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后悬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35014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7 16: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动车后悬挂装置,用于实现机动车后车轮与车架的联接,结构包括联接体,两只后车轮分列在联接体的相对两侧,在后车轮的轮毂处固定有联接头,一只联接头对应于两根摆臂,摆臂的两端分别与联接头和联接体相铰接;动力机固定在联接体上,联接在联接体上的软轴把动力机的输出动力传递给后车轮。一只后车轮通过两根摆臂而实现与联接体之间的联接,使得两后车轮在侧向上构成一个连动体系,应用在三轮车上后,三轮车的防侧倾效果好,能够有效提高行车的稳定性和驾乘的刺激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动车后悬挂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特别是涉及机动车上的位于后轮部位处的后悬挂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绝大多数的家用电动车均为两轮,也有三轮和四轮电动车,所有的这些电动车中,其中的车轮特别是后车轮与车架的后平叉之间均采用的是固定的联接方式来实现联接的。现有的电动车通常仅仅是在座垫部分与后平叉之间设置有减振器,通过减振器对电动车行进过程中所产生的颠簸来进行缓冲,以提高对电动车的驾乘舒适性。这种电动车在行车过程中的防侧倾能力相对较低,若发生车辆侧倾幅度过大时,极易发生翻车事故,因此,在驾驶现有普通的电动车经过弯路时,要求速度需要降得很低才能够安全通过。另外,现有的电机一般均内置在后车轮的轮毂处,虽然电机的结构紧凑性好,但也存在安装、拆卸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机动车后悬挂装置,该装置能够有效提高机动车在行车过程中的稳定性,机动车的防侧倾能力好。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机动车后悬挂装置,包括联接体,其特征在于,两只车轮分列在联接体的相对两侧,在车轮的轮毂处固定有联接头,一只联接头对应于两根摆臂,摆臂的两端分别与联接头和联接体相铰接;电机固定在联接体上,联接在联接体上的软轴把电机的输出动力传递给车轮。本后悬挂装置主要应用在机动三轮车上,特别是应用在电动三轮车上,用以对电动车的两个后轮进行联接驱动。所述的软轴可以是软钢丝绳,也可以是在硬轴的端部设置球头联接结构,或者是设置万向十字结构来实现软轴在传动的前提下能够适应车辆的侧倾。联接体作为本后悬挂装置中的一个主要的联接件,起到联接动力机、车轮和与车架相联接的作用。所述的动力机可以是电机也可以是内燃机,主要是指电机。进一步地,联接头包括圈状的联接圈,联接圈固定在轮毂位置处,联接圈上联接有两只联接臂,联接臂在联接圈上斜向设置,摆臂和联接臂的端部铰接一起,与一只联接头相铰接的摆臂分列在软轴的上下两侧。联接头上具有联接圈,能够很好地适应联接头与轮毂相联接固定,通过设置两只联接臂,便于摆臂的联接,使得摆臂能够很好地布置在软轴的上下两侧。进一步地,摆臂的结构包括联接块和两根叉臂,联接块与联接臂相铰接,叉臂呈分叉状联接在联接块上,叉臂与联接体相铰接在一起。具有两根叉臂,便于摆臂与联接体之间的联接,摆臂与联接体之间的联接稳定性好。设置有联接块,方便了叉臂的设置,与联接臂的联接稳定性好。进一步地,处于上侧的两摆臂上分别固定有联接座,弹簧的两端分别联接在两联接座上。通过在两摆臂上设置弹簧,能够有效提高摆臂在空间位置变化过程中的平顺性,提高了驾乘时的舒适性。进一步地,摆臂朝向软轴的一侧上设有垫块。通过垫块对软轴的阻隔,以免软轴直接与摆臂上的叉臂绞到一起,能够有效提高电动车工作的稳定性,便于电动车在行车过程中的左右侧倾,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进一步地,联接体上固定有铰接板,摆臂的一端部通过枢轴铰接在铰接板上的缺口内。铰接板一般是焊接或螺栓联接固定到联接体上,通过设置铰接板能够方便摆臂与联接体之间的铰接,结构简单,摆臂与联接体之间的转动灵活性好。进一步地,联接体为圆筒形,动力机固定在联接体的端部,动力机的动力输出轴伸入到联接体内,在联接体内设有换向机构,所述的软轴联接在换向机构上。联接体为所述的结构形式,方便了动力机与联接体之间的联接固定,便于动力机与软轴之间传动结构的设置,结构简单紧凑。进一步地,在联接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联接板,联接板呈立式设置,软轴穿过联接板。通过设置联接板用以与电动车后平叉以及减振器相联接,以方便对电动车的装配。进一步地,联接板联接在箍圈上,箍圈箍接在联接体上。通过箍圈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联接板与联接体之间的联接牢固性,为电动车整体的联接牢固性提供了保证。进一步地,箍圈为分体式结构,包括两只半圈,一联接板与一只半圈相联接,两只半圈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相互配合联接的企口。两只半圈的端部位置处分别通过螺栓来实现联接固定,箍圈为所述的分体式结构,方便了箍圈与联接体之间的联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两后车轮与联接体之间通过双摆臂活动地联接在一起,两后车轮之间形成了一个适应后车轮侧倾的连动体系,应用在机动车上后,机动车在弯道或颠簸路面上行车时,摆臂通过空间角度的变化,两后车轮之间的高度差,以及两后车轮的倾角变化来消减机动车车身的侧倾,驾乘者在机动车上的稳定性好,驾乘者的坐姿受路况的影响小,驾乘舒适性好。机动车在上述的复杂路况下行车时的速度得以保证,在保证驾乘安全性的提前下,给驾乘者带来了驾乘的刺激感。通过设置软轴的形式能够很好地适应机动车在行车过程中的传动要求,便于机动车能够以持续动力行车。把动力机直接固定在联接体上,方便了动力机的联接和传动,动力机对两后车轮的驱动平顺,机动车的行车稳定性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机动车后悬挂装置一个方向上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本机动车后悬挂装置另一个方向上的立体结构图。图3是本机动车后悬挂装置一种使用状态参考图。图4是本机动车后悬挂装置另一种使用状态参考图。图5是本机动车后悬挂装置再一种使用状态参考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以本后悬挂装置应用在电动车上为例,而对本后悬挂装置作进一步的说明。见图中,本机动车后悬挂装置应用在电动车的后部,用以实现后车轮10与车架之间的联接。本后悬挂装置主要是应用在三轮车上,特别是应用在电动三轮车上,主体结构包括联接体1,两只后车轮10通过联接体1与三轮车的车架相联接。两只后车轮10分列在联接体1的相对两侧,在后车轮10的轮毂位置处固定有联接头,一只联接头对应于两根摆臂,摆臂的两端分别与联接头和联接体1相铰接。电机固定在联接体1上,联接在联接体1上的软轴把电机的输出动力传递给车轮10。图中显示,软轴的结构包括传动杆3,在传动杆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万向十字节或球头联接结构,以使得传动杆3与电机和后车轮10传动联接。传动杆3可以被设置成分体式结构,包括套接配合的套筒和插杆,在套筒内周面与插杆外周面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滚珠和滑槽,滑槽一般是沿套筒的轴向设置在套筒的内周面上,滚珠设置在插杆上,通过滚珠与滑槽之间的配合,而实现插杆与套筒之间相对顺畅的轴向滑动,从而使得传动杆3能够适应后车轮10的倾角变化所带来的对传动杆3长度的要求。当然,软轴也可以是把软钢丝成股拧制而形成,并且是把软轴间隙地插接在圆筒状的传动杆3内。联接头包括圈状的联接圈51,联接圈51通过固定螺栓而固定在轮毂位置处,联接圈51上一体成型有两只联接臂52,两只联接臂52呈倾斜状布置在联接圈51上。软轴穿过联接圈51的中心位置处而与后车轮10的轮毂传动联接,使得后车轮10在电机动力的作用下滚动前行。摆臂和联接臂52两者的端部相铰接一起,与一只联接头上两只联接臂52相联接的两只摆臂分列在软轴的上下两侧。摆臂的结构包括联接块42和两根叉臂41,一摆臂中的两根叉臂41布置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根叉臂41呈分叉状联接在联接块42上,叉臂41的外端部与联接体1相铰接在一起,而联接块42与联接臂52之间通过枢轴相铰接在一起。在联接块42上朝向传动杆3的一侧上设有垫块8,垫块8可以为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在行车过程中,摆臂的空间角度发生变化后,通过垫块8与传动杆3相触碰,而减少对传动杆3的触碰损伤,同时也不会因角度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动车后悬挂装置,包括联接体,其特征在于,两只车轮分列在联接体的相对两侧,在车轮的轮毂处固定有联接头,一只联接头对应于两根摆臂,摆臂的两端分别与联接头和联接体相铰接;动力机固定在联接体上,联接在联接体上的软轴把动力机的输出动力传递给车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动车后悬挂装置,包括联接体,其特征在于,两只车轮分列在联接体的相对两侧,在车轮的轮毂处固定有联接头,一只联接头对应于两根摆臂,摆臂的两端分别与联接头和联接体相铰接;动力机固定在联接体上,联接在联接体上的软轴把动力机的输出动力传递给车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后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联接头包括圈状的联接圈,联接圈固定在轮毂位置处,联接圈上联接有两只联接臂,联接臂在联接圈上斜向设置,摆臂和联接臂的端部铰接一起,与一只联接头相铰接的摆臂分列在软轴的上下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车后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摆臂的结构包括联接块和两根叉臂,联接块与联接臂相铰接,叉臂呈分叉状联接在联接块上,叉臂与联接体相铰接在一起。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车后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处于上侧的两摆臂上分别固定有联接座,弹簧的两端分别联接在两联接座上。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仁惠罗世全
申请(专利权)人:立马车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