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就位的连接器挡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2328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1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就位的连接器挡圈结构,包括壳体、卡帽及挡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在壳体上设置第一导入阶梯及第一挡圈槽;在卡帽上设置第二导入阶梯及第二挡圈槽;挡圈通过第一导入阶梯及第二导入阶梯的两次导入,挡圈自动就位到壳体的第一挡圈槽与卡帽的第二挡圈槽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确保了连接器使用过程中卡帽在壳体的径向自由转动,解决了卡帽与壳体的装配过程中,由于受到壳体外轮廓影响,导致挡圈难以就位的问题,使得挡圈沿轴向安装的难度大大简化,既省工省力,又提高安装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挡圈的安装过程全部在卡帽内部实现,避免了安装过程对连接器外表面造成划伤的风险。

A connector retaining ring structure for automatic position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tomatic positioning connector retaining ring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a clamping cap and a retaining ring.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a first leading ladder and a first retaining ring groove arranged on the shell, a second leading ladder and a second retaining ring groove arranged on the clamping cap, and a retaining ring twice through the first leading ladder and the second leading ladder. The retaining ring is automatically positioned between the first retaining ring of the shell and the second retaining ring groove of the clamping cap. The utility model ensures that the clamping cap rotates freely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of the shell during the use of the connector, and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retaining ring is difficult to be positione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outer contour of the shell during the assembling process of the clamping cap and the shell, thus greatly simplifying the difficulty of installing the retaining ring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saving labor and improving the installation efficiency. The installation process of the retaining ring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all realized inside the clamping cap, thus avoiding the risk of scratching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connector during the installation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就位的连接器挡圈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中壳体与卡帽的连接,尤其是一种自动就位的连接器挡圈结构。
技术介绍
连接器包含很多零件,根据结构不同,各零件间的固定方式也不同,尤其是壳体与卡帽的连接结构,采用在连接器壳体与卡帽之间设置挡圈就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受壳体或卡帽的结构限制,导致挡圈的安装相当困难,无论采用在壳体外径开槽,还是采用在卡帽孔内径开槽,都需要施展将挡圈撑开或收缩的动作,由于受壳体或卡帽结构的限制,即便使用专用工具也很难完成将挡圈撑开或收缩的动作,导致卡帽沿轴向向壳体安装的过程难度很大,既费工费力,且安装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自动就位的连接器挡圈结构,本技术采用在壳体上设置第一导入阶梯及第一挡圈槽;在卡帽上设置第二导入阶梯及第二挡圈槽;挡圈通过第一导入阶梯及第二导入阶梯的两次导入,挡圈自动就位到壳体的第一挡圈槽与卡帽的第二挡圈槽之间。本技术确保了连接器使用过程中卡帽在壳体的径向自由转动,解决了卡帽与壳体的装配过程中,由于受到壳体外轮廓影响,导致挡圈难以就位的问题,使得挡圈沿轴向安装的难度大大简化,既省工省力,又提高安装效率。实现本技术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就位的连接器挡圈结构,其特点包括壳体、卡帽及挡圈,所述壳体为筒状件,其外径上设有第一导入阶梯、第一挡圈槽及限位台阶;所述卡帽为筒状件,其内径上设有退刀槽、第二导入阶梯及第二挡圈槽;所述挡圈为设有开口的环形弹性件,挡圈的截面为矩形;所述卡帽套装在壳体外侧,挡圈设于壳体的第一挡圈槽与卡帽的第二挡圈槽之间;所述的壳体的第一导入阶梯上设有45º的外倒角;所述的卡帽的第二导入阶梯上设有45º的内倒角。本技术采用在壳体上设置第一导入阶梯及第一挡圈槽;在卡帽上设置第二导入阶梯及第二挡圈槽;挡圈通过第一导入阶梯及第二导入阶梯的两次导入,挡圈自动就位到壳体的第一挡圈槽与卡帽的第二挡圈槽之间。本技术确保了连接器使用过程中卡帽在壳体的径向自由转动,解决了卡帽与壳体的装配过程中,由于受到壳体外轮廓影响,导致挡圈难以就位的问题,使得挡圈沿轴向安装的难度大大简化,既省工省力,又提高安装效率。本技术挡圈的安装过程全部在卡帽内部实现,避免了安装过程对连接器外表面造成划伤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挡圈导入壳体第一导入阶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3为挡圈导入卡帽第二导入阶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本技术包括壳体1、卡帽2及挡圈3,所述壳体1为筒状件,其外径上设有第一导入阶梯11、第一挡圈槽12及限位台阶13;所述卡帽2为筒状件,其内径上设有退刀槽21、第二导入阶梯22及第二挡圈槽23;所述挡圈3为设有开口的环形弹性件,挡圈3的截面为矩形;所述卡帽2套装在壳体1外侧,挡圈3设于壳体1的第一挡圈槽12与卡帽2的第二挡圈槽23之间。所述的壳体1的第一导入阶梯11上设有45º的外倒角。所述的卡帽2的第二导入阶梯22上设有45º的内倒角。本技术是这样使用的:参阅图1、图2,将卡帽2套装在壳体1外侧,使卡帽2的端面与壳体1的限位台阶13触及,此时,卡帽2的退刀槽21与壳体1的第一导入阶梯11沿轴向平齐;将挡圈3由壳体1的外径与卡帽2的内径之间构成的环形间隙内置入,挡圈3受阻于壳体1的第一导入阶梯11,此时,用工具压迫挡圈3欲翻越第一导入阶梯11,在工具的压迫力的作用下,挡圈3受到壳体1上第一导入阶梯11的外倒角的反作用力,迫使挡圈3沿径向变形撑开,开口变大,挡圈3的外径伸向卡帽2的退刀槽21,在压迫力的继续作用下,挡圈3翻过第一导入阶梯11,挡圈3恢复弹性变形,开口收拢,挡圈3进入到壳体1的第一挡圈槽12内,移出压迫力的工具;参阅图1、图3,给卡帽2施加轴向力,卡帽2朝远离壳体1限位台阶13的方向运行,此时,卡帽2的第二导入阶梯22与挡圈3触及,挡圈3受到卡帽2上第二导入阶梯22内倒角的反作用力,迫使挡圈3沿径向变形收缩,开口变小,挡圈3的内径缩至壳体1的第一挡圈槽12内,在卡帽2轴向力的继续作用下,挡圈3翻过卡帽2的第二导入阶梯22,挡圈3恢复弹性变形,开口变大,挡圈3进入到卡帽2的第二挡圈槽23内;此时,挡圈3自动就位到壳体1的第一挡圈槽12与卡帽2的第二挡圈槽23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就位的连接器挡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壳体(1)、卡帽(2)及挡圈(3),所述壳体(1)为筒状件,其外径上设有第一导入阶梯(11)、第一挡圈槽(12)及限位台阶(13);所述卡帽(2)为筒状件,其内径上设有退刀槽(21)、第二导入阶梯(22)及第二挡圈槽(23);所述挡圈(3)为设有开口的环形弹性件,挡圈(3)的截面为矩形;所述卡帽(2)套装在壳体(1)外侧,挡圈(3)设于壳体(1)的第一挡圈槽(12)与卡帽(2)的第二挡圈槽(23)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就位的连接器挡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壳体(1)、卡帽(2)及挡圈(3),所述壳体(1)为筒状件,其外径上设有第一导入阶梯(11)、第一挡圈槽(12)及限位台阶(13);所述卡帽(2)为筒状件,其内径上设有退刀槽(21)、第二导入阶梯(22)及第二挡圈槽(23);所述挡圈(3)为设有开口的环形弹性件,挡圈(3)的截面为矩形;所述卡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司润泽卞如民叶留芳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市航宇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