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加热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30280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0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材料加热方法,该材料加热方法在经由粘接剂层压在基底材料上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粘接剂的渗出,并且在粘接层压在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产生皱纹或变形等。该材料加热方法是由正反面针织组织和连接该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连接纱构成的立体经编织物,所述正反面针织组织分别具有至少两个针织组织,正面针织组织具有经绒组织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少于构成反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且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相对于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为20~80%。

Material heating method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aterial heating method, which can prevent the leakage of the adhesive when it is laminated on the base material by the adhesive, and can also prevent wrinkles or deformation when the adhesive lamination is laminated on the base material with concave and convex shape. The material heating method is a three-dimensional warp knitted fabric consisting of a positive and negative knitted fabric and a connecting yarn connecti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knitted fabric.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knitted fabric has at least two knitted tissues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knitted fabric has a warp velvet structure and other knitted tissues integrated with the warp velvet structure. The sum of the number of coils and the number of coils of other knitted fabrics integrated with the warp knitted fabric is less than the sum of the number of coils of at least two knitted fabrics constituting the reverse knitted fabric, and the ratio of the number of coils of other knitted fabrics integrated with the warp knitted fabric to the number of coils of the warp knitted fabric is 20-8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材料加热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以较好地使用于车辆或住宅等的内饰材料的材料加热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例如作为车辆顶棚材料或住宅室内墙壁张贴材料等的内饰材料,众所周知的结构是经由粘接剂将表皮材料层压在基底材料上。在例如汽车、火车等的车辆顶棚材料的情况下,通过经由粘接剂进行按压将由氨基甲酸乙酯泡沫、无纺布等构成的缓冲材料,和由纺织物、针织物等构成的表皮材料层压在由树脂成型体、瓦楞板纸等构成的基底材料上,在基底材料与表皮材料之间具有缓冲材料,由此得到设计和质感良好的车辆顶棚材料。但是,从近期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节约能源的趋势来看,要求不使用缓冲材料而直接将表皮材料层压在基底材料上的结构,需要适合这种结构的表皮材料。对于这种要求,例如在特开2005-068577号公报中记载了具有层压基底材料层和表皮材料层的结构的车辆顶棚材料,其中,表皮材料使用反面起毛而形成的布帛,将该布帛的反面直接粘接在上述基底材料层上。特别说明了布帛的厚度为1.0~8.0mm、透气度为5~150cm3/cm2·秒、起毛部由0.5~5dtex粗细的纤维和3~20dtex粗细的纤维形成的布帛,尤其是作为其一例而表示的经编针织物手感柔软、具有缓冲性,重量轻且声音吸收性好,非常适合作为车辆顶棚材料用的表皮材料。但是,在特开2005-068577号公报中,由于表皮材料使用了单层结构的经编针织物,所以不能充分防止粘接剂渗出,具有破坏表皮材料的外观性和手感的问题。对于该问题,例如在特开2009-262407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内容,即,三维立体针织物具有针织表面部、针织反面部以及由连接该针织表面部和该针织反面部的连接纱构成的针织连接部,由该三维立体针织物构成的内饰表皮材料,无需层压粘接其他部件,可以只靠其自身与基底材料接合使用,在接合后也不会发生因粘接剂的渗出而引起的外观不良,具有非常好的外观性,而且具有足够的缓冲性。尤其是说明了:在根据JISL1018的拉伸强度试验中,测量时的拉伸率为20%时的中间负荷为1~300N/英寸的材料对基底材料的追随性好,即使是具有曲面的基底材料,也容易成形,可以与基底材料紧贴,可以作为具有很好的外观性的内饰表皮材料。但是,在特开2009-262407号公报中对用于形成这样的表皮材料的具体结构,尤其是对三维立体针织物的针织组织没有进行任何具体记载。因而不明确三维立体针织物的哪种针织组织的结构是有效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立体经编织物形成的材料加热方法,该材料加热方法在经由粘接剂层压在基底材料上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粘接剂的渗出,并且在粘接层压在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产生皱纹或变形等。本专利技术的材料加热方法,是由正反面针织组织和连接该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连接纱构成的立体经编织物,所述正反面针织组织分别通过由至少两把导纱梳栉导纱的针织纱形成,分别具有至少两个针织组织,正面针织组织具有经绒组织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少于构成反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且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相对于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为20~80%。因此,正面针织组织与反面针织组织相比容易拉伸,在向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层压时可以吸收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表面积差。在上述材料加热方法中,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以使形成该针织组织的针织纱适当地脱针排列的方式编织形成。另外,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以按照需要的线圈横列间隔使纵向的成圈适当地非连续的方式、编织用于形成该针织组织的针织纱而形成。另外,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以适当地脱针排列用于形成该针织组织的针织纱、并且按照需要的线圈横列间隔使纵向的成圈适当地非连续的方式编织而形成。另外,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以由两把导纱梳栉分别脱针地排列用于形成该针织组织的针织纱、并且在纵向按每个需要的线圈横列间隔交替地对所述两把导纱梳栉的针织纱进行成圈的方式编织而形成。在上述材料加热方法中,反面针织组织具有由通过两把导纱梳栉分别满穿地导纱的针织纱形成、并一体化的两个针织组织,以在纵向没有间隔地在所有线圈横列中对形成各个针织组织的针织纱进行成圈的方式而形成。在上述的材料加热方法中,通过连接纱在正反面针织组织之间形成空隙层,该空隙层中的空隙率为88.0~99.8%。另外,在上述材料加热方法中,在正反面针织组织中的与基底材料的粘贴面侧的组织中具有利用起毛加工形成的绒毛。本专利技术的材料加热方法在经由粘接剂层压在基底材料上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粘接剂的渗出,同时正面针织组织与反面针织组织相比具有容易拉伸的结构,从而即使在粘接层压在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产生皱纹或变形等,可以保持良好的外观性。附图说明图1是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构成第一实施例的材料加热方法的立体经编织物的组织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就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材料加热方法(以下有时仅称为“表皮材料”)是一种立体经编织物,由正反面针织组织、即正面针织组织和反面针织组织以及连接该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连接纱形成,正反面针织组织通过分别由至少两把导纱梳栉导纱的针织纱形成,分别具有至少两个针织组织,正面针织组织具有经绒组织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少于构成反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且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相对于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为20~80%。材料加热方法使用立体经编织物,从而在进行粘接施工时,即使粘接剂向粘贴面侧针织组织渗透,也不会向非粘贴面侧针织组织渗出,因此不会破坏立体经编织物的手感。而且,在立体经编织物上,由于在正反面针织组织之间存在通过连接纱形成的空隙层,因此可以吸收在向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层压时产生的因立体经编织物的厚度而引起的张力差,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不容易出现皱纹或变形。另外,立体经编织物的正面针织组织作为至少两个针织组织具有经绒组织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少于构成反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且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相对于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为20~80%,因此正面针织组织与反面针织组织相比形成容易拉伸的结构,正面针织组织也可以吸收在向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层压时产生的因立体经编织物的厚度而引起的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表面积差,与立体经编织物的空隙层相辅相成,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更不容易出现皱纹或变形。在此,各针织组织的单位面积的线圈数(个/(2.54cm)2)的计算方法如下。线圈数=c×w×{A/(A+B)}×D/Fc:针织组织的线圈横列密度(个数/2.54cm)w:针织组织的线圈纵行密度(个数/2.54cm)A、B:与针织纱的排列相关的数值(AinBout)D:纵向(长度方向)的重复单元中的同一线圈纵行内的成圈F:纵向(长度方向)的重复单元(线圈横列数)例如,可以使用图1所示的具有6把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材料加热方法,是由正反面针织组织和连接该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连接纱构成的立体经编织物,所述正反面针织组织分别通过由至少两把导纱梳栉导纱的针织纱形成,分别具有至少两个针织组织,正面针织组织具有经绒组织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少于构成反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且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相对于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为20~8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材料加热方法,是由正反面针织组织和连接该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连接纱构成的立体经编织物,所述正反面针织组织分别通过由至少两把导纱梳栉导纱的针织纱形成,分别具有至少两个针织组织,正面针织组织具有经绒组织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少于构成反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且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相对于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为20~8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材料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以使形成该针织组织的针织纱脱针排列的方式编织形成;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以按照需要的线圈横列间隔使纵向的成圈非连续的方式、编织用于形成该针织组织的针织纱而形成;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以脱针排列用于形成该针织组织的针织纱、并且按照需要的线圈横列间隔使纵向的成圈非连续的方式编织而形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材料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以由两把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秋哲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格瑞德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