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开合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824002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自动开合伞,包括伞中棒、伞骨装置、上巢、下巢、伞头、滑轮、拉绳和扣头,该伞头包括具有凹腔和侧缘开口的壳体、位于凹腔内并可供伞中棒插入且具有容置腔的按座、位于壳体侧缘开口的按钮以及均位于按座容置腔内的套设在中棒上的滑座、两端分别抵靠在滑座和按座上的弹簧、与该按钮相连的弹节和按钮弹簧;该滑座上还枢设有连接块、具有穿孔的插片以及两端分别抵靠在插片一端和伞头壳体上的弹性件,该连接块在该枢接点两侧分别形成供与按钮抵触的头部和穿过该插片穿孔的尾部,该插片另一端穿过伞中棒而位于伞中棒内并供限位该扣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实现伞的自动打开和收合,从而方便用户的使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伞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自动开合伞
技术介绍
伞作为日常消费品而频繁地被消费者所使用,故其使用的方便性亦被逐渐地开发 出来,比如为了使得能单手实现对伞骨的收合,从而避免因为伞骨张开占据大量面积而无 法自由出入家门的困扰,从而开发出了自动开合伞。现有技术中的自动开合伞,其一般均包括伸缩式的伞中棒、可开合的伞骨装置、固 定在伞中棒上端的上巢、可滑动地设置在伞中棒上的下巢以及位于伞中棒下端的伞头,该 伞中棒往往是由从内至外依次套接的内管、中管和外管构成,该外管与该上巢固定相连,而 该内管则与该伞头固定相连,该伞中棒外管顶端即在上巢内还嵌设有滑轮座,而该下巢上 亦设有滑轮,且该上巢端部还引出有拉绳,该拉绳依次绕过该下巢滑轮与上巢滑轮并容置 在该伞中棒内,而在端部连接有扣头,该扣头通过与位于伞头内部的挡管、弹片以及按钮等 相配合,该挡管上还形成有定位该扣头的扣孔,从而实现整个自动开合伞的打开和收合。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自动开合伞往往仅局限于上述结构,故其具有技术局限性,本 专利技术人则通过深入研究,故有本技术涉及的另一种新的实施方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开合伞,从而能够对伞进行自动开合,进而 达到方便用户使用的目的。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种自动开合伞,包括伞中棒、可开合的伞骨装置、固定在伞中棒上端的上巢、可 滑动地设置在伞中棒上的下巢、位于伞中棒内的主弹簧以及位于伞中棒下端的伞头,该上 巢和下巢上还均设有滑轮,该上巢还引出有拉绳,该拉绳依次绕过该下巢滑轮和上巢滑轮 并端部连接有容置在该伞中棒内的扣头;该伞头包括具有凹腔和侧缘开口的壳体、位于凹 腔内并可供伞中棒插入且具有容置腔的按座、位于壳体侧缘开口的按钮以及均位于按座容 置腔内的套设在中棒上的滑座、两端分别抵靠在滑座和按座上的弹簧、与该按钮相连的弹 节和按钮弹簧;其中,该滑座上还枢设有连接块、具有穿孔的插片以及两端分别抵靠在插片 一端和伞头壳体上的弹性件,该连接块在该枢接点两侧分别形成供与按钮抵触的头部和穿 过该插片穿孔的尾部,该插片另一端穿过伞中棒而位于伞中棒内并供限位该扣头。进一步,该插片与该弹性件抵靠的一端形成凹槽,该凹槽上还形成凸粒,该弹性件 与该插片抵靠的一侧均容置在该凹槽中,并具有通孔,该通孔与该凸粒呈相互卡合状。进一步,该弹性件为V字形弹片。进一步,该伞中棒上端内还设置有连杆管,该连杆管下端设置有触头,该触头具有 供拉绳通过的中孔。进一步,该连接块铆接或一体成型在该滑座上,并滑行于内管。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自动开合伞通过在滑座上枢设有具有头 部和尾部的连接块,该尾部又通过穿孔而与插片相连,从而当该滑座被设置在滑座与按座 间的弹簧顶起时,通过该按钮对该连接块头部的抵靠,使得该连接块尾部能发生偏移,从而 驱动该插片并发生位移,进而实现从伞中棒中拔出,最终实现对扣头的释放,从而驱动伞骨 装置并完成了自动收合伞对伞骨装置的收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自动开合伞处于完全收伞状态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自动开合伞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的部分结构剖视图;图3为图2中伞头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自动开合伞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并当该连接块被按 下时的部分结构剖视图;图5为图4中伞头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自动开合伞伞骨装置处于收合状态的剖视图;图7为图6中伞头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自动开合伞收合时的剖视图;图9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自动开合伞中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自动开合伞中插片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插片的侧视图;图12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自动开合伞中按座的一个角度的剖视图;图13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自动开合伞中挡管的示意图;图14为图13的俯视图;图15为图14中I-I方向剖视图;图16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自动开合伞中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自动开合伞中滑座的另一结构的示意图;图18为图17的俯视图;图19为图18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中自动开合伞 100内管11外管13挡管16第二通孔162触头18伞骨装置2上巢3拉绳32滑轮41壳体514伞中棒1中管12主弹簧14第一通孔161连杆管17中孔181回归弹簧21滑轮31下巢4伞头5按座52容置腔521按钮弹节54按钮弹簧55滑座56弹簧561连接块57头部571尾部572插片58穿孔581凹槽582凸粒583弹性件59通孔591扣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 行详细阐述。如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自动开合伞100,包括伞中棒1和可开 合的伞骨装置2,该伞中棒1上端固定有上巢3,并在伞中棒1上滑动设置有下巢4,且在伞 中棒1的下端设有伞头5,该伞骨装置2通过该上巢3和下巢4而与该伞中棒1连接,该伞 骨装置2上亦还设有多个回归弹簧21 ;该伞中棒1包括从内至外依次套接的内管11、中管 12和外管13,该外管13与该上巢3固定相连,该内管11与伞头5固定相连,而该伞中棒1 内还设有驱动外管13、中管12、内管11等相对伸展的主弹簧14 ;另外,该上巢3和下巢4上 还均设有滑轮31、41,该上巢3另还引出有拉绳32,该拉绳32依次绕过该下巢4滑轮41和 上巢3滑轮31,并且,该拉绳32的端部连接有扣头6,该扣头6容置在该伞中棒1内;上述 所描述到的伞骨装置2、伞中棒1、回归弹簧21、主弹簧14以及拉绳32等均为现有技术,并 不为本技术的改进点,故在此就不赘述,下面将针对本技术的改进点,即伞头5的 内部结构并结合图1至图8中示出的伞头5进行详细阐述该伞头5包括壳体51、按座52、按钮53、弹节54、按钮弹簧55、滑座56、弹簧561、 连接块57、插片58以及弹性件59,其中该壳体51,为供使用者握持的外壳,故其用于容置有上述所有的部件,其具有凹腔 (未标号)和侧缘开口(未标号);该按座52,位于该凹腔内,并可供伞中棒1插入,该按座52还形成有容置腔521 ;该按钮53,设置在壳体51的侧缘开口处,并供使用者操作,从而实现对开伞和收 伞的控制;该弹节54与该按钮弹簧55均容置在按座52的容置腔521内,并与该按钮53相 连,当然该伞中棒1上具有弹节孔(图中未示出),从而供与该弹节54相抵靠,从而保证收 伞动作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该按钮弹簧55则用于使得该弹节54回位,其两端分别抵靠在 按座52和弹节54上;该滑座56,套设在伞中棒1上并位于该按座52的容置腔521内;该弹簧561两端 分别抵靠在按座52和滑座56上,从而推顶该滑座56而使之位于一定高度,即使该按钮可 以作用到下述连接块57即可;该连接块57,枢设在滑座56上,并在该枢接点两侧分别形成头部571和尾部572, 该头部571供与该按钮53相抵触,具体如图9所示,当然在具体实施时,该连接块57与滑 座56之间的连接方式并不限于枢接,其亦可以为铆接亦或一体成型的方式,只要其能达到所需的转动即可,具体请参见图17至图19所示。该插片58,其一端供下述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开合伞,包括伞中棒、可开合的伞骨装置、固定在伞中棒上端的上巢、可滑动地设置在伞中棒上的下巢、位于伞中棒内的主弹簧以及位于伞中棒下端的伞头,该上巢和下巢上还均设有滑轮,该上巢还引出有拉绳,该拉绳依次绕过该下巢滑轮和上巢滑轮并端部连接有容置在该伞中棒内的扣头;该伞头包括具有凹腔和侧缘开口的壳体、位于凹腔内并可供伞中棒插入且具有容置腔的按座、位于壳体侧缘开口的按钮以及均位于按座容置腔内的套设在中棒上的滑座、两端分别抵靠在滑座和按座上的弹簧、与该按钮相连的弹节和按钮弹簧;其特征在于,该滑座上还枢设有连接块、具有穿孔的插片以及两端分别抵靠在插片一端和伞头壳体上的弹性件,该连接块在该枢接点两侧分别形成供与按钮抵触的头部和穿过该插片穿孔的尾部,该插片另一端穿过伞中棒而位于伞中棒内并供限位该扣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荣仁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福太洋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