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开收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760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开收伞结构,其伞身主体以不同长短的外管、中间管及内管构成,使上伞巢固定于内管上端,下伞巢固定于外管顶端;一以张力状态设于外管内部及内管外周的压缩弹簧,则使其上下端分别弹性抵靠下伞巢及中间管顶端;伞柄相对位置上分别设有第一按钮及第二按钮,第一、二按钮可分别控制卡勾机构,供驱使外管及下伞巢上推,以压缩弹簧的第一段张力自动开伞,或以压缩弹簧的第二段张力自动收伞,从而以此单一弹簧作为自动开收伞的动力元件。(*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有关一种自动开收伞结构,尤其能以更简化的构造设计控制自动开伞及收伞。伞具主要是可撑张一特定大小的伞面,供遮雨或遮挡阳光的直接照射。一般伞具当然具有可将伞面撑张的相关伞骨构件,但传统伞具均需以人手推开伞骨构件,或在不使用时以人手将其回拉收伞。因为以人手推张开伞较为麻烦,近代伞具则大都能以一控制钮的按压即可将伞面自动打开。此种能自动开伞但必需以人手回拉收伞的结构被延用相当长的期间,于近日才有各种可自动开收伞的结构设计。但要在能自动开伞的伞具上加设可自动收伞的机构却变得相当复杂,其动力构件至少包括一开伞弹簧及数多的收伞弹簧,不仅使整个伞具结构非常复杂,在元件的制作及组装亦更为麻烦与费时,成本亦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结构,其结构简化,元件制作及组装快捷,可有效降低自动开收伞的制作成本。本技术的自动开收伞结构,其伞身主体是由外管、中间管及一内管所共同构成,用以接合伞骨及支骨的上下伞巢则分别结合于内管及外管顶端,一同时作为开收伞动力元件的压缩弹簧则套设于内管外围,并使两端分别抵靠于下伞巢及中间管上端;依上述中间管固定接合于一伞柄内部,并使内管以活动状态插置其中,而外管底端则可接合一随动座;上述伞柄则设有一开伞的第一按钮及一收伞的第二按钮,供分别控制第一及第二勾件,使第一卡勾的勾端于常态时勾入外管及中间管的相对径向孔,第二卡勾的勾端则于常态时勾入中间管及内管的相对径向孔;在中间管上段及内管相对位置设有内管上下行程的引导及限定装置。依上述第一按钮下压时,使第一卡勾的勾端释放,由压缩弹簧的第一段张力自动开伞,而第二按钮的压下则使第二卡勾的勾端释放内管以自动收伞。从而形成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结构,由于仅需使用单一压缩弹簧作为动力元件,而使其结构更简化,元件制作及组装更快捷,而可有效降低自动开收伞的制作成本。图式说明第1图是本技术在收伞状态下的剖视图;第2图是第1图伞柄部位的放大图;第3图是显示第1图的开伞状态;第4图是本技术用以支撑伞面的伞骨及支骨相关的关节机构;第5、6图是本技术收伞操作状态示意图;第7图是第5图中间管上段的侧剖视图;以及第8图是第7图的断面剖视图。图式中标号说明10伞身主体11外管 12中间管13内管20上伞巢 30下伞巢40伞柄41底面 42拉钉43内填块 44第一空间 45第二空间50第一按钮51第一勾件 52勾端53枢接点 54弹簧60第二按钮62勾端 63枢接点64弹簧70压缩弹簧80随动座 81凹孔91伞骨92支骨 93第一支杆94第二支杆95、96枢接点111外管径向孔 121、122中间管径向孔123挡块 124六角管状部份131内管径向孔 133凹沟135靠肩本技术的结构及其特点将配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首先请参阅第1图,本技术伞身主体10包括一设为特定长度的中空外管11,设于此外管11内部的中间管12,以及另一位于中间管12内部的内管13所共同构成。于伞身主体10顶端设有一上伞巢20,以及一与该上伞巢20相对设置的下伞巢30,使上下伞巢20、30之间可供组装用以张开时支撑伞面的伞骨91及其相关的关节机构。而在伞身主体10底端则设有一伞柄40,该伞柄40设有外露供开伞的第一按钮50,以及收伞用的第二按钮60。上述设于外管11内部的中间管12及内管13是为不同长度的,使中间管12底端抵靠于伞柄40内底面,中间管12以短于外管11的状态位于外管11内部,而同样设为中空的内管13则以较大长度向上延伸并穿出上伞巢20,此上伞巢20在此状态与内管13固定结合。一同时作为开伞及收伞所需弹性装置的压缩弹簧70则可套设于内管13外周,并使其一端抵靠于下伞巢30底部,另端则压靠于中间管12顶端。此压缩弹簧70在收伞时处于受压状态,其长度为最短。参阅第1、2图,上述外管11顶端与下伞巢30固定结合,而其底端则固接一随动座80,此随动座80在收伞状态时,位于伞柄40上方,且可在其内部活动枢接第一勾件51。在收伞状态时,该第一勾件51的勾端52卡入外管11及中间管12的相对径向孔111、121中。在图示较佳实施例中,此第一勾件51活动枢接点53上方设有一弹簧54,使该弹簧54以横向张力状态一端抵靠在随动座80预设凹孔81,另端则弹性抵压第一勾件51,由于弹性张力作用于活动枢接点53略上方,则第一勾件51伸入伞柄40的部份将受力反向压靠向第一按钮50。第二勾件61则设于伞柄40内部的中间管12旁,其与第一勾件51为大致相同弹力组装结构,但反向设置,具有相同的勾端62卡入中间管12及内管13的相对径向孔122、131,并含有活动枢接点63及一弹簧64,使第二按钮60可朝向第二勾件61形成位于活动枢接点63以上的局部件体。另外,如第2图所示,中间管12底端可设为实底面,供以拉钉42与伞柄40底面41固定结合,内管13底端则可在收伞状态活动靠向中间管12实底面。在图示较佳实施例中,伞柄40中空内部预设一内填块43,此内填块43可套设于伸入伞柄40内部的中间管12外周,并形成第一空间44用以伸入第一勾件51的局部长度,以及第二空间45以组装第二勾件61及其弹簧64等配件。依上述结构,在第一按钮50压下时,第一勾件51受到连动,而以其活动枢接点53为动作轴心,使其上勾端52脱离中间管12的相对径向孔121。此时处于张力状态下的压缩弹簧70作第一段弹张,供将外管11及下伞巢30往上推升,以自动张开伞面成第3图所示状态。如第4图所示,用以张开伞面的支架至少包括数多较长的伞骨91,以及数多较短的支骨92。使伞骨91一端枢合于上伞巢20,另端为自由端,而支骨92一端组合于下伞巢30,另端则枢接于伞骨91特定位置。在图示较佳实施例中,上述伞骨91及支骨92之间可预设一关节机构,此关节机构包括一设定长度的第一支杆93及较短的第二支杆94,使该第一支杆93一端以第一活动枢接点95枢接于接近支骨(92)与伞骨91的交接位置,另端则以第二活动枢接点96枢接于第二支杆94一端,再使该第二支杆94另端枢接于伞骨91。上述关节机构一方面可缩短开收伞时的下伞巢30上下行程,另方面则可增加其强度。而欲收伞时,如第5图所示,可将第二按钮60压下以连动第二勾件61,使第二勾件61以其活动枢接点为动作轴心偏转,其勾端62将因而脱离内管13的径向孔131。该内管13将因压缩弹簧70的进一步张力,即此时压缩弹簧70成为最大弹张长度,而可上推连动上伞巢20,将伞骨91、支骨92及其关节机构自动收回。此时内管13底端上移离开中间管12内底部,然后可如第6图所示,将整个伞具倒转,并对伞柄40施以如箭头方向所示力量,即可如第2图所示恢复外管11与中间管12,以及中间管12与内管13的定位。上述内管13的上推行程,可加设引导及限定装置。在可行实施例中,如第7、8图所示,中间管12上端可缩制成六角管状部份124,并于该六角管状部份124冲设挡块123。相对于此部份的结构,内管13亦可设为六角管,并冲设轴向凹沟133,以形成一接近底部的靠肩135,使其到达上推的最上方行程时,该靠肩135能与挡块123形成限制部位。本技术在开伞时,按压第一按钮即可将伞面自动张开定位,收伞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开收伞结构,其特征是:其包含: 一伞身主体,是由一外管,一短于外管并设于外管内部的中间管,以及一设于中间管内部的长内管共同组成; 一固定于内管上端的供组合撑开伞面的伞骨一端的上伞巢; 一固定于外管顶端的供组合支骨一端的下伞巢,支骨另端接合于伞骨; 一设于外管内部并套于内管外周的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在收伞定位时力张力状态,使其一端抵靠于下伞巢,另端则压靠于中间管顶端; 一伞柄,中间管底端可伸入固定接合,并使内管底端以活动状态伸入中间管,此伞柄在相对侧面分别设有开伞的第一按钮及收伞的第二按钮,第一、二按钮分别控制可偏动的第一卡勾及第二卡勾,使第一卡勾的勾端于常态时勾入外管及中间管的相对径向孔,第二卡勾的勾端则于常态时勾入中间管及内管的相对径向孔;以及 在中间管上段及内管相对位置设有内管上下行程的引导及限定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火煌
申请(专利权)人:大洋洋伞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