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抗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5864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6 2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桥梁抗震支座,属于桥梁技术领域,具体为上支座和下支座之间还设置有中间支座,上支座和中间支座的四角均设置有活塞缸,上支座的四角设置有阻尼孔,活塞缸的活塞杆插入阻尼孔内,活塞缸的活塞杆上还设置有限位凸起,上支座的底部还设置有至少两个凹槽,中间支座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两个钢支柱,凹槽的直径大于钢支柱的直径,钢支柱的顶部套装有缓冲橡胶柱帽,中间支座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摆动棱块,下支座上设置有多个摆动槽,摆动棱块插装在摆动槽内,摆动棱块和摆动槽之间设置有U型缓冲橡胶垫;本发明专利技术广泛用于结构设计合理,安装方便,能够有效耗散地震能量,提高抗扭能力,广泛用于桥梁抗震支座。

Bridge seismic support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bridge aseismic bearing, which belongs to the bridge technical field. In particular, an intermediate support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upper support and the lower support, and a piston cylinder is arranged at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upper support and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and a damping hole is arranged at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upper support, and the piston rod of the piston cylinder is inserted into the damping hole, and the piston rod of the piston cylinder is also arranged on the piston rod of the piston cylinder. There are at least two grooves at the bottom of the upper support, at least two steel pillars at the top of the middle support, grooves larger than the diameter of the steel pillar, cushioning rubber pillar caps at the top of the steel pillar, a plurality of swing prisms at the bottom of the middle support and a plurality of swing prisms at the bottom of the lower support. The swing groove, the swing prism block inserted in the swing groove, the swing prism block and the swing groove are provided with U-shaped cushion rubber pad; the invention is widely used in reasonable structure design, convenient installation, can effectively dissipate seismic energy, improve torsion resistance, and is widely used in bridge seismic bea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桥梁抗震支座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桥梁抗震支座,属于桥梁

技术介绍
桥梁支座是连接、约束桥梁上、下部结构的重要构件,其与桥梁上下部结构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例如包括将恒定载荷、活动载荷传递给墩台和基础,以及通过完成梁体结构所需的变形、水平位移和转角,因此,支座对桥梁的十分重要。支座的不同往往影响到桥梁上下部结构间的传力状况,从而对桥梁整体结构造成影响。现有的桥梁结构抗震支座,有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抗震盆式支座、摩擦摆支座等。这几类抗震支座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在地震载荷作用下,存在抗扭能力差、限位能力不足、抗冲击能力较低等问题,导致桥梁在地震载荷作用下被破坏,直接影响到抗震救灾过程中生命线的畅通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安装方便,能够有效耗散地震能量,提高抗扭能力的桥梁抗震支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桥梁抗震支座,包括用于连接桥梁的上支座和用于连接桥墩的下支座,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上均设置有用于连接桥梁、桥墩的连接件,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之间还设置有中间支座,所述上支座和中间支座的四角均设置有活塞缸,所述上支座的四角设置有阻尼孔,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插入所述阻尼孔内,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上还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和所述活塞缸的缸体之间还设置有第一缓冲弹簧,所述上支座的底部还设置有至少两个凹槽,且凹槽沿桥梁长度方向布置,与之相对应的,中间支座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两个钢支柱,所述凹槽的直径大于钢支柱的直径,所述钢支柱的顶部为半球型结构,所述凹槽的槽底设置有与半球型结构配合的球面,所述钢支柱的顶部套装有缓冲橡胶柱帽,所述中间支座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摆动棱块,与之相对应的,所述下支座上设置有多个摆动槽,所述摆动棱块插装在摆动槽内,且摆动槽的宽度、长度大于摆动棱块的宽度、长度,所述摆动棱块和所述摆动槽之间设置有U型缓冲橡胶垫,所述上支座和中间支座之间设置有缓冲橡胶片。优选的,所述摆动槽的内壁和摆动棱块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缓冲弹簧,所述摆动槽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为长孔槽,所述第一定位槽内设置有第一定位柱,所述摆动棱块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内设置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一端套装在第一定位柱上,另一端套装在第二定位柱上。优选的,所述摆动槽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多个插槽,所述插槽的底部设置有插孔,所述插槽内设置有插块,所述插块的底部一体设置有插板,所述插板插装在插孔内,所述第一定位柱一体设置在插板上。优选的,所述摆动棱块和摆动槽的底面及两侧均为弧形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多层支座结构,上支座和中间支座利用活塞缸和钢支柱形成刚性支撑,同时钢支柱采用沿桥梁长度方向布置,这样能够保证上支座和中间支座之间不会水平转动,并且在大风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结构的稳定性,吸收风振产生的能量。在强震到来时,上支座收到大的冲击力,上支座与中间支座发生相对滑动和上下偏转,缓冲橡胶柱帽和阻尼孔可以吸收滑动过程中传递到支座的能量,上下偏转产生的能量利用活塞杆吸收,由于活塞缸内的粘性阻尼介质在短时间内不能进行大量流动,从而使活塞缸在短时间内不能产生移动,进而将整个结构锁定为刚性状态,增强系统的强度。同时由于地震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扭转力,并且由于钢支柱采用沿桥梁长度方向布置多个,使上支座和中间支座无法转动,将扭力传动至中间支座和下支座,促使中间支座和下支座发生转动,又因为中间支座通过摆动棱块安装在摆动槽内,并在槽内壁及棱块侧壁之间安装缓冲弹簧,这样既能限制中间支座的摆动角度,又可以利用缓冲弹簧和缓冲橡胶垫抵消产生的扭转力,进而大大提高了桥梁的自身的抗震能力,而且能够限制桥梁上部结构位移,避免落梁风险,减少结构震害、减轻结构损伤程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钢支柱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摆动棱块和摆动槽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安装插块时摆动槽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不安装插块时摆动槽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图2所示,桥梁抗震支座,包括用于连接桥梁的上支座1和用于连接桥墩的下支座2,上支座1和下支座2上均设置有用于连接桥梁、桥墩的连接件3,上支座1和下支座2之间还设置有中间支座4,上支座1和中间支座4的四角均设置有活塞缸5,上支座1的四角设置有阻尼孔6,活塞缸5的活塞杆插入阻尼孔6内,活塞缸5的活塞杆上还设置有限位凸起7,限位凸起7和活塞缸5的缸体之间还设置有第一缓冲弹簧8,上支座1的底部还设置有至少两个凹槽9,且凹槽9沿桥梁长度方向布置,与之相对应的,中间支座4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两个钢支柱10,凹槽9的直径大于钢支柱10的直径,钢支柱10的顶部为半球型结构,凹槽9的槽底设置有与半球型结构配合的球面,钢支柱10的顶部套装有缓冲橡胶柱帽11,中间支座4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摆动棱块12,与之相对应的,下支座2上设置有多个摆动槽13,摆动棱块12插装在摆动槽13内,且摆动槽13的宽度、长度大于摆动棱块12的宽度、长度,摆动棱块12和摆动槽13之间设置有U型缓冲橡胶垫14,上支座1和中间支座4之间设置有缓冲橡胶片15。本专利技术采用将上支座1与桥梁固定,下支座2与桥墩固定,在上支座1和下支座2之间安装中间支座4,中间支座4和上支座1通过活塞缸5及中部钢支柱10连接,底部通过摆动棱块12及摆动槽13连接,整个支座采用钢制结构,通过桥梁压在一起。活塞缸5和中部钢支柱10形成刚性支撑,阻尼孔6内填充阻尼材料或缓冲橡胶,防止活塞缸的活塞杆快速拔脱,提高阻尼感,同时能增强缓冲作用,这样利用缓冲橡胶柱帽11和阻尼孔6吸收风振产生的能量,保证在大风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结构的稳定性。当在强震到来时,由于凹槽9的直径大于钢支柱10的直径,活塞缸5的活塞杆插入阻尼孔内,在强震作用下,上支座1和中间支座4能够发生相对滑动和上下偏转,缓冲橡胶柱帽和阻尼孔可以吸收滑动过程中传递到支座的能量,上下偏转产生的能量利用活塞杆吸收,由于活塞缸内的粘性阻尼介质在短时间内不能进行大量流动,从而使活塞缸在短时间内不能产生移动,进而将整个结构锁定为刚性状态,增强系统的强度。同时由于地震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大的扭转力,并且由于钢支柱采用沿桥梁长度方向布置多个,使上支座1和中间支座4无法进行水平转动,将扭力传动至中间支座4和下支座2,促使中间支座4和下支座2发生转动,又因为中间支座4通过摆动棱块12安装在摆动槽13内,并且摆动棱块12和摆动槽13的底面及两侧均为弧形结构,并在摆动槽内安装U型缓冲橡胶垫14,这样既能限制中间支座4的摆动角度,又可以利用缓冲橡胶垫抵消产生的扭转力,进而大大提高了桥梁的自身的抗震能力,而且能够限制桥梁上部结构位移,避免落梁风险,减少结构震害、减轻结构损伤程度。如图1、图3所示,为了更好的抵消产生的扭转力,在摆动槽13的内壁和摆动棱块12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缓冲弹簧16,摆动槽13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桥梁抗震支座,包括用于连接桥梁的上支座和用于连接桥墩的下支座,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上均设置有用于连接桥梁、桥墩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之间还设置有中间支座,所述上支座和中间支座的四角均设置有活塞缸,所述上支座的四角设置有阻尼孔,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插入所述阻尼孔内,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上还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和所述活塞缸的缸体之间还设置有第一缓冲弹簧,所述上支座的底部还设置有至少两个凹槽,且凹槽沿桥梁长度方向布置,与之相对应的,中间支座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两个钢支柱,所述凹槽的直径大于钢支柱的直径,所述钢支柱的顶部为半球型结构,所述凹槽的槽底设置有与半球型结构配合的球面,所述钢支柱的顶部套装有缓冲橡胶柱帽,所述中间支座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摆动棱块,与之相对应的,所述下支座上设置有多个摆动槽,所述摆动棱块插装在摆动槽内,且摆动槽的宽度、长度大于摆动棱块的宽度、长度,所述摆动棱块和所述摆动槽之间设置有U型缓冲橡胶垫,所述上支座和中间支座之间设置有缓冲橡胶片。

【技术特征摘要】
1.桥梁抗震支座,包括用于连接桥梁的上支座和用于连接桥墩的下支座,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上均设置有用于连接桥梁、桥墩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之间还设置有中间支座,所述上支座和中间支座的四角均设置有活塞缸,所述上支座的四角设置有阻尼孔,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插入所述阻尼孔内,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上还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和所述活塞缸的缸体之间还设置有第一缓冲弹簧,所述上支座的底部还设置有至少两个凹槽,且凹槽沿桥梁长度方向布置,与之相对应的,中间支座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两个钢支柱,所述凹槽的直径大于钢支柱的直径,所述钢支柱的顶部为半球型结构,所述凹槽的槽底设置有与半球型结构配合的球面,所述钢支柱的顶部套装有缓冲橡胶柱帽,所述中间支座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摆动棱块,与之相对应的,所述下支座上设置有多个摆动槽,所述摆动棱块插装在摆动槽内,且摆动槽的宽度、长度大于摆动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建峰杜建政柴明尚德惠董丽华周健秦家豪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西路桥第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