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叶瑞庆专利>正文

自动收折伞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454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动收折伞具,它包括一多节式伸缩中棒、一固定在最上节中棒顶端的上蜂巢、一在中棒上活动升降的下蜂巢、一固定在最下节中棒底端的手把、一设在握把内的控制开关、一设在中棒内并具有收合中棒作用的弹性体、一由多根伞骨组成的伞骨总成以及铺于伞骨上的伞布;其特征在于:在除最下节中棒外的每节中棒的下端都设置有卡勾组,卡勾组包括一环块、一可将环块固定在上节中棒底端穿孔内的卡栓、一将上节中棒与下节中棒固定的定位销、一穿梭在定位销穿孔中的插杆、一压迫在卡栓及定位销外围的弹性迫紧环、一套设在插杆上端的弹性体。(*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收折伞具,尤指一种使用者单手操作就能使伞具由开伞状态自动收折成收伞状态,并使中棒自动收缩,伞骨与伞面也能同时收折的伞具。有鉴上述原因,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可自动开伞、收伞的伸缩式伞具,该伞具不但具有开伞动作,更有着收伞功能;但其缺点是,伞具在收伞时,只有伞布与伞骨收合,中棒不能自动收缩,仍呈伸展状态,所以需由双手将中棒收缩,倘若不收缩中棒,则伞具不能产生自动开伞功能;此外,结构复杂不易组装,零件多易故障等也是其缺点;因此该种伞具虽具开伞功能,却还是无法达到真正的自动折收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收折伞具,它包括一多节式伸缩中棒、一固定在最上节中棒顶端的上蜂巢、一在中棒上活动升降的下蜂巢、一固定在最下节中棒底端的手把、一设在握把内的控制开关、一设在中棒内并具有收合中棒作用的弹性体、一由多根伞骨组成的伞骨总成以及铺于伞骨上的伞布;在每节中棒的下端(最下节中棒除外)都设置有卡勾组,卡勾组包括一环块、一可将环块固定在上节中棒底端穿孔内的卡栓、一将上节中棒与下节中棒固定的定位销、一穿梭在定位销穿孔中的插杆、一压迫在卡栓及定位销外围的弹性迫紧环、一套设在插杆上端的弹性体。其中,在上、下二蜂巢间设置具有复张作用的弹性体,或在各伞骨间设置收缩作用的弹性体。下蜂巢具有弹性扣勾组,由定位销扣入上节中棒的穿孔内,而使下蜂巢与上节中棒定位结合,又有一插杆穿梭在定位销的穿孔中,插杆上并设置弹性体,又下蜂巢的外围环绕着弹性迫紧环,以迫使定位销入于上节中棒的穿孔内。下蜂巢的插杆上连接着拉线,拉线经由上蜂巢而延伸转入中棒内并与棒内的另一弹性体连接,且弹性体下端又与扣榫连接;此扣榫能与握把的控制开关的卡勾产生扣合关系。另除了最下节中棒,在每节中棒的底端都设置卡勾组,以使二中棒能卡固定位,此卡勾组包括环块、一设于环块内的定位销、一穿梭于定位销穿孔中的插杆、一串设在插杆的弹性体、以及围绕在环块外围的弹性迫紧环,其中定位销可插入二中棒之间的穿孔内,而使二中棒固定。当伞具呈开伞状态时,使用者只需单指按压握把的弹性控制开关,使扣榫脱离卡勾,进而使下蜂巢解除定位状态而脱离上节中棒,又下蜂巢受上、下二蜂巢间的弹性体复张作用或伞骨间的弹性体收缩作用而下降,进而冲击上节中棒下端的卡勾组,以使卡勾组解除卡固作用而使二节中棒脱离固定关系;又中棒受到棒内弹性体的收缩作用而陆续收缩下降,且各中棒的卡勾组陆续触碰其它中棒下的卡勾组,而使各中棒都能解除卡固关系,让多节中棒都能自动收缩还原;而伞布在伞骨折收下可自动收合折叠,使得伞具最后还原成单节式收合伞具。由于本技术采用以上所述技术方案,因而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无需双手操作,只需单指按压握把的按钮就能使伞具自动收合,而且中棒能由多节自动收缩还原成单节,便于使用者进入室内或车内时快速收伞。2、本技术伞具中的多节式伸缩中棒能在收伞过程中将伞骨总成及伞布一同收合折叠,而无需手动整理伞骨及伞布。图2本技术伞具开伞时上下二蜂巢放大图。图3本技术下蜂巢扣勾组呈卡固状态示意图。图4本技术下蜂巢扣勾组呈卡固状态示意图。图5本技术下蜂巢扣勾组呈未卡固状态示意图。图6本技术伞具展开时的全剖图。图6A本技术伞具握把未卡固扣榫的剖视图。图7本技术伞具握把的立体分解图。图8本技术伞具握把的立体组合图。图9本技术伞具展开时的立体剖视图。图9A本技术的卡勾组立体剖视图。图9B本技术卡勾组呈卡固状态的全剖视图。附图说明图10本技术卡勾组呈未卡固状态的全剖视图。图11A~图11D本技术伞具收折时的动作过程图。图12本技术伞具收折后的立体图。图13本技术伞具收折后的平面图。图1为本技术伞具展开时的立体图,如图所示,该伞具包括一多节式伸缩中棒10、一固定在中棒上端的上蜂巢20、一活动升降于中棒的下蜂巢30、一固定在中棒下端的手把40、一具有收伞作用的控制开关50、一由多根伞骨61组成的伞骨总成60以及铺于伞骨上的伞布62组合而成。图2为开伞时上下二蜂巢间的放大图,如图所示,在上、下二蜂巢20、30间设置一具有复张作用的弹性体70(例如拉簧),弹性体70受到上、下蜂巢压缩后产生复张作用。上蜂巢20构造如同往昔结构,而下蜂巢30则分为上下二巢31、32及扣勾组33,此扣勾组结构如图3所示,其包括一定位销331、一穿梭在定位销穿孔3311中的插杆332,一设在插杆底端的弹性体333(例如压簧)及一弹性收缩环334,此扣勾组33设于上巢31(如图3)或下巢32(如图4),其中,下巢32是下蜂巢30的延伸部,形状不拘,但表面设有环结时可具防滑效果,以利手指接触。前述定位销331与插杆332间具有微妙的连动关系,即插杆332被拉线51拉引上升后,位于穿孔301内的定位销331受到弹性收缩环334的紧缩作用而横插入于上节中棒11的定位孔111内,使下蜂巢30被固定在上节中棒11而不再移动;反之,如图5所示,当插杆332在拉线51放松后,受下端弹性体333的复张作用而下降(弹性体333的弹力大于收缩环334),弹性体是设在插杆332及底端挡块3322之间的细杆3321,在插杆332与细杆3321间具有斜面3323,因此当插杆332下降时斜面3323会推迫定位销331后退,使定位销脱离上节中棒11的定位孔111,而使下蜂巢30不再固定在上节中棒11并能移动。其次,在图2中可发现上蜂巢20处设有滑轮52,设置滑轮比未设置为佳,此滑轮52供拉线51导入上节中棒11内,并与位于中棒内的弹性体53(如拉簧)连接或直接与扣榫54连接,如连接弹性体53,则弹性体53底端再连接扣榫54,如图6所示。图6为伞打开时的全剖图,主要为揭露出上节中棒11与下节中棒14的结构。其中,下节中棒14通过螺栓41(或插销)由下穿孔46穿入后而与握把40固定结合,在握把内设有一控制开关50,此控制开关如图7所示是由一弹性环503、一设在弹性环内的卡勾502以及一与弹性环连接的按钮501组成,弹性环503系设在握把的环槽42内,按钮501则嵌入于嵌槽43内,另在弹性环503后端更以一小压簧55顶抵着,小压簧位于簧槽44内;当下节中棒14穿入握把的直孔45后,底端所设的穿孔141会与环槽42水平对称设置,如图8所示,这时弹性环503内的卡勾502可穿过穿孔141而切入扣榫54的扣沟541内而固定,使扣榫54不脱离卡勾502。图9为伞具展开时的全剖面图,本技术的中棒为多节式伸缩棒,本图中只揭示出上节中棒11与第二中棒12,而除了下节中棒14外,每一节中棒的底端都设有卡勾组80(可参图9A),卡勾组80包括一环块81、一将环块固定在上节中棒11底端穿孔112的卡栓82、一将上节中棒11与第二中棒12固定的定位销83、一穿梭在定位销穿孔831中的插杆84、一环设在卡栓82及定位销83外围的弹性迫紧环85、一串设在插杆上端的弹性体86(例如压簧)。当伸缩式中棒10展开后,卡勾组80定位销83受到迫紧环85的收缩作用而被迫穿入两节中棒穿孔内,分别为上节及第二中棒11、12的穿孔113、121,进而使二节中棒固定而不松脱,如图9B。当定位销83入于穿孔113、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瑞庆
申请(专利权)人:叶瑞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