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游清泉专利>正文

伞柄构造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707 阅读:2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伞柄构造改良,该伞柄构造包括:一中空成型的第一组件,利用其二自由端固设的第一端组件与第二端组件形成第一组件的一握持部范围,透过热塑性射出技术结合成型模具于前述握持部全部由一软质第二组件包覆,以形成具有软性舒适握持的伞柄结构,以改善产生软性握持的夹层黏绸流体充填易泄漏,伞柄黏性握持不适等问题。(*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伞柄构造改良,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伞具,具有舒适握持,易于制造及低成本的伞柄构造。
技术介绍
按,随着烈日、大雨等自然天候的异常现象,伞具,更成为外出不可或缺遮阳、蔽雨的用具,已知,目前应用于伞具中棒末端供握持使用的伞柄,在成本与制作考量下,多采用以热可塑性材料经射出成型技术制成硬质塑料伞柄,然,硬质塑料伞柄的握持感流于刚性,无法提供舒适握持感。另,亦有采用原木材质制成的伞柄,以提升伞具价值感以及原木伞柄握持的不同触感,惟,以原木制成的伞柄,在制作上不仅需经过取材、裁切、刨光、雕型、上漆等多次加工步骤,使得成本高昂,尤其在环保意识高涨的情况下,原木取得更加不易且昂贵,更甚者,伞柄具有其造型设计与长度、曲度等变化,要由原木直接雕型制作亦形成裁除部份木料的浪费。当然有业者提出利用木屑加上胶合原料,利用模塑技术制作仿原木式伞柄,但其握持触感不但不具有原木的触感,反具有胶合制作的硬质握持感,实与上述塑料伞柄无异。又,业者为能提供伞柄不同于硬质塑料,且能舒适握持的非硬质握持部的伞柄,设计具有软性握持部的伞柄结构,请参阅图1A-图1D所示,该伞柄1包括有一塑料射出的内管11,于其一自由端利用胶合剂结合一上端块12固着,接着,于该内管11外部套设一非硬质材料成型的外套管13,并与内管11外壁形成一填充空间以填充入具黏稠性流体14,并由一下端块15利用胶合剂封闭内管11与外套管13的另一自由端,以封存黏稠性流体14于该填充空间,如图1D所示,以形成由该黏稠性流体14提供伞柄1一软质握持感。惟,伞具的使用多在烈日与下雨环境下被使用,在如此天候与气温的变化下,伞柄亦会随着产生热胀冷缩变化,加上握持时施加于伞柄的压握作用力,易使得上、下端块12、15与内管11、外套管13间的胶合剂等不同材料间产生胶合不良或裂缝等情况,致使封存于填充空间内的黏稠性流体14产生泄漏问题,更甚者该流体具有黏稠性将附着于伞柄,造成握持上黏稠的不舒适感,甚至外漏沾附于衣物或皮包等不易清洗等问题与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解决上述传统问题,避免缺失存在,本技术以简单架构制成具有软质外层的伞柄,对于应用于伞具握持的伞柄,改善为无夹层黏绸流体充填及泄漏,无组件结构结合不良脱离缺点,以提供使用者更简单,低廉但舒适握持的实用伞柄。为有效解决上述传统缺点并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伞柄构造包括一中空成型的第一组件,利用其二自由端固设的第一端组件与第二端组件,于第一组件外部形成一握持部,透过热塑射出技术结合成型模具于前述握持部由一软质第二组件包覆其全部,以形成具有舒适握持软性的伞柄结构,藉以改善产生软性握持的夹层黏绸流体充填易泄漏,伞柄黏性握持不适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伞柄构造改良,其结构特征包括一第一组件,具有延伸的二自由端;固装于上述第一组件二自由端的第一端组件与第二端组件,并于第一组件外部形成一握持部;包覆结合于上述握持部外部的软质第二组件。该第一组件为一中空管组件。该第一端组件更包括于其端面中央开设一贯穿的开口相对第一组件的中空管径,以供伞中棒相对贯穿结合于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为一热可塑性非硬质材料所构成一群组的其一的材料,利用热塑射出技术结合成型模具以固着包覆于前述握持部外部,并接合于第一端组件与第二端组件,形成舒适握持外层。该伞柄构造特征包括一第一组件,于其外部表面至少一位置进一步成型有突部;固装于上述第一组件二端的第一端组件与第二端组件,于第一组件外部形成一握持部;包覆于上述握持部外部的软质第二组件。该突部是成型于上述握持部内至少一设定位置。该第二组件更包括于其外部至少一位置成型一突出的指节部,相对上述突部结合包覆。该第一端组件与第二端组件是固装于第一组件二端延伸的自由端位置。使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一中空成型的第一组件,利用其二自由端固设的第一端组件与第二端组件形成第一组件的一握持部范围,透过热塑性射出技术结合成型模具于前述握持部全部由一软质第二组件包覆,以形成具有软性舒适握持的伞柄结构,藉以改善产生软性握持的夹层黏绸流体充填易泄漏,伞柄黏性握持不适等问题。下面结合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A-1D是常见伞柄结构的组成示意图。图2A-2C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架构的组成剖视示意图。图2D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架构的组成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应用于伞具结合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首请参阅图2A-图2C所示,是本技术的伞柄构造改良组成架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伞柄构造改良包括有一第一组件2及二个端组件3、4以界定第二组件5包覆于第一组件2外部表面,以构成一具有软性外层舒适握持及易于制造,低成本的伞柄构造,以因应伞具中棒一自由端结合供握持使用。上述所提的第一组件2,如图2A所示,是以非软质的热可塑性材料利用热塑性射出技术所制成一具中空内径的管组件,并具有二延伸的自由端21、22,务须确实了解该第一组件2亦可使用其它材料,如金属管组件、纤维材质制成的管组件等配置使用。所述该二个端组件3、4,如图2B所示,包括一固装于第一组件2上自由端的第一端组件3,以及一固装于第一组件2一下自由端的第二端组件4,并由该第一端组件3与第二端组件4于第一组件2外部形成一握持部20,第一端组件3于端面中央进一步开设一贯穿的开口31相对第一组件2的中空管径,以供伞具中棒6可贯穿并结合于第一组件2。该第二组件5,是为一热可塑性非硬质材料所构成一群组的其一,例如硅胶等,透过热塑性射出技术结合成型模具,将第二组件5全部包覆于前述握持部20外部,并接合于第一端组件3与第二端组件4一表面,以于第一组件2外部形成一非流体式的软质,具舒适握持感的软质外层结构的伞柄构造。上述该第二组件5于模塑成型时,可进一步于其外部至少一位置成型一突出的指节部51,使该第二组件5暨握持部20能符合人体功学,而更具有握持的稳固性及舒适性。由于上述第二组件5以热可塑性非硬质材料藉由热塑性射出技术直接包覆结合于前述第一组件2外部的握持部20,以直接由第二组件5提供软质外层结构,对于应用于伞具握持的伞柄,藉以改善用以产生软性握持的夹层黏绸流体充填易泄漏,伞柄黏性握持不适等问题。同时,由第二组件5提供软质外层结构包覆结合于前述第一组件2外部的握持部20,让制造上更为简单,也降低成本,更甚者,不具有材料反应热胀冷缩产生的结合不良脱离问题与缺点,以提供使用者更简单,低廉但舒适握持的实用伞柄。请参阅图2D所示,是本技术的伞柄构造改良另一实施例组成架构剖视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图2A-图2C大致相同,所不同处在于该第一组件2外部表面至少一位置,进一步成型至少一突部23,并与第二组件5符合人体功学以稳固、舒适握持的至少一指节部51相对应,以形成一无流体充填的软质,具舒适握持感的软质外层结构的伞柄构造。同时,利用该突部23与第二组件5的指节部51相对应包覆结合,让第一组件2与第二组件5间结合更为问固紧密,更不会产生因握持造成的转动移位。再请参阅图3所示,是本技术的伞柄构造改良结合于伞具架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伞柄构造改良由第一组件2、二个端组件3、4及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伞柄构造改良,其特征在于,该伞柄包括:一第一组件,具有延伸的二自由端;固装于上述第一组件二自由端的第一端组件与第二端组件,并于第一组件外部形成一握持部;包覆结合于上述握持部外部的软质第二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清泉
申请(专利权)人:游清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