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合模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74027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8 06: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玻璃器皿辅助加工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合模机,包括机架和模具,机架上设有开合机构,开合机构包括转轴、踏板和复位机构,转轴与机架转动联接,踏板通过第一连杆机构与转轴联接,踏板与机架铰接,通过踏板和第一连杆机构可以实现转轴的旋转,转轴通过第二连杆机构与模具联接,转轴旋转并通过第二连杆机构实现模具的开合,复位机构可以实现转轴的复位。操作人员将玻璃水吹成一个泡时,将其伸入模具内继续进行吹制;吹制完成后,操作人员通过脚踩踏板,踏板通过第一连杆机构可以实现转轴的转动,转轴转动时,通过第二连杆机构即可实现模具的打开。采用此种方式即可省去原有负责控制开合模具的人员,节约了劳动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合模机
本技术属于玻璃器皿辅助加工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合模机。
技术介绍
玻璃杯最原始的生产方式是采用人工吹制,用一个不锈钢的空心管挑适量的高温熔化的玻璃水,象吹气球一样先吹成一个球形,然后再放进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继续吹成与模具贴合的形状,然后把模具打开,用夹子把杯子夹进退火窑炉退去玻璃的应力,出来后再经过切割,磨边,安装(脚或者手柄),抛光。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多名人员配合才能完成,其中一个需要负责模具的开合,模具由左右两部分组成,两部分之间采用铰接的方式联接,左右两部分设有手柄,通过手柄实现左右的开合;也可将其中的左部分或右部分固定,只控制未固定部分开合即可。上述生产方式,需要专门的人员负责模具的开合,存在劳动力浪费的现象,导致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合模机,该合模机可以省去负责模具开合的工人,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动合模机,包括机架和模具,所述机架上设有开合机构,所述开合机构包括转轴、踏板和复位机构,所述转轴与机架转动联接,所述踏板通过第一连杆机构与转轴联接,所述踏板与机架铰接,通过踏板和第一连杆机构可以实现转轴的旋转,所述转轴通过第二连杆机构与模具联接,转轴旋转并通过第二连杆机构实现模具的开合,所述复位机构可以实现转轴的复位。所述复位机构为弹性件,转轴旋转时可以使弹性件产生弹性势能,通过弹性件释放弹性实现转轴的复位。所述弹性件为拉伸弹簧。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机架联接,转轴与轴承的内圈联接,轴承的外圈与机架联接。所述踏板通过合页与机架铰接。所述机架为框型结构,由角铁焊接组成。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操作人员将玻璃水吹成一个泡时,将其伸入模具内继续进行吹制;吹制完成后,操作人员通过脚踩踏板,踏板通过第一连杆机构可以实现转轴的转动,转轴转动时,通过第二连杆机构即可实现模具的打开。采用此种方式即可省去原有负责控制开合模具的人员,节约了劳动力。当操作人员的脚抬起后,通过复位机构,实现转轴的反向转动复位,并使得模具闭合。该装置可适用于水模吹压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开合机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连杆机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连杆机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机架,2为模具,3为转轴,4为踏板,5为第一连杆机构,51为第一摆杆,52为第一推杆,6为第二连杆机构,61为第二摆杆,62为第二推杆,7为弹性件,8为联接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2所示,一种自动合模机,包括机架1和模具2,机架1上设有开合机构,开合机构包括转轴3、踏板4和复位机构,模具2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右两部分铰接,其中右部分固定,左部分活动,通过左部分的转动即可实现模具2的打开。当然,也可右部分活动,左部分固定。转轴3与机架1转动联接,踏板4通过第一连杆机构5与转轴3联接,踏板4与机架1铰接,通过踏板4和第一连杆机构5可以实现转轴3的旋转,转轴3通过第二连杆机构6与模具2联接,转轴3旋转并带动第二连杆机构6实现模具2的开合,复位机构可以实现转轴3的复位。模具2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即可,模具2的左部分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与机架1联接的孔板上。脚踩踏板4是通过第一连杆机构5实现转轴3的转动,转轴3时,通过第二连杆机构6实现模具左部分的转动。第一连杆机构5和第二连杆机构6均是起到力的传递和转换作用,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情况设计。如:第一连杆机构5包括第一摆杆51和第一推杆52,第二连杆机构6包括第二摆杆61和第二推杆62;第一摆杆51和第二摆杆61均设置在转轴3上,第一推杆52的两端分别与踏板4和第一摆杆51铰接,通过外力使第一推杆52向下移动,第一摆杆51带动转轴3旋转;第二推杆6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摆杆61和模具2的左部分铰接,转轴3的旋转时,第二摆杆61也随之旋转,第二摆杆61的旋转带动第二推杆62移动,并推动模具2的左部分旋转,实现模具2的打开。当外力消失后,通过复位机构可以实现转轴3的复位,从而使模具2闭合。第二推杆62可以通过联接杆8与模具2的左部分联接,联接杆8的一端与模具2的左部分固定联接,联接杆8的另一端与第二推杆62铰接。如图3所示,第二摆杆61设有凹槽结构,且该凹槽结构的宽度大于第二推杆62的宽度,第二推杆62位于该凹槽结构内,第二推杆62上设有腰型通孔,通过销轴穿过该腰型通孔实现第二推杆62与第二摆杆61的联接,第二推杆62相对与第二摆杆61可以实现一定幅度的摆动。如图4所示,还可用其他结构代替第二推杆62的凹槽结构,如:在连接杆8上设有滑槽;第二推杆62的一端与第二摆杆61铰接,另一端通过销轴与连接杆8的滑槽结构联接,销轴可以沿滑槽滑动,且销轴的直径小于滑槽的宽度,故可以实现转动。复位机构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转轴3的复位和模具2的闭合。因此,复位机构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实现。如:复位机构为弹性件7,转轴3旋转时可以使弹性件7产生弹性势能,通过弹性件7释放弹性实现转轴3的复位。弹性件7可以采用拉伸弹簧。拉伸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摆杆51和机架1联接,第一摆杆51旋转时,使得拉伸弹簧伸长并产生弹性势能,当外力消失后,拉伸弹簧释放弹性势能缩回,并通过第一摆杆51带动转轴3复位,复位时转轴3反向旋转;转轴3反向旋转时,带动第二摆杆61、第二推杆62反向运动,通过第二推杆62的反向运动实现模具2左部分的反向旋转,实现模具2的闭合。转轴3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机架1联接,转轴3与轴承的内圈联接,轴承的外圈与机架1联接。通过轴承可以更好地实现转轴3与机架1间的相对转动。踏板4可以通过合页与机架1铰接,当然,也可以销轴等结构实现铰接。机架1为框型结构,由角铁焊接组成,可以提高整体的稳固性。上面仅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各种变化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合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和模具(2),所述机架(1)上设有开合机构,所述开合机构包括转轴(3)、踏板(4)和复位机构,所述转轴(3)与机架(1)转动联接,所述踏板(4)通过第一连杆机构(5)与转轴(3)联接,所述踏板(4)与机架(1)铰接,通过踏板(4)和第一连杆机构(5)可以实现转轴(3)的旋转,所述转轴(3)通过第二连杆机构(6)与模具(2)联接,转轴(3)旋转并通过第二连杆机构(6)实现模具(2)的开合,所述复位机构可以实现转轴(3)的复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合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和模具(2),所述机架(1)上设有开合机构,所述开合机构包括转轴(3)、踏板(4)和复位机构,所述转轴(3)与机架(1)转动联接,所述踏板(4)通过第一连杆机构(5)与转轴(3)联接,所述踏板(4)与机架(1)铰接,通过踏板(4)和第一连杆机构(5)可以实现转轴(3)的旋转,所述转轴(3)通过第二连杆机构(6)与模具(2)联接,转轴(3)旋转并通过第二连杆机构(6)实现模具(2)的开合,所述复位机构可以实现转轴(3)的复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合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西德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新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