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润滑油、生产工艺及生产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润滑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润滑油、生产工艺及生产系统。
技术介绍
现代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润滑油提出了愈发严格的质量要求。在汽车工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车用润滑油的升级换代速度日益加快。分析发动机油的现有状况,高黏度指数、高氧化安定以及低挥发性必然成为其今后质量的发展方向,分析自动传动液的情况可知,新牌号调制过程中所需的润滑油必须具备更强的氧化安定性、低温流动性以及剪切安定性特征,这是常规Ⅰ类润滑油难以实现的要求。此外,随着启动了润滑油生产装置的扩能项目的启动,对效率更高的生产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制一种具备更强的氧化安定性、低温流动性以及剪切安定性的润滑油以及效率更高的润滑油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润滑油、生产工艺及生产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技术方案一:一种润滑油,按重量份包括如下组分:基础油75-95份;增黏剂5-10份;降凝剂0.1-1份;清净剂2-7份;无灰分散剂1-5份;抗氧防腐剂0.5-3份。进一步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润滑油,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包括如下组分:基础油 75‑95份;增黏剂 5‑10份;降凝剂 0.1‑1份;清净剂 2‑7份;无灰分散剂 1‑5份;抗氧防腐剂 0.5‑3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润滑油,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包括如下组分:基础油75-95份;增黏剂5-10份;降凝剂0.1-1份;清净剂2-7份;无灰分散剂1-5份;抗氧防腐剂0.5-3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润滑油,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油为由650SN的基础油、150SN的基础油、150BS的基础油按质量比65~75:5~15:2~10复配而成;所述增黏剂由乙丙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酯按质量比3~10:1复配而成;所述降凝剂为聚乙烯-富马酸酯共聚物;所述清净剂由中碱值合成磺酸钙、高碱值合成磺酸钙、硫化烷基酚钙按质量比0.5~2.5:1.5~2.5:0.1~1.5复配而成;所述无灰分散剂为丁二酰亚胺类分散剂,所述丁二酰亚胺类分散剂由聚异丁烯双丁二酰亚胺、聚异丁烯多丁二酰亚胺按1.5~3.5:0.5~1.5复配而成;所述抗氧防腐剂由硫磷丁辛基锌盐、硫磷双辛基碱性锌盐按质量比1~3:3~6复配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润滑油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后,首先,将不同的清净剂和不同的无灰分散剂混合均匀,并预热至70~80摄氏度,得清净分散添加剂;步骤二、将降凝剂预热至50~60摄氏度;步骤三、将多种抗氧防腐剂混合均匀,并预热至50~60摄氏度;步骤四、将多种增黏剂混合均匀,并预热至120~150摄氏度;步骤五、向调和罐中加入基础油,于1200~1500转/分钟的转速的搅拌条件下加热到70~80摄氏度后,依次加入预热的增黏剂、预热的降凝剂、预热的清净分散添加剂以及预热的抗氧防腐剂,然后于70~80摄氏度搅拌至分散均匀后,过滤,分装,即得。4.一种润滑油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油储罐(1)、4个添加剂储罐(2)、调和罐(3)、过滤器(4)、缓冲罐(5)、分装装置(6),以及接油桶传送装置(7);所述基础油储罐(1)的上部设置有基础油储罐进油口(9),下部设置有基础油储罐出油口(10),底部设置有残余物出口(11);所述调和罐(3)包括侧壁中空的调和罐罐体(12),设置于调和罐罐体(12)的中空侧壁内的第一加热装置,设置于调和罐罐体(12)内的第一搅拌装置(25),设置于调和罐罐体(12)下部的基础油进口(13),设置于调和罐罐体(12)底部的润滑油出口(14),以及设置于调和罐罐体(12)上部的4个添加剂进口(26),4个所述添加剂进口(26)上均设置有添加剂进料斜管(15),所述基础油进口(13)与所述基础油储罐出油口(10)通过基础油输送管道(16)相连通,所述润滑油出口(14)通过润滑油输...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