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杆梁后桥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23457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4 0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扭杆梁后桥及其制造方法,扭杆梁后桥包括:横梁,其具有沿第一轴线延伸的管状结构,并且包括中间的凹部或开口以及第一端和第二端;左拖拽臂总成,其包括具有沿第二轴线延伸的管状结构的左弯管,并且其一端具有构造为联接到横梁的第一端上的左联接部;与左拖拽臂总成对称的右拖拽臂总成;其中,横梁、左拖拽臂总成和右拖拽臂总成构造为镜像对称的,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在第一端处是连续的,并且第一轴线和第三轴线在第二端处是连续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扭杆梁后桥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制造成本低、安装使用方便等优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扭杆梁后桥制造方法具有简单便捷、易于加工等优点,能够在有效地降低重量的同时降低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Torsion bar beam rear axl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torsion bar beam rear bridge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he torsion bar beam rear bridge comprises a cross beam having a tubular structure extending along a first axis and comprising a concave part or an opening in the middle, a first end and a second end; a left drag arm assembly comprising a left curved pipe having a tubular structure extending along a second axis, and One end has a left joint structurally connected to the first end of the crossbeam; a right drag arm assembly symmetrical to the left drag arm assembly; wherein the crossbeam, the left drag arm assembly and the right drag arm assembly are structurally mirror symmetrical, and the first axis and the second axis are continuous at the first end, and the first axis and the third axis. It is continuous at the second end. The torsion bar beam rear bridge of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reliable operation, low manufacturing cost, convenient installation and use, etc.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torsion bar beam rear bridge of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convenient and easy processing, an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weight while reducing the manufacturing difficulty and manufacturing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扭杆梁后桥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结构领域,并且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扭杆梁后桥,其用于架设在车辆上用于提供结构支承,并且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制造上述扭杆梁后桥的方法。
技术介绍
已知的是,车辆上通常设置有扭杆梁后桥。典型的扭杆梁后桥包括长形的扭杆梁或横梁,以及联接在横梁两端的拖拽臂。其中,拖拽臂典型地构造为用于联接到车辆的左右侧车轮和车身底板上。已经存在一些用于扭杆梁后桥的典型设计。其中,横梁典型地由具有圆形或U形横截面的管来形成。拖曳臂可由铸铁或者铝材铸造而成,并且然后直接焊接到横梁上,或者在一些设计中,通过中间部件来焊接或联接到扭杆梁上。然而,由于现有的后桥往往需要将由不同材料制成的横梁和拖曳臂联接成一体,故焊接过程通常需要相对高的工艺要求以及相应的昂贵焊接设备,从而使得成本上升。此外,铸造的拖曳臂和额外的中间部件的质量相对较重,增加了整车重量并且因此提高了油耗。因此,所期望的是提供一种新的扭杆梁后桥及其制造方法,其能够有效地降低质量和简化制造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扭杆梁后桥,其能够在降低重量的同时降低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制造上述扭杆梁后桥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扭杆梁后桥,其包括:横梁,其具有沿第一轴线延伸的管状结构,并且横梁包括中间的凹部或开口,以及两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左拖拽臂总成,其包括左弯管,左弯管具有沿第二轴线延伸的管状结构,并且其一端具有构造为联接到横梁的第一端上的左联接部;以及右拖拽臂总成,其包括右弯管,右弯管具有沿第三轴线延伸的管状结构,并且其一端具有构造为联接到横梁的第二端上的右联接部;其中,横梁、左拖拽臂总成和右拖拽臂总成构造为镜像对称的,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在第一端处是连续的,并且第一轴线和第三轴线在第二端处是连续的。可选地,第二轴线和第三轴线为具有第一半径的圆弧,并且第二轴线和第三轴线向第一轴线的同一侧弯曲。可选地,左联接部和右联接部的横截面直径分别大于横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横截面直径。横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构造为挤压入左联接部和右联接部中,并且通过在左联接部和右联接部外周上的焊接来联接。可选地,左联接部的横截面直径大于左弯管的剩余部分的横截面直径,并且右联接部的横截面直径大于右弯管的剩余部分的横截面直径。可选地,左拖拽臂总成和右拖拽臂总成分别包括焊接到左弯管和右弯管上的下列部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弹簧盘、减震器支架、减震器套管、带有制动背板的制动背板支架、带有橡胶衬套套筒的前纵臂。可选地,左弯管和右弯管上分别设置有穿孔,并且减震器套管构造为穿过穿孔并且焊接到左弯管和右弯管上。一种制造上述扭杆梁后桥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制造横梁;2)制造左拖拽臂总成;3)采用与步骤2)类似的方法来制造右拖拽臂总成;4)对左联接部和右联接部进行扩孔;5)将横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挤压入左联接部和右联接部中;6)沿左联接部和右联接部的外周进行焊接,使得左拖拽臂总成和右拖拽臂总成联接到横梁上。可选地,制造左拖拽臂总成的步骤包括:2.1)通过管状冲压成型来制造前纵臂,并且将前纵臂的一端焊接到橡胶衬套套筒上,另一端焊接到左弯管上;2.2)通过冲压成型来制造弹簧盘,并且将弹簧盘焊接到左弯管的中部;2.3)通过冲压成型来制造带有螺栓孔的减震器支架,并且将减震器支架的一端焊接到弹簧盘上,另一端焊接到左弯管上;2.4)使减震器套管穿过左弯管上的穿孔,然后焊接到左弯管上;以及2.5)将制动背板焊接到制动背板支架上,然后将制动背板支架焊接到左弯管上。可选地,制造横梁的步骤包括:将圆形管通过冲压成型来形成中间的凹部。可选地,制造横梁的步骤包括:将钢板卷成管状;将钢板的互相接触端焊接在一起;然后通过切割来形成中间的开口。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扭杆梁后桥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制造成本低、安装使用方便等优点,本专利技术的扭杆梁后桥制造方法具有简单便捷、易于加工等优点。通过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扭杆梁后桥及其制造方法,能够在有效地降低重量的同时降低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是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扭杆梁后桥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局部放大视图。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横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左弯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横梁与左弯管联接处的示意图。图6a是图4中A-A横截面的示意图。图6b是图5中B-B横截面的示意图。图6c是图5中C-C横截面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扭杆梁后桥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实施例的横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所提到的顶部、底部、朝上、朝下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个附图中的方向来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因此能够根据其所处于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实用状态而变化。所以,不应将这些或其他方位用语理解为限制性用语。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应当注意的是,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件。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扭杆梁后桥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扭杆梁后桥包括:横梁10,其具有管状结构,并且横梁包括中部的凹部或开口10c以及两端的第一端10a和第二端10b;左拖拽臂总成20L,其包括左弯管11L,左弯管11L具有管状结构,并且其一端具有构造为联接到横梁10的第一端10a上的左联接部11a;以及右拖拽臂总成20R,其包括右弯管11R,右弯管11R也具有管状结构,并且其一端具有构造为联接到横梁10的第二端10b上的右联接部11b;其中,横梁10、左拖拽臂总成20L和右拖拽臂总成20R构造为镜相对称的。在图示的优选实施例中,凹部10c的朝向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以便控制扭杆梁后桥的整体扭转刚度及其他动力学特性。在调整横梁凹形面朝向时,由于横梁10两端的圆形横截面可保持不变,因此与左拖拽臂总成20L和右拖拽臂总成20R的连接处无需做任何调整即可进行相应的连接。在设计不同性能的扭杆梁后桥的过程中,这样的构造可降低设计成本并实现零件的共用。同时也降低了整个后桥的制造成本。此外,左拖拽臂总成20L和右拖拽臂总成20R分别包括焊接到左弯管11L和右弯管11R上的下列部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弹簧盘13L和13R、减震器支架14L和14R、减震器套管15L和15R、带有制动背板17L和17R的制动背板支架16L和16R、带有橡胶衬套套筒18L和18R的前纵臂12L和12R。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局部放大视图,示出了左拖拽臂总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扭杆梁后桥,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横梁,其具有沿第一轴线延伸的管状结构,并且所述横梁包括中间的凹部或开口,以及两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左拖拽臂总成,其包括左弯管,所述左弯管具有沿第二轴线延伸的管状结构,并且其一端具有构造为联接到所述横梁的所述第一端上的左联接部;以及右拖拽臂总成,其包括右弯管,所述右弯管具有沿第三轴线延伸的管状结构,并且其一端具有构造为联接到所述横梁的所述第二端上的右联接部;其中,所述横梁、所述左拖拽臂总成和所述右拖拽臂总成构造为镜像对称的,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在所述第一端处是连续的,并且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三轴线在所述第二端处是连续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扭杆梁后桥,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横梁,其具有沿第一轴线延伸的管状结构,并且所述横梁包括中间的凹部或开口,以及两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左拖拽臂总成,其包括左弯管,所述左弯管具有沿第二轴线延伸的管状结构,并且其一端具有构造为联接到所述横梁的所述第一端上的左联接部;以及右拖拽臂总成,其包括右弯管,所述右弯管具有沿第三轴线延伸的管状结构,并且其一端具有构造为联接到所述横梁的所述第二端上的右联接部;其中,所述横梁、所述左拖拽臂总成和所述右拖拽臂总成构造为镜像对称的,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在所述第一端处是连续的,并且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三轴线在所述第二端处是连续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杆梁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线和所述第三轴线为具有第一半径的圆弧,并且所述第二轴线和所述第三轴线向所述第一轴线的同一侧弯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杆梁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联接部和所述右联接部的横截面直径分别大于所述横梁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横截面直径,所述横梁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构造为挤压入所述左联接部和所述右联接部中,并且通过在所述左联接部和所述右联接部外周上的焊接来联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杆梁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联接部的横截面直径大于所述左弯管的剩余部分的横截面直径,并且所述右联接部的横截面直径大于所述右弯管的剩余部分的横截面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杆梁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拖拽臂总成和所述右拖拽臂总成分别包括焊接到所述左弯管和所述右弯管上的下列部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弹簧盘、减震器支架、减震器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震华俞斌寇宏滨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