、砜甲基;R5选自氢、C1-C10烷氧基、甲硫基、亚砜甲基、砜甲基;R6选自氢、C1-C10烷基、C1-C10烷氧基、甲硫基、亚砜甲基、砜甲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1H-吲哚-2-甲酰胺衍生物,其特征在于,R1选自氢原子、五元氮杂环、五元硫杂环、五元氧杂环、五元氮氧杂环、六元氧杂环、六元氮氧杂环、一氟取代的C1-C10烷基、二氟取代的C1-C10烷基、三氟取代的C1-C10烷基、对甲苯磺酰基、醛基、羧基、氨基、羟基、氰基、胍基;R2选自金刚烷基、环己基、环戊基、叔丁基、苯基;R3选自氢、氟;R4选自氢、甲氧基、甲硫基、亚砜甲基、砜甲基;R5选自氢、甲氧基、甲硫基、亚砜甲基、砜甲基;R6选自氢、甲基、甲氧基、甲硫基、亚砜甲基、砜甲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1H-吲哚-2-甲酰胺衍生物,其特征在于,R1选自H、R2选自R3选自氢、氟;R4选自氢;R5选自氢、R6选自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1H-吲哚-2-甲酰胺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1H-吲哚-2-甲酰胺衍生物:(1)N-(金刚烷-1-基)-1H-吲哚-2-甲酰胺;(2)N-(金刚烷-1-基)-1-戊基-1H-吲哚-2-甲酰胺;(3)N-(金刚烷-1-基)-5-甲氧基-1H-吲哚-2-甲酰胺;(4)N-(金刚烷-1-基)-5-甲氧基-1-戊基-1H-吲哚-2-甲酰胺;(5)N-(金刚烷-1-基)-1-((四氢-2H-吡喃-4-基)甲基)-1H-吲哚-2-甲酰胺;(6)N-(金刚烷-1-基)-1-((四氢呋喃-3-基)甲基)-1H-吲哚-2-甲酰胺;(7)N-(金刚烷-1-基)-1-(5-羟基戊基)-1H-吲哚-2-甲酰胺;(8)N-(金刚烷-1-基)-1-对甲苯磺酰基-1H-吲哚-2-甲酰胺;(9)N-(金刚烷-1-基)-1-((2-氧代恶唑烷-3-基)甲基)-1H-吲哚-2-甲酰胺;(10)N-(金刚烷-1-基)-1-(2-(2-氧代恶唑烷-3-基)乙基)-1H-吲哚-2-甲酰胺;(11)N-(金刚烷-1-基)-1-(噻吩-3-基甲基)-1H-吲哚-2-甲酰胺;(12)N-(金刚烷-1-基)-1-((2-(噻吩-3-基甲基)噻吩-3-基)甲基)-1H-吲哚-2-甲酰胺;(13)1-((1,3-二氧戊环-2-基)甲基)-N-(金刚烷-1-基)-1H-吲哚-2-甲酰胺;(14)N-(金刚烷-1-基)-1-(4-氰基丁基)-1H-吲哚-2-甲酰胺;(15)N-(金刚烷-1-基)-1-(5-氟戊基)-1H-吲哚-2-甲酰胺;(16)N-(金刚烷-1-基)-1-(5-氧代戊基)-1H-吲哚-2-甲酰胺;(17)N-(金刚烷-1-基)-1-(5,5-二氟戊基)-1H-吲哚-2-甲酰胺;(18)N-(叔丁基)-1-((四氢呋喃-3-基)甲基)-1H-吲哚-2-甲酰胺;(19)N-(叔丁基)-1-(5-羟基戊基)-1H-吲哚-2-甲酰胺;(20)N-环己基-1-(5-羟基戊基)-1H-吲哚-2-甲酰胺;(21)N-环己基-1-((四氢呋喃-3-基)甲基)-1H-吲哚-2-甲酰胺;(22)N-环戊基-1-((四氢呋喃-3-基)甲基)-1H-吲哚-2-甲酰胺;(23)N-环戊基-1-(5-羟基戊基)-1H-吲哚-2-甲酰胺;(24)1-(4-氰基丁基)-N-苯基-1H-吲哚-2-甲酰胺;(25)N-苯基-1-((四氢呋喃-3-基)甲基)-1H-吲哚-2-甲酰胺;(26)5-(2-(金刚烷-1-基)氨基甲酰基)-1H-吲哚-1-基)戊酸;(27)N-(金刚烷-1-基)-1-(5-氨基戊基)-1H-吲哚-2-甲酰胺;(28)N-(金刚烷-1-基)-1-(4-羟基丁基)-1H-吲哚-2-甲酰胺;(29)N-(金刚烷-1-基)-1-(5-胍基戊基)-1H-吲哚-2-甲酰胺;(30)N-(金刚烷-1-基)-1-(4-氨基丁基)-1H-吲哚-2-甲酰胺;(31)N-(金刚烷-1-基)-1-(3-羟丙基)-1H-吲哚-2-甲酰胺;(32)N-(金刚烷-1-基)-1-(3-氰基丙基)-1H-吲哚-2-甲酰胺;(33)N-(金刚烷-1-基)-1-(2-氰基乙基)-1H-吲哚-2-甲酰胺;(34)N-(金刚烷-1-基)-1-(6-羟基己基)-1H...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丽芳谢欣石英王志龙计悦阳段彦辉杨帆李静汤杰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