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218137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7: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氮掺杂碳包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三聚氰胺为氮源,有机酸为碳源,改性石墨烯为导电桥梁,将三聚氰胺、有机酸、改性石墨烯在溶剂中混合均匀,然后再加入正极材料,混合均匀,干燥;将混合好的干燥物料研磨过筛,然后将物料转移至回转炉中,通入惰性气氛,加热至100~500℃,三聚氰胺与有机酸、改性石墨烯反应后原位生成的功能结构组分包覆在正极材料表面;然后继续升温碳化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原位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得到包覆均匀的正极材料,该材料的导电性好,循环性能提升明显,倍率性能好。而且该方法简单,成本低,非常适合大规模生产运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锂离子电池材料
,主要涉及一种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由于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环保等特点,从最初的3C类领域逐渐扩展到了电动汽车领域。而正极材料由于导电性和循环性差的原因,制约了其广泛的运用前景。传统的如CN104900869A公开了一种碳包覆镍钴铝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普通有机碳源包覆,导电性差。CN104466135A公开了一种导电聚合物包覆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的方法,是直接加入导电聚合物,然后进行煅烧,得到碳包覆层,但是,由于其工艺的技术缺陷,导致包覆层不均匀。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采用原位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从而得到包覆均一的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该材料的导电性提高,循环性能提升明显,倍率性能好。而且该方法简单,成本低,非常适合大规模生产运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采用原位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从而得到包覆均一的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该材料的导电性提高,循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以三聚氰胺为氮源,有机酸为碳源,改性石墨烯为导电桥梁,将三聚氰胺、有机酸、改性石墨烯在溶剂中混合均匀,然后再加入正极材料,混合均匀,得到湿浆料,干燥;步骤二,将步骤一中混合好的干燥物料研磨过筛,然后将物料转移至回转炉中,通入惰性气氛,加热至100~500℃,保温0.1~5h,三聚氰胺与有机酸、改性石墨烯反应后原位生成功能结构组分,功能结构组分均匀包覆在正极材料表面;然后继续升温至500~1000℃,碳化0.5~24h,冷却后打散、过筛,得到包覆均一的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以三聚氰胺为氮源,有机酸为碳源,改性石墨烯为导电桥梁,将三聚氰胺、有机酸、改性石墨烯在溶剂中混合均匀,然后再加入正极材料,混合均匀,得到湿浆料,干燥;步骤二,将步骤一中混合好的干燥物料研磨过筛,然后将物料转移至回转炉中,通入惰性气氛,加热至100~500℃,保温0.1~5h,三聚氰胺与有机酸、改性石墨烯反应后原位生成功能结构组分,功能结构组分均匀包覆在正极材料表面;然后继续升温至500~1000℃,碳化0.5~24h,冷却后打散、过筛,得到包覆均一的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得到的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具有核壳结构,壳层为氮掺杂碳层,核层为正极材料,所述氮掺杂碳层是由三聚氰胺与有机酸、改性石墨烯反应后原位生成的功能结构组分碳化得到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壳层的质量为核层质量的0.5~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所述的改性石墨烯为接枝有-OOH,-OH官能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飞宇谌芳园贺艳兵何中林王鹏武洪彬李宝华程光春林平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