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39546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4:31
控制装置将车辆用变速装置作为控制对象,所述车辆用变速装置具有:输入构件(31),与内燃机驱动连接;输出构件,与车轮驱动连接;液力耦合器,具有锁止离合器(33);变速机构。变速机构是能够执行无级变速和阶梯式变速的结构。在进行阶梯式变速的情况下,控制装置执行旋转维持接合控制,在所述旋转维持接合控制中,对锁止离合器(33)的接合压进行控制,以使输入构件(31)的转速追随目标转速(Net),而与变速输入构件(34)的转速变化无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车辆用变速装置作为控制对象的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利用包括具有锁止离合器的液力耦合器的车辆用变速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12-47254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车辆用变速装置:在将内燃机和车轮连接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具有包括锁止离合器的液力耦合器和变速机构。就车辆用变速装置的控制而言,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执行在车辆起步时使锁止离合器打滑接合的打滑开始控制。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具体记载在打滑开始控制中如何控制锁止离合器的接合压。特别地,专利文献1的变速机构是只能够执行使变速比无级地变化的无级变速的结构,没有具体记载变速机构为除了能够执行无级变速以外还能够执行使变速比阶梯式地变化的阶梯式变速的结构的情况下的锁止离合器的接合压的控制,也完全不存在对其给出任何启示的记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472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车辆用变速装置中,期望能够使阶梯式变速时的驾驶性能变得良好,所述车辆用变速装置具有如下结构:在将内燃机和车轮连接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具有包括锁止离合器的液力耦合器和变速机构,变速机构除了能够执行无级变速以外,还能够执行阶梯式变速。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控制装置,将车辆用变速装置作为控制对象,所述车辆用变速装置具有:输入构件,与内燃机驱动连接;输出构件,与车轮驱动连接;变速输入构件,经由具有锁止离合器的液力耦合器与所述输入构件驱动连接;变速机构,设置于将所述变速输入构件和所述输出构件连接的动力传递路径,其中,所述变速机构是能够执行使变速比无级地变化的无级变速和使变速比阶梯式地变化的阶梯式变速的结构,在进行所述阶梯式变速的情况下,执行旋转维持接合控制,在所述旋转维持接合控制中,对所述锁止离合器的接合压进行控制,以使所述输入构件的转速追随预定的目标转速,而与所述变速输入构件的转速变化无关。在车辆用变速装置所具有的变速机构能够执行无级变速和阶梯式变速的结构中,在阶梯式变速时,变速输入构件的转速也响应于变速比的阶梯式的变化阶梯式地变化。此时,若输入构件以及内燃机的转速也响应于变速输入构件的转速的阶梯式的变化大地变化,则可能成为给车辆的乘客带来不适感的原因。特别地,在具有无级变速机构的车辆用变速装置中,一般情况下输入构件以及内燃机的转速变化被抑制为较小,因此,若在阶梯式变速时产生这样的现象,则由于与进行无级变速的情况不同,因此容易给车辆的乘客带来不适感。就这一点而言,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在进行阶梯式变速的情况下执行与锁止离合器的接合压的控制相关的旋转维持接合控制,能够使输入构件的转速追随预定的目标转速,而与变速输入构件的转速变化无关。即使变速输入构件的转速响应于变速比的阶梯式的变化而大地变化,也能够通过使输入构件以及内燃机的转速追随例如随着时间变化小的目标转速,从而将输入构件以及内燃机的转速的变化幅度抑制为较小。由此,能够使阶梯式变速时的驾驶性能变得良好。另外,能够避免输入构件以及内燃机的转速过度上升,因此,能够提高燃料消耗率。通过参照附图说明下面记载的例示性的且非限定性的实施方式,使得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变得更加明确。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变速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控制装置的框图。图3是车辆用变速装置的接合表。图4是表示旋转维持接合控制的一例的时序图。图5是表示旋转维持接合控制的处理顺序的一例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说明控制装置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是将车辆用变速装置3(下面,简称为“变速装置3”)作为控制对象的车辆用的变速装置用控制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3基本上构成为无级变速装置,该无级变速装置具有变速机构35,该变速机构35能够执行使变速比无级地变化的无级变速。如图1所示,变速装置3具有输入构件31、具有锁止离合器33的液力耦合器32、变速输入构件34、变速机构35以及输出构件36。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35包括无级变速机构35A和前进后退切换机构35B。另外,变速装置3具有副轴齿轮机构37和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38。这些构件被容纳在省略图示的壳体(驱动装置壳体)内。输入构件31以能够传递驱动力的方式与内燃机EG连接(下面,简称为“驱动连接”)。液力耦合器32与输入构件31以及变速输入构件34驱动连接。本实施方式的液力耦合器32例如是液力变矩器,该液力变矩器具有与输入构件31驱动连接的泵轮、与变速输入构件34驱动连接的涡轮、配置在泵轮和涡轮之间的导轮。此外,液力耦合器32也可以是只具有泵轮和涡轮的液力耦合器。在锁止离合器33为分离状态下,液力耦合器32通过经由其内部的工作油的流体传动将输入至输入构件31的内燃机EG的扭矩向变速输入构件34传递。另一方面,在锁止离合器33为接合状态下,输入至输入构件31的内燃机EG的扭矩直接向变速输入构件34传递。这样,变速输入构件34经由具有锁止离合器33的液力耦合器32与输入构件31驱动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驱动连接”是指,两个旋转构件以能够传递驱动力(与扭矩意思相同)的方式连接的状态。该概念包括:两个旋转构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的状态和以经由一个以上的传动构件能够传递驱动力的方式连接的状态。在这样的传动构件中包括以同速传递旋转或对旋转进行变速并进行传递的各种构件(轴、齿轮机构、带等),也可以包括选择性地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接合装置(摩擦接合装置、啮合式接合装置等)。在将变速输入构件34和输出构件36连接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有变速机构35。变速机构35以规定的变速比对作为该变速机构35的输入侧旋转构件的变速输入构件34的转速进行变速,并向作为输出侧旋转构件的输出构件36传递。在此,“变速比”是变速输入构件34的转速与输出构件36的转速之比。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35包括在将变速输入构件34和输出构件36连接的动力传递路径中相互并列设置的无级变速机构35A和前进后退切换机构35B。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机构35A构成为带式无级变速机构。无级变速机构35A具有第一带轮S1、第二带轮S2以及带Be。第一带轮S1与输入构件31驱动连接。第二带轮S2经由第二离合器C2与输出构件36驱动连接。带Be架设于第一带轮S1和第二带轮S2。第一带轮S1以及第二带轮S2分别具有可动带轮和固定带轮。第一带轮S1以及第二带轮S2各自的可动带轮具有油压伺服器。通过从油压控制装置22向第一带轮S1以及第二带轮S2各自的可动带轮的油压伺服器供给油压,各可动带轮在轴向上移动,从而第一带轮S1具有的V字状槽的槽宽以及第二带轮S2具有的V字状槽的槽宽分别发生变化。这样一来,无级变速机构35A使第一带轮S1以及第二带轮S2各自的有效直径连续地变化,从而能够一边使变速比无级地变化,一边使变速输入构件34的旋转向输出构件36侧传递。此外,无级变速机构35A的最大变速比与在使第一带轮S1以及第二带轮S2各自的可动带轮在其可动范围内移动时的、第一带轮S1的最大有效直径与第二带轮S2的最小有效直径之比成比例地确定。另外,无级变速机构35A的最小变速比与第一带轮S1的最小有效直径与第二带轮S2的最大有效直径之比成比例地确定。本实施方式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35B构成为齿轮式前进后退切换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制装置,将车辆用变速装置作为控制对象,所述车辆用变速装置具有:输入构件,与内燃机驱动连接;输出构件,与车轮驱动连接;变速输入构件,经由具有锁止离合器的液力耦合器与所述输入构件驱动连接;变速机构,设置于将所述变速输入构件和所述输出构件连接的动力传递路径,其中,所述变速机构是能够执行使变速比无级地变化的无级变速和使变速比阶梯式地变化的阶梯式变速的结构,在进行所述阶梯式变速的情况下,执行旋转维持接合控制,在所述旋转维持接合控制中,对所述锁止离合器的接合压进行控制,以使所述输入构件的转速追随预定的目标转速,而与所述变速输入构件的转速变化无关。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3.28 JP 2016-0644211.一种控制装置,将车辆用变速装置作为控制对象,所述车辆用变速装置具有:输入构件,与内燃机驱动连接;输出构件,与车轮驱动连接;变速输入构件,经由具有锁止离合器的液力耦合器与所述输入构件驱动连接;变速机构,设置于将所述变速输入构件和所述输出构件连接的动力传递路径,其中,所述变速机构是能够执行使变速比无级地变化的无级变速和使变速比阶梯式地变化的阶梯式变速的结构,在进行所述阶梯式变速的情况下,执行旋转维持接合控制,在所述旋转维持接合控制中,对所述锁止离合器的接合压进行控制,以使所述输入构件的转速追随预定的目标转速,而与所述变速输入构件的转速变化无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在所述旋转维持接合控制中,基于所述内燃机的目标转速和所述变速输入构件的转速计算所述锁止离合器的目标接合压,并且对所述锁止离合器的接合压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接合压追随该目标接合压。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内燃机的目标转速基于预定在所述阶梯式变速之后执行的所述无级变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寺田宗功矶野武道泽田真田中直人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