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生态厕所模块的池塘养殖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29175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2 2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生态厕所模块的池塘养殖循环系统,包括有养殖池塘部分及围绕在所述养殖池塘部分外的环形处理渠,所述环形处理渠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沉淀区、生物净化区及蓄水区,所述养殖池塘部分内包括有多个养殖池塘单元,所述养殖池塘单元内设有生态厕所模块,所述生态厕所模块经排污管与沉淀区相连通,所述蓄水区经自流涵管与养殖池塘单元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一种基于生态厕所模块的池塘养殖循环系统的使用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生态厕所模块的池塘养殖循环系统,基于生态厕所模块和环形处理渠,形成池塘养殖尾水/废水分离‑净化‑蓄水‑再利用的大循环养殖系统,能够实现健康养殖、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增产增收。

Pond culture circulation system based on ecological toilet modul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ond culture circulating system based on an ecological toilet module, which comprises a culture pond part and an annular treatment channel surrounding the outside of the culture pond part. The annular treatment channel is sequentially provided with a sedimentation area, a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area and a water storage area along the flow direction. The culture pond part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ponds. The aquaculture pond unit is provided with an ecological toilet module,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dimentation area through the sewage pipe, and the water storage area is connected with the aquaculture pond unit through the self-flow culvert pipe. The invention further provides a method for the pond culture circul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toilet modul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ond aquaculture recycling system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toilet module, and forms a large-scale recycling aquaculture system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toilet module and the annular treatment channel, which can realize healthy aquaculture, environment friendliness, resource saving, increase production and inco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生态厕所模块的池塘养殖循环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生态厕所模块的池塘养殖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池塘养殖是水产养殖的一种重要方式,截止2015年,中国淡水池塘养殖面积已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3.94%,达到270万公顷。但由于水产动物病害频发、养殖水体污染、水资源匮乏等问题,水产养殖产业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也给养殖场所及周边环境带来了巨大生态压力,传统池塘养殖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传统池塘养殖往往是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进行,养殖池塘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也是粪便、残饵等废弃物的分解场所,同时也是浮游生物的培育场所。池塘所具备的各种功能是混淆的,池塘中的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所处的位置也是不确定的,这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容易造成生态失衡。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尤其是过量的溶解性营养盐的积累。养殖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的外部来源主要是养殖过程中未食的饵料、养殖对象的粪便和排泄物,以及随着水流进入养殖水体的农施化肥等。与此同时,在高密度池塘养殖模式下,养殖对象产生的代谢产物和残饵不能被及时分离和降解,则更容易造成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病原菌快速传播和生物耗氧等后果。此外,由于高频度换水产生了大量富含营养盐的养殖尾水,未经处理的养殖尾水排入环境中也会造成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加,最终影响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可见,传统池塘养殖具有病原菌易于传播、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能耗大及劳动力成本高等缺点。目前防治池塘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法,比如人工曝气、挖掘底泥、引水换水、化学试剂控藻和微生物降解等,这些方法仍存在人力成本投入大、水资源消耗大,以及产生的废水废物造成二次污染等各种缺点。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能够有效调节水质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主要利用物理过滤、生物净化、杀菌消毒、脱气增氧等技术处理养殖水体进行循环利用。但这种养殖模式往往应用于工厂化高附加值的名贵水产品养殖,前期需要大量经济投入,运行费用高且维护工艺较难。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适应池塘养殖模式,运行维护简单、无二次污染且不需大量经济投入的新型自循环养殖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生态厕所模块的池塘养殖循环系统,基于“生态厕所模块”和“环形处理渠”,使养殖对象的代谢物和残饵在养殖池塘水流的带动下进行及时收集和排污,达到污-水分离的目的,形成养殖尾水/废水分离-净化-蓄水-再利用的大循环养殖系统,能够实现健康养殖、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增产增收。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生态厕所模块的池塘养殖循环系统,包括有养殖池塘部分及围绕在所述养殖池塘部分外的环形处理渠,所述环形处理渠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沉淀区、生物净化区及蓄水区,所述养殖池塘部分内包括有多个养殖池塘单元,所述养殖池塘单元内设有生态厕所模块,所述生态厕所模块经排污管与沉淀区相连通,所述蓄水区经自流涵管与养殖池塘单元相连通。优选地,所述环形处理渠占所述养殖池塘部分面积的百分比为10-15%。优选地,所述生物净化区与蓄水区之间设有隔离网。更优选地,所述隔离网的网孔孔径为7-15cm。优选地,所述沉淀区与所述生物净化区之间设有第一隔离墙,所述第一隔离墙上设有至少一根连通水管,所述连通水管贯穿第一隔离墙且两端分别与沉淀区及生物净化区相连通。所述沉淀区用于将养殖池塘单元中生态厕所模块抽排出的大颗粒废弃物进行沉淀处理,沉淀处理是在沉淀区内利用停留时间沉淀大颗粒废弃物,其是解决泥沙与悬浮物的适用方法。更优选地,所述连通水管连通沉淀区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连通水管连通生物净化区一端的高度。所述沉淀区与生物净化区之间的连通水管两端存在高度差,当沉淀区内水位上升后超过连通水管连通沉淀区一端的高度,沉淀区内水通过连通水管流入生物净化区,同时也防止生物净化区中的水通过连通水管倒流进入沉淀区。优选地,所述蓄水区与所述沉淀区之间设有第二隔离墙。所述第二隔离墙将蓄水区与沉淀区相阻隔。优选地,所述生物净化区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挺水植物段、沉水植物段及生态浮床段。更优选地,所述挺水植物段内种植的植物为芦苇或茭白。用于吸附水中氮、磷等过剩营养物质。更优选地,所述沉水植物段内种植的植物为伊乐藻或金鱼藻。用于除去水中营养盐,吸附水中重金属元素如砷、锌、铜、镉、铅等。更优选地,所述生态浮床段内种植的植物为凤眼莲或大聚藻。所述生态浮床段内种植的植物漂浮于水面。用于去除水体中的氮、磷,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优选地,所述养殖池塘单元的底部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所述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相连形成底部封闭的漏斗形,所述第一区段内设有生态厕所模块,所述生态厕所模块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区段相匹配。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区段位于池底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区段为向下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形状与所述生态厕所模块相匹配。优选地,所述第二区段的侧壁与水平方向之间夹角α为5-10°。形成坡度,有利于沉积物聚集至中心位置的第一区段所在的凹槽内设有的生态厕所模块。优选地,所述凹槽呈中空圆台形且所述凹槽的横截面由上至下由宽变窄。所述凹槽与生态厕所模块形状相匹配。使凹槽与生态厕所模块相配套,便于将生态厕所模块安装于其中。更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深度为130-160cm。更优选地,所述凹槽底部直径要大于所述生态厕所模块中主体底部的外径。优选地,所述生态厕所模块包括有主体,所述主体呈中空圆台形且所述主体的横截面由上至下由宽变窄,所述主体的侧壁由若干块弧形板组成,相邻所述弧形板之间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主体上部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侧壁与弧形板的内侧壁上部之间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主体底部设有底板,所述底板可拆卸式设于所述主体内的底部,所述盖板上设有排污管安装口及多个网眼孔,所述主体内设有潜污泵,所述潜污泵的出水口与排污管一端相连通,所述排污管另一端经排污管安装口贯穿盖板。更优选地,所述主体顶部的直径为150-200cm,所述主体底部的直径为40-60cm,所述主体的高度为120-150cm。更优选地,所述盖板、底板、弧形板的材质均为玻璃钢。更优选地,所述弧形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有第一槽眼和第一槽肩,所述第一槽眼位于第一槽肩的一侧,所述第一槽眼相对于第一槽肩内缩进;相邻所述弧形板的相对的连接部,一个连接部的第一槽肩与另一个连接部的第一槽眼相匹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连接部的第一槽肩上设有多个螺纹孔,相邻所述弧形板的相对的连接部,一个连接部的第一槽肩上的螺纹孔与另一个连接部的第一槽肩上的螺纹孔相对应。用于通过螺丝实现相邻弧形板之间进行可拆卸式连接固定。更优选地,所述底板的直径大于所述主体的最小内径。所述底板放入主体内且嵌套在主体内的底部,形成稳定结构。更优选地,所述底板的直径比所述主体的最小内径长4-6cm。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底板的直径比所述主体的最小内径长5cm。具体来说,所述底板的直径为45-65cm。更优选地,所述底板和盖板均呈圆形。更优选地,所述弧形板的内侧壁上部设有若干向外凸起的卡榫,所述盖板的侧壁上设有若干向内凹陷的卡槽,所述卡榫与卡槽一一对应且相匹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卡槽包括有第二槽眼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生态厕所模块的池塘养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养殖池塘部分(A)及围绕在所述养殖池塘部分(A)外的环形处理渠(B),所述环形处理渠(B)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沉淀区(B1)、生物净化区(B2)及蓄水区(B3),所述养殖池塘部分(A)内包括有多个养殖池塘单元(A1),所述养殖池塘单元(A1)内设有生态厕所模块(A11),所述生态厕所模块(A11)经排污管(5)与沉淀区(B1)相连通,所述蓄水区(B3)经自流涵管(9)与养殖池塘单元(A1)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生态厕所模块的池塘养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养殖池塘部分(A)及围绕在所述养殖池塘部分(A)外的环形处理渠(B),所述环形处理渠(B)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沉淀区(B1)、生物净化区(B2)及蓄水区(B3),所述养殖池塘部分(A)内包括有多个养殖池塘单元(A1),所述养殖池塘单元(A1)内设有生态厕所模块(A11),所述生态厕所模块(A11)经排污管(5)与沉淀区(B1)相连通,所述蓄水区(B3)经自流涵管(9)与养殖池塘单元(A1)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态厕所模块的池塘养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净化区(B2)与蓄水区(B3)之间设有隔离网(B4);所述蓄水区(B3)与所述沉淀区(B1)之间设有第二隔离墙(B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态厕所模块的池塘养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B1)与所述生物净化区(B2)之间设有第一隔离墙(B6),所述第一隔离墙(B6)上设有至少一根连通水管(B5),所述连通水管(B5)贯穿第一隔离墙(B6)且两端分别与沉淀区(B1)及生物净化区(B2)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态厕所模块的池塘养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净化区(B2)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挺水植物段(B21)、沉水植物段(B22)及生态浮床段(B2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态厕所模块的池塘养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塘单元(A1)的底部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第一区段(6)和第二区段(7),所述第一区段(6)和第二区段(7)相连形成底部封闭的漏斗形,所述第一区段(6)内设有生态厕所模块(A11),所述生态厕所模块(A11)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区段(6)相匹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生态厕所模块的池塘养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段(7)的侧壁与水平方向之间夹角α为5-10°。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生态厕所模块的池塘养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厕所模块(A11)包括有主体(1),所述主体(1)呈中空圆台形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利平李慷石文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