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收合、撑启的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530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伞收合、撑启的改良结构,由伞棒1、收伞挡止2、撑伞挡止3和滑动环4配合而成。撑伞挡止3和收伞挡止2为形状相同、方向相反且成一定角度固定放置在伞棒1中的两个金属制条形体;滑动环4由内套42和外套41套合而成,其可在伞棒1上滑动。使用时,不论收合还是撑启,都只需向一个方向用力,且用力小,使用方便。(*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伞收合、撑启结构的改良。习用伞包括伞棒、收伞挡止、撑伞挡止、滑动环等构件组成。当伞撑启时,需用手按压收伞挡止,同时向上推动滑动环,收伞挡止从滑动环卡孔中滑出;继续推动滑动环向上运动,至撑伞挡止抵至滑动环下方,伞方被撑开;若要收合,又需用于按压撑伞挡止,滑动环由于重力及伞自身的张力而向下运动,将其拉至收伞挡止卡入其卡孔中时,伞即被收合。无论收合还是撑启,均需按压撑伞挡止或收伞挡止,同时还得将滑动环向下拉或向上推,即同时向两个垂直方向用力,用力较大,妇孺不便使用;另,收合伞时,按压撑伞挡止,由于伞自身张力及重力,使滑动环迅速向下运动,按压撑伞挡止的手指常常来不及收回,而被滑动环夹挤皮肉,产生疼痛,给使用者带来不便。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伞收合、撑启的改良结构,其使用时只需随一个方向用力,且不致夹挤皮肉,使用方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由伞棒、收伞挡止、撑伞挡止、滑动环等构件组合而成。伞棒为一中空杆,在杆上、下段的适当处分别形成一大、一小的四个孔。撑伞挡止、收伞挡止为两形状相同的金属制条形体,一端向一侧形成“3”字型结构,“3”字末笔端形成一凸粒,该凸粒分别卡在伞棒上、下两小孔中;另一端向相反一侧凸起形成两座峰,其中端部的峰较大,且该峰靠条形体端部一侧形成一平直段,此平直段通过一平滑曲线与峰顶相连,该峰分别卡在伞棒上、下两大孔中,且撑伞挡止的平直段向上,收伞挡止的平直段向下,撑伞挡止和收伞挡止成一定角度放置在伞棒中。滑动环由外套和内套套合而成;内套为中空管体,其内径较伞棒外径稍大,上端突出形成一台阶,使内套套在外套中,但不致完全落入其中,台阶纵向上均匀地形成一些小槽,而台阶横向上形成一环型沟槽,横向沟槽贯通纵向小槽,用于固定伞骨架,台阶下方形成一卡孔,可卡合收伞挡止端部的峰,从而收合伞,而内节管下端也突起一台阶;外套为中空管体,其内径较内套外径略大,其内部上端适当处向外形成一台阶,使管口内径略大于管中内径,而其下端适当处也向外形成第一台阶,内套下端的台阶卡于第一台阶处,使内套无法脱离外套,另在该第二台阶下端再向外形成第二台阶,从第二台阶到外套下端口以一环型弧面相连,该第二台阶配合内套下端口可抵在撑伞挡止端部峰的平直段上,从而撑起伞,外接管外部环设数个凸垣,以加大摩擦。采用上述结构后,撑伞时,向上推动滑动环,外套上端挤压收伞挡止,收伞挡止即从内套卡孔中滑出;收伞时,向下拉动滑动环,外套下端环型弧面挤压撑伞挡止,撑伞挡止被压入伞棒中,内套和外套由于重力及伞骨架上张力迅速向下运动,即可收伞。使用时,只需向上或向下一个方向用力,且用力小,使用极为方便。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组合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使用状态剖视图一;图3是本技术使用状态剖视图二。参阅图1,本技术由伞棒1、收伞挡止2、撑伞挡止3、滑动环4等构件组配而成。伞棒1为一中空杆,在杆上、下段的适当处分别形成一大、一小的四个孔。撑伞挡止3、收伞挡止2为两形状相同的金属制条形体,其一端向一侧形成“3”字曲型结构,“3”字末笔端形成一凸粒31、21,该凸粒31、21分别卡在伞棒1上、下两小孔中;另一端向相反一侧凸起形成两座峰,其中端部的峰32、22较大,且该峰32、22靠条形体端部一侧形成一平直段,此平直段通过一平滑曲线与峰顶相连,该峰32、22分别卡在伞棒1的上、下两大孔中,且撑伞挡止3的平直段向上,收伞挡止2的平直段向下,撑伞挡止3和收伞挡止2成一定角度固定放置在伞棒1中。滑动环4由外套41和内节管42套合而成;内套42为中空管体,其内径较伞棒1外径稍大,而其外径较外套41内径稍小,内套42可在伞棒1上滑动,内套42上端突出形成一台阶421,使内套42套在外节管41中,但不致完全落入其中,台阶421纵向上均匀地形成一些小槽,而台阶421横向上形成一环型沟槽,横向沟槽贯通纵向小槽,用于固定伞骨架,台阶421下方形成一卡孔422,可卡合收伞挡止2端部的峰22,从而收合伞,而内套42下端也突起一台阶423;外套41为中空管体,其内部上端适当处向外形成一台阶411,使管口内径略大于管中内径,而其下端适当处向外形成第一台阶412,内套42下端的台阶423卡于此台阶412处,使内套42无法脱离外套41,另在该台阶412下端再向外形成第二台阶413,从台阶413到外套41下端口以一环型弧面相连,该台阶413配合内套42下端口可抵在撑伞挡止3端部峰32的平直段上,从而撑起伞,外接管41外部环设数个凸垣414,以加大摩擦。撑伞时,如图1、2所示,向上推动滑动环4,外套41上端挤压收合挡止2端部的峰22,使之从内套42上卡孔422中滑出,向上继续推动滑动环4,至滑动环4的内套42下端口及外套41第二台阶413抵于撑伞挡止3端部的峰32上,伞即被撑开,如图3所示;收合伞时,向下拉动滑动环4,外套41下端的环型弧面挤压撑伞挡止3端部的峰32,使之被压入伞棒中,内套42和外套41由于重力及伞骨架上张力作用而迅速向下运动,即可收伞。使用时,只需向上或向下一个方向用力推拉,用力小,使用方便。权利要求1.一种伞收合、撑启的改良结构,由伞棒、撑伞挡止、收伞挡止和滑动环等构件组配而成,其特征在于撑伞挡止和收伞挡止为两形状相同的条形体,其一端向一侧形成两座峰,其端部的峰较大,且该峰靠条形体端部一侧形成一平直段,此平直段通过一平滑曲线与峰顶相连,撑伞挡止和收伞挡止成一定角度且方向相反地放置在伞棒中,撑伞挡止的平直段向上,收伞挡止的平直段向下;滑动环由内套和外套套合而成;内套为内径较伞棒外径稍大的中空管体,上端突出形成一台阶,台阶纵向均匀地形成一些小槽,台阶横向形成一贯通小槽的沟槽,台阶下方内套上形成一卡孔,内套下端突设一台阶;外套为内径较内套外径略大的中空管体,其上、下两端适当处分别向外形成一台阶,下端的台阶与内套下端台阶配合,使内套套于外套中,该台阶下方再向外形成又一台阶,从此台阶到外套下端口以一环型弧面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收合、撑启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外套外部环设一个以上的凸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收合、撑启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内套上的卡孔为长方形孔。专利摘要一种伞收合、撑启的改良结构,由伞棒1、收伞挡止2、撑伞挡止3和滑动环4配合而成。撑伞挡止3和收伞挡止2为形状相同、方向相反且成一定角度固定放置在伞棒1中的两个金属制条形体;滑动环4由内套42和外套41套合而成,其可在伞棒1上滑动。使用时,不论收合还是撑启,都只需向一个方向用力,且用力小,使用方便。文档编号A45B25/14GK2244333SQ9522801公开日1997年1月8日 申请日期1995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1995年11月24日专利技术者宋顺峰 申请人:厦门明和实业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伞收合、撑启的改良结构,由伞棒、撑伞挡止、收伞挡止和滑动环等构件组配而成,其特征在于:撑伞挡止和收伞挡止为两形状相同的条形体,其一端向一侧形成两座峰,其端部的峰较大,且该峰靠条形体端部一侧形成一平直段,此平直段通过一平滑曲线与峰顶相连,撑伞挡止和收伞挡止成一定角度且方向相反地放置在伞棒中,撑伞挡止的平直段向上,收伞挡止的平直段向下;滑动环由内套和外套套合而成;内套为内径较伞棒外径稍大的中空管体,上端突出形成一台阶,台阶纵向均匀地形成一些小槽,台阶横向形成一贯通小槽的沟槽,台阶下方内套上形成一卡孔,内套下端突设一台阶;外套为内径较内套外径略大的中空管体,其上、下两端适当处分别向外形成一台阶,下端的台阶与内套下端台阶配合,使内套套于外套中,该台阶下方再向外形成又一台阶,从此台阶到外套下端口以一环型弧面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顺峰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明和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