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胜和专利>正文

自动开收伸缩式伞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318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动开收伸缩式伞头,是安装在一支伞具的一支中棒底部,并包含一个本体、一个安装在该本体上的第一按钮单元、一个安装在该本体上的第二按钮单元、一个套设在该本体外部的壳座、一个设置在该壳座与本体间的弹簧及一个安装在该本体内部且使该本体与该壳座产生连结定位的定位单元。借此,该壳座相对于该本体沿轴向产生伸出时,可延长该伞头的使用长度,该壳座相对于该本体沿轴向产生缩入时可遮蔽该第二按钮单元,且可缩短伞头长度。(*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伞具,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开收伸縮式伞头。技术背景一般的伞具都在一支中棒底部设有一个伞头以供握持,若为了达 到方便握持,是可延长伞头的长度,但是却会造成整体体积大、不容 易携带收藏等缺陷,相反地,若为了使产品轻巧化而将伞头的长度予 以縮短,则又会有握持不方便的缺陷。再者,现有具有自动开伞及自动收伞功能的伞具,为了方便操作, 用来操作开伞及收伞的控制元件大多是直接安装在伞头上或是邻近于 伞头的中棒上,则使用者在操作上会有开、收伞误动作的情形发生, 也就是说,欲开伞时却误操作收伞的控制元件,或欲收伞时却误操作 开伞的控制元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可依开伞、收合状态而使伞头长 度配合调整的自动开收伸縮式伞头。本技术的自动开收伸縮式伞头,是安装在一支伞具上,且该 伞具包含一支沿一条轴线延伸的中棒、 一个套设在该中棒上的下巢、 一个安装在该中棒上且提供该下巢于一个开伞状态时产生定位的定位 件及一个安装在该中棒内部且可连动该定位件的连动单元,该下巢具 有一个卡孔,并可由一个收合位置沿该中棒位移至开伞位置,且该伞 头包含一个本体、 一个安装在该本体上的第一按钮单元、 一个安装在 该本体上的第二按钮单元、 一个套设在该本体外部的壳座、 一个设置在该壳座与本体间的弹簧及一个安装在该本体内部且使该本体与该壳 座产生连结定位的定位单元。该本体是固设在该中棒底部,并具有一 个围绕该轴线并可界定出一个内孔的周壁,该周壁具有一个对应该下巢的第一端部、 一个与该第一端部呈相反设置的第二端部及开设在该 第一、二端部间且由该内孔贯穿至外部的一个第一、二开孔。该第一按钮单元是安装在该本体的第一开孔中,并具有一个对应该周壁的第 一按压部、 一个由该第一按压部朝内孔中凸伸的第一卡掣环件及一个 对应该第一按压部且抵止在该周壁与该第一卡掣环件间的第一弹性元 件,该第一按压部及该第一卡掣环件可沿径向相对于该本体产生移动, 该下巢位于该收合位置时,第一卡掣环件相反于该第一按压部的一侧 受到该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作用会嵌卡在该卡孔中。该第二按钮单元 是沿该轴线并设在该第一按钮单元一侧且安装在该本体的第二开孔 中,并具有一个对应该周壁的第二按压部、 一个由该第二按压部朝内 孔中凸伸且位于该第一卡掣环件一侧的第二卡掣环件及一个对应该第 二按压部且抵止在该周壁与该第二卡掣环件间的第二弹性元件,该第 二按压部及该第二卡掣环件可沿径向相对于该本体产生移动,该第二 卡掣环件可掣动该连动单元,且使该下巢由开伞位置朝收合位置移动。 该壳座是可沿轴向相对于该本体产生位移地套设在该第二端部外部, 并具有一个底壁及一个由该底壁周缘沿该轴线延伸的筒部,该筒部具 有一个内环面、至少一个由该内环面凹设且沿轴向延伸的卡槽及一个 位于该卡槽与该内环面衔接处的抵止面。该弹簧是套设在该壳座与该 本体间,其弹力具有恒使该本体沿轴向朝该壳座外部移动的趋势。该 定位单元具有一个套设在该本体内部且可沿轴向移动的驱动件、至少 一个安装在该本体内部的卡掣件、至少一个提供该卡掣件恒朝该驱动 件靠移的第一回复弹簧及一个安装在该驱动件与该本体间的第二回复 弹簧,该驱动件具有一个掣动斜面,该卡掣件具有一个可受该掣动斜 面掣动的受掣端部及一个与该受掣端部相反设置且可嵌卡在该壳座的 卡槽中的嵌卡端部,该驱动件沿轴向位移可连动该卡掣件沿径向移动, 且使该嵌卡端部在一个远离卡槽的解除位置及一个嵌卡在该卡槽中的 锁扣位置间产生变化,该嵌卡端部位于解除位置时,该壳座受该弹簧 的弹力作用,使得该筒部在该第二按钮单元的第二按压部一侧,且该 本体与该壳座构成一个第一长度,该嵌卡端部位在锁扣位置时,该壳 座的筒部遮蔽在该第二按钮单元的第二按压部外部,该本体与该壳座 构成一个小于该第一长度的第二长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该第一、二按钮单元分别可操 控幵伞及收合,且利用该壳座配合开伞、收合状态,可适时地相对于 该本体向外伸出及向内縮入,以达到方便握持使用及縮小体积的目的。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说明一个下巢相对于伞头位在一个收合位置;图3是沿图2中的直线3 —3所取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收合状态的立体外观图; 图5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说明该下巢相对于伞头位于一个开伞位置;图6是沿图5中的直线6—6所取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开伞状态的立体外观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l、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自动开收伸縮式伞头100的较 佳实施例,是安装在一支伞具200上,且该伞具200包含一支沿一条轴 线L延伸的中棒210、 一个套设在该中棒210上的下巢220、 一个安装在 该中棒210上且提供该下巢220于一个开伞状态时产生定位的定位件 230及一个安装在该中棒210内部且可连动该定位件230的连动单元 240,该下巢220具有一支中空管状的凸管221及一个设置在该凸管221 上的卡孔222,并可由一个趋近于该伞头100的收合位置(如图2)沿该 中棒210位移至一个远离于该伞头100的开伞位置(如图5),该定位件 230是呈弹弓状,并具有一个嵌卡定位在该中棒210上的定位端部231及 一个与该定位端部231呈相反设置且可伸设至该中棒210外部的卡扣端 部232,该连动单元240具有一支连结在该卡扣端部232上的金属细杆 250、 一个与该金属细杆250枢接的连动块260及一个沿径向穿过中棒 210且可推掣该连动块260沿轴线L产生位移的控制件270,该卡扣端部232朝中棒210外部凸伸时,可提供该下巢220保持于开伞位置(见图5)。 该定位件230及连动单元240并非本技术论究的范围,所以详细结构及操作动作不再详细说明。该伞头IOO包含一个本体IO、 一个安装在该本体10上的第一按钮单 元20、 一个安装在该本体10上的第二按钮单元30、 一个套设在该本体 10外部的壳座40、 一个设置在该壳座40与本体10间的弹簧50及一个安 装在该本体10内部且使该本体10与该壳座40产生连结定位的定位单元 60。该本体10是固设在该中棒210底部,并具有一个围绕该轴线L并可 界定出一个内孔11的周壁12、 一个设置在该内孔11中的内环壁13、 一 个连结在该周壁12与该内环壁13间的连结壁14及一个固接在该内环壁 13上的后挡件15。该周壁12具有一个对应该下巢220的第一端部121、 一个与该第一端部121呈相反设置的第二端部122、开设在该第一、二 端部121、 122间且由该内孔11贯穿至外部的一个第一、二开孔123、 124、 一个对应该第二端部122且沿轴向延伸的导槽125及二个沿径向相对凹 设在第二端都122内部的滑槽126,本实施例的第一、二开孔123、 124 是沿轴向并连设置且互相连通。该内环壁13也是围绕该轴线L所产生, 且与该中棒210底部固接。该连结壁14具有二个沿轴向设置的穿孔141。该第一按钮单元20是安装在该本体10的第一开孔123中,并具有一 个对应该周壁12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开收伸缩式伞头,是安装在一支伞具上,且该伞具包含一支沿一条轴线延伸的中棒、一个套设在该中棒上的下巢、一个安装在该中棒上且提供该下巢于一个开伞状态时产生定位的定位件及一个安装在该中棒内部且连动该定位件的连动单元,该下巢具有一个卡孔,并由一个收合位置沿该中棒位移至开伞位置;其特征在于该伞头包含:一个本体,是固设在该中棒底部,并具有一个围绕该轴线并界定出一个内孔的周壁,该周壁具有一个对应该下巢的第一端部、一个与该第一端部呈相反设置的第二端部及开设在该第一、二端部间且由该内孔贯穿至外部的一个第一、二开孔;一个第一按钮单元,是安装在该本体的第一开孔中,并具有一个对应该周壁的第一按压部、一个由该第一按压部朝内孔中凸伸的第一卡掣环件及一个对应该第一按压部且抵止在该周壁与该第一卡掣环件间的第一弹性元件,该下巢位于该收合位置,第一卡掣环件受到该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作用会嵌卡在该卡孔中;一个第二按钮单元,是沿该轴线并设在该第一按钮单元侧边且安装在该本体的第二开孔中,并具有一个对应该周壁的第二按压部、一个由该第二按压部朝内孔中凸伸且位于该第一卡掣环件侧边的第二卡掣环件及一个对应该第二按压部且抵止在该周壁与该第二卡掣环件间的第二弹性元件,该第二卡掣环件掣动该连动单元,且使该下巢由开伞位置朝收合位置移动;一个壳座,是套设在该第二端部外部,并具有一个底壁及一个由该底壁周缘沿该轴线延伸的筒部,该筒部具有至少一个由内环面凹设且沿轴向延伸的卡槽及一个位在该卡槽与该内环面衔接处的抵止面;一个弹簧,是套设在该壳座与该本体间,其弹力恒使该本体沿轴向朝该壳座外部移动的趋势;及一个定位单元,具有一个套设在该本体内部的驱动件、至少一个安装在该本体内部的卡掣件、至少一个提供该卡掣件恒朝该驱动件靠移的第一回复弹簧及一个安装在该驱动件与该本体间的第二回复弹簧,该驱动件具有一个掣动斜面,该卡掣件具有一受该掣动斜面掣动的受掣端部及一个与该受掣端部相反设置且对应该壳座的卡槽的嵌卡端部,该驱动件沿轴向位移连动该卡掣件沿径向移动,且该嵌卡端部在一个远离卡槽的解除位置及一个嵌卡在该卡槽中的锁扣位置间产生变化,该嵌卡端部位于解除位置,该壳座受该弹簧的弹力作用,使得该筒部在该第二按钮单元的第二按压部一侧,且该本体与该壳座构成一个第一长度,该嵌卡端部位于锁扣位置,该壳座的筒部遮蔽在该第二按钮单元的第二按压部外部,该本体与该壳座构成一个小于该第一长度的第二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胜和
申请(专利权)人:王胜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