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开伞的开伞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016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手开伞的开伞固定结构,其中包括一活动套置于下巢上的套环并配合伞中棒而实施;其中在伞中棒的上部对应下巢开伞位置设有固定孔;在下巢的下段上开设“ㄇ”形槽而形成弹性挂点;而套环内孔设置为上大下小的两段过渡台阶孔,其中下段小孔的半径小于挂点外壁至轴心之间正常状态的距离。向上推动套在下巢下段的套环,利用套环内孔孔径的变化,推压下巢上的弹性挂点向中棒的定位孔中变形移动,将下巢挂持在中棒上,实现开伞动作;反之,套环即可松脱对下巢挂点的顶持,使伞下巢脱离对中棒的定位作用,实现收伞功能,避免手指与下巢的直接接触用力,不会出现夹伤手指的问题;同时相对在先设计省去了固定套的部件,令整体开伞固定结构更为简化。(*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伞具,特别是指一种手开伞的开伞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型的开伞固定装置如图1所示,是在伞中棒B”的上部固定一弹片2”,弹片2”卡住下巢1”即完成开伞,收伞时是用手按压弹片2”令其回缩于中棒B”中失去对下巢1”的限制来完成收伞。由于该结构的伞具在收伞时需要用手按压弹片2”,一是弹片2”如有毛刺容易刮伤手,二是由于下巢1”在伞布的作用下始终具有向下的力,在收伞时需用力按压弹片2”,且不留心下巢1”时有夹伤手指现象的发生。因此本案的设计人便设计了一种不会夹伤手指的手开伞的开伞固定装置。配合图2、3所示,该开伞固定装置,包括一固定于中棒B’上部的固定套2’及一套环3’,其中在固定套2’的下部凸设有对称的两弹性挂点22’,而对应两弹性挂点22’在下巢1’的下段11’上开设两“”形槽13’而形成为两弹性压点12’;套环3’是活动套置于下巢1’的下段11’上,而套环3’中设上小下大的两段台阶孔31’、32’,其中上段的小孔31’的内径小于两压点12’之间正常状态的距离。通过中棒B’上部的固定套2’的弹性挂点22’与下巢1’上形成弹性压点12’的槽13’挂持配合来实现伞具展开时的状态,在下巢1’上的套环3’的上下移动实现按压下巢1’压点12’以推动固定套2’挂点22’脱离对下巢1’的钩挂关系,实现收伞,避免手指与下巢1’的直接接触用力,不会出现夹伤手指的问题。但设计人针对上述设计仍觉有不足之处,即开伞固定装置需要设置固定套及套环并配合伞下巢三个部件方可实现开收伞动作,因此在结构上还不够精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会夹伤手指且结构更加简化的手开伞的开伞固定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手开伞的开伞固定结构,其中包括一活动套置于下巢上的套环并配合伞中棒而实施;其中在伞中棒的上部对应下巢开伞位置设有固定孔;在下巢的下段上开设“”形槽而形成弹性挂点;而套环内孔设置为上大下小的两段过渡台阶孔,其中下段小孔的半径小于挂点外壁至轴心之间正常状态的距离。所述下巢的下端设有凸垣,凸垣的外径大于套环下段小孔的内径。所述下巢的弹性挂点对称的设置对两个,对应的伞中棒上的固定孔亦对应设置为两个。所述下巢的弹性挂点的内外壁上各设置有凸台。所述套环两段台阶孔之间为斜导面过渡。所述套环在下巢下段上移动的距离大于等于套环大台阶孔至小台阶孔的过渡距离。所述下巢下端的内孔壁向内设置一壁厚,令其内孔壁更接近中棒外壁并可挤压中棒的定位珠。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技术在中棒上预设了定位孔,并配合伞下巢上弹性挂点的设置,向上推动套在下巢下段的套环,利用套环内孔孔径的变化,推压弹性挂点向中棒的定位孔中变形移动,并将下巢挂持在中棒上,实现开伞动作;反之,套环即可松脱对下巢挂点的顶持,使伞下巢脱离对中棒的定位作用,实现收伞功能,避免手指与下巢的直接接触用力,不会出现夹伤手指的问题;同时相对在先设计省去了固定套的部件,令整体开伞固定结构更为简化。附图说明图1为习用品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在先设计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在先设计的开伞状态图;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技术的开伞状态图;图6为本技术的收伞动作图;图7为本技术的收伞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开伞固定结构A包括一套环3并配合伞下巢1及伞中棒B实施,套环3是活动套置于下巢1上。在伞中棒B的上部对应下巢1开伞位置开设有对称的两固定孔B1;在下巢1的下段11上对称开设有两“”形槽13而形成两弹性挂点12,在此挂点12内外壁上各设置有凸台121、122,此内壁凸台121是便于与中棒B固定孔B1挂持,而外壁凸台122是便于与套环3配合面接触;在下巢1的下端缘设有限位挡垣14,在下巢1下端的内孔壁对应定位珠C的位置向内设置一壁厚15,令其内孔壁更接近中棒B外壁并可挤压中棒B的定位珠C;当然,上述中棒B上固定孔B1及下巢1上的弹性挂点12设置为一个亦可,如对称设置两个,则更便于平衡实施。套环3是活动套置于伞下巢1的下段11上,即套环3可在伞下巢1的下段11上上下移动,套环3中设上大下小的两段过渡台阶孔31、32,两段台阶孔31、32之间由一斜面33过渡,以便于顺利推动下巢1上的挂点12;大孔31的深度即为套环3在下巢1上可移动的距离;其中下段的小孔32的内径小于下巢1两挂点12外壁之间正常状态的距离,同时其下段的小孔32的内径小于上述限位挡垣14的外径。配合图5所示,当开伞时,往上推动下巢1上的套环3,套环3与下巢1一并移至伞中棒B上方开伞位置时,下巢1相对静止时,套环3还有一移动空间,此时套环3下段的小孔32相对下巢1的挂点12向上移动,在斜面33的导引下,小孔32内壁会顺利的推动挂点12向伞中棒B的固定孔B1内变形,待套环3无法再移动时,小孔32完全顶持弹性挂点12的内壁凸台121挂持在中棒B的固定孔B1上,使下巢1定位在中棒B上,如此便完成了开伞的动作。配合图6、7所示,当收伞时,往下拉动套环3,套环3相对下巢1向下移动,此时套环3下段的小孔32相对下巢1的挂点12向下移动,使套环3上段的大孔31的位置对应弹性挂点12,而弹性挂点12会在自动变形恢复的作用下恢复到正常状态,则挂点12内壁的凸台121脱离对中棒B的固定孔B1的挂持定位作用,伞下巢1即可沿中棒B下滑实现收合伞面动作,待下巢1下移至中棒B内外套管连接处的定位珠C位置时,由于下巢1下端内孔壁壁厚15的设置,令其对该定位珠C具有一推顶的作用,更便于伞中棒B的收合。综上,本技术是利用套置于下巢上的套环的移动,实现下巢与中棒的固定或松脱来完成伞具的开伞收伞动作,其相对在先技术在部件上省去了固定套的部件,结构更为简化,同时手指不与下巢直接接触用力,不会出现夹伤手指的问题。权利要求1.一种手开伞的开伞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是包括一活动套置于下巢上的套环并配合伞中棒而实施;其中在伞中棒的上部对应下巢开伞位置设有固定孔;在下巢的下段上开设“”形槽而形成弹性挂点;而套环内孔设置为上大下小的两段过渡台阶孔,其中下段小孔的半径小于挂点外壁至轴心之间正常状态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开伞的开伞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下巢的下端设有凸垣,凸垣的外径大于套环下段小孔的内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开伞的开伞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下巢的弹性挂点对称的设置对两个,对应的伞中棒上的固定孔亦对应设置为两个。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开伞的开伞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下巢的弹性挂点的内外壁上各设置有凸台。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开伞的开伞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套环两段台阶孔之间为斜导面过渡。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开伞的开伞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套环在下巢下段上移动的距离大于等于套环大台阶孔至小台阶孔的过渡距离。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开伞的开伞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下巢下端的内孔壁向内设置一壁厚,令其内孔壁更接近中棒外壁并可挤压中棒的定位珠。专利摘要一种手开伞的开伞固定结构,其中包括一活动套置于下巢上的套环并配合伞中棒而实施;其中在伞中棒的上部对应下巢开伞位置设有固定孔;在下巢的下段上开设“ㄇ”形槽而形成弹性挂点;而套环内孔设置为上大下小的两段过渡台阶孔,其中下段小孔的半径小于挂点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开伞的开伞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是包括一活动套置于下巢上的套环并配合伞中棒而实施;其中在伞中棒的上部对应下巢开伞位置设有固定孔;在下巢的下段上开设“ㄇ”形槽而形成弹性挂点;而套环内孔设置为上大下小的两段过渡台阶孔,其中下段小孔的半径小于挂点外壁至轴心之间正常状态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添成宋顺锋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明和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