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12237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0 05: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地震剖面刻画,并利用已知三角洲平面分布,对地震剖面刻画的三角洲外缘坡度进行校正,获得三角洲外缘二维空间的坡度值;陆源分散有机质远离海岸带长距离搬运至深海、深水中,与细粒及泥质物质一起沉积下来,其分布范围,通过对比、有机质参数实测与计算、获得陆源分散有机质在深海分布范围数值;将三角洲边缘坡度数值与建立定量关系,并进行校正,获得用以计算分散有机质分布范围的关联式,圈定陆源分散有机质有效数值的分布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资源调查和预测
,具体涉及一种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
技术介绍
输入到海洋深水区域的有机质,来源比较复杂,其中,来自陆源的组分最为重要,其分布对海洋天然气资源贡献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陆源分散有机质到达海洋深水区聚集,经历了复杂过程。三角洲是陆源分散有机质的生产原地,被搬运到深水区需要从原产地经过三角洲边缘坡,到深水区聚集,涉及到整个边缘坡范围。在路径边缘坡的过程中,陆源分散有机质会发生一定的散失和转化。这种散失和转化与坡度及其变化具有相关关系,可以通过数值计算和技术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旨在利用陆源分散有机质在三角洲边缘坡的分散关系,解剖坡度与陆源分散有机质的定量关系。本专利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确定发育三角洲的盆地属性首先根据盆地所在构造部位确定盆地属性,通过地震剖面刻画和构造分析进行确定;s2.确定盆地边缘陆源有机物质输送比较平缓的地势、有一定的面积、不是汇水区、有水供应,生长陆生植物的三角洲平原,发育沼泽,有植物遗体堆积,是为汇水区供应陆源分散有机质的源头;s3.获取三角洲外缘的有关数据确定了盆地属性、三角洲平原的有关数据后,要获取三角洲外缘的有关参数;从三角洲平原生产的泥炭有机质要通过具有坡度的外缘区进入到汇水区,即输送到深水区;三角洲外缘的有关数据包括陆源分散有机质数据点、等水位数据点以及陆源分散有机质测试数据;A盆地边缘盆地边缘是三角洲的地带,平原是陆生植物生长、泥炭物质生产区,即陆生有机质产生和供应区,汇水区是水体、密度流带入且聚集的地带,两者之间即为盆地边缘带;盆地边缘带的自然地形或地理为具有一定坡度的区带;该坡度是随着盆地基底沉降或抬起、物质供应、水体活动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盆地边缘包括A1、A2和A3三部分,其中,A1为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及结构、A2为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及结构,A3为三角洲最大扩延面积及边缘形态、结构;B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通过上述步骤s1至s3,确定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包括B1、B2、B3、B4、B5、B6和B7七部分,其中:B1为海相沉积中有机质总含量、B2为陆源分散有机质类型及比值、B3为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点坐标、B4为陆源分散有机质富集段厚度、B5为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总沉积厚度、B6为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B7为陆源分散有机质颗粒指数;C三角洲外缘坡度的数据获取与确定方法三角洲外缘坡度的数据获取与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C1.地震平衡剖面获取三角洲坡度宏观数值;C2.等水位数据测试及三角洲外围点;C3.有机质分布等值线绘制,等间距参数确认,最大影响范围线确认及数据获取;C4.陆源分散有机质所占有效比例确认及数据获取;C5.三角洲外缘坡度矫正数值计算,三角洲坡度与有机质数据矫正;C6.数据处理、平面与剖面编图、相关性计算。优选地,盆地边缘各个部分的具体测量方法为:A1.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及结构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是指从三角洲平原往盆地汇水区延伸的纵向方向长度,基本上与河流注入海洋的水流方向一致;起算点是海岸线与三角洲剖面线交点、终止点是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的转折处;测量方法是地震剖面直接截取或者相剖面图量取;A2.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及结构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是指三角洲在垂直纵轴方向上,即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宽度;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的测量方法与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的测量方法相同;A3.三角洲最大扩延面积及边缘形态、结构三角洲的平面形态和边缘是很不规则的;平面面积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和计算;边缘形态由三角洲朵叶的分支多少、延伸距离决定,根据最高水位线和最低水位线测量获得。优选地,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各个部分的具体测量方法为:B1.海相沉积中有机质总含量采样送实验室测试海相沉积中的有机质总量;B2.陆源分散有机质类型及比值海相沉积中的有机质组成分为两类,一是来自陆源,一是海洋生物自身形成;采用陆源分散有机质数据,需要从总有机质中分离出来,通过实验室测试分析实现;陆源分散有机质比值等于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除以总有机质含量;B3.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点坐标根据采样点分布,确定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点坐标数据,以基本均匀分布为原则;B4.陆源分散有机质富集段厚度根据分布点钻井确定的海相沉积,与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计算陆源分散有机质富集段厚度值,多层段的,一个点能够获得多个厚度值;B5.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总沉积厚度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总沉积厚度是各层段含陆源分散有机质厚度之和,即剔除不含陆源分散有机质沉积层段的厚度,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当不含陆源分散有机质层段的厚度小于含陆源分散有机质层段的1/2厚度时,可进行连续累加;反之则剔除;B6.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实验室实测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按照采样点分布及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层段采样,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包括镜质体反射率;B7.陆源分散有机质颗粒指数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陆源分散有机质显微形态,测量颗粒最大直径,统计颗粒数量;对于成纹层分布的陆源分散有机质,统计视域内纹层厚度,用颗粒或纹层厚度与总视域面积的比值,作为陆源分散有机质颗粒指数。优选地,三角洲外缘坡度的数据获取与确定方法具体为:C1.地震平衡剖面获取三角洲坡度宏观数值;选取位于三角洲中心位置的地震剖面,进行平衡剖面处理,直接从地震剖面上量取,获取三角洲外缘坡度值;根据平衡剖面,将某一界面拉平,找出扇三角洲前缘的高度差和延伸距离,坡度角的正切值等于高度差除以延伸距离,计算得到坡度值;C2.等水位数据测试及三角洲外围点;C3.有机质分布等值线绘制,等间距参数确认,最大影响范围线确认及数据获取;根据采样点实测的有机质数据,将陆源分散有机质参数分布值进行数据差分布分析,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采用百分比值作为有机质等值线的参数,绘出整个三角洲外缘等值线图;C4.陆源分散有机质所占有效比例确认及数据获取;将实验室测试数据进行梳理,分别获得有机质含量总数据、陆源分散有机质实际数据、其他有机质含量数据,单独拿出陆源分散有机质计算所占比例:陆源分散有机质有效含量比率等于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除以有机质含量总数;C5.三角洲外缘坡度矫正数值计算,三角洲坡度与有机质数据矫正;发育三角洲的分散有机质调研与类比分析,通过作图和计算,获得影响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的关键参数:坡度;C6.进行数据处理、平面与剖面编图、相关性计算;三角洲周缘坡度类比与计算,得到陆源分散有机质与三角洲坡度指数。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通过地震剖面和三角洲平面分布,三维空间刻画三角洲边缘坡度;通过地震剖面刻画,并利用已知三角洲平面分布,对地震剖面刻画的三角洲外缘坡度进行校正,获得三角洲外缘二维空间的坡度值。这与普通的地震剖面分析和地真相转沉积相不同,是针对特定坡度界面的刻画。2、针对的是深海海相沉积中的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范围,技术与计算方法是独特的陆源分散有机质远离海岸带长距离搬运至深海、深水中,与细粒及泥质物质一起沉积下来,其分布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

【技术保护点】
1.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确定发育三角洲的盆地属性首先根据盆地所在构造部位确定盆地属性,通过地震剖面刻画和构造分析进行确定;s2.确定盆地边缘陆源有机物质输送比较平缓的地势、有一定的面积、不是汇水区、有水供应,生长陆生植物的三角洲平原,发育沼泽,有植物遗体堆积,是为汇水区供应陆源分散有机质的源头;s3.获取三角洲外缘的有关数据确定了盆地属性、三角洲平原的有关数据后,获取三角洲外缘的有关数据;从三角洲平原生产的泥炭有机质要通过具有坡度的外缘区进入到汇水区,即输送到深水区;三角洲外缘的有关数据包括陆源分散有机质数据点、等水位数据点和陆源分散有机质测试数据;A盆地边缘盆地边缘是三角洲的地带,平原是陆生植物生长、泥炭物质生产区,即陆生有机质产生和供应区,汇水区是水体、密度流带入且聚集的地带,两者之间即为盆地边缘带;盆地边缘带的自然地形或地理为具有一定坡度的区带;该坡度是随着盆地基底沉降或抬起、物质供应、水体活动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盆地边缘包括A1、A2和A3三部分,其中,A1为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及结构、A2为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及结构,A3为三角洲最大扩延面积及边缘形态、结构;B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通过上述步骤s1至s3,确定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包括B1、B2、B3、B4、B5、B6和B7七部分,其中:B1为海相沉积中有机质总含量、B2为陆源分散有机质类型及比值、B3为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点坐标、B4为陆源分散有机质富集段厚度、B5为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总沉积厚度、B6为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B7为陆源分散有机质颗粒指数;C三角洲外缘坡度的数据获取与确定方法三角洲外缘坡度的数据获取与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C1.地震平衡剖面获取三角洲坡度宏观数值;C2.等水位数据测试及三角洲外围点;C3.有机质分布等值线绘制,等间距参数确认,最大影响范围线确认及数据获取;C4.陆源分散有机质所占有效比例确认及数据获取;C5.三角洲外缘坡度矫正数值计算,三角洲坡度与有机质数据矫正;C6.数据处理、平面与剖面编图、相关性计算。...

【技术特征摘要】
1.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确定发育三角洲的盆地属性首先根据盆地所在构造部位确定盆地属性,通过地震剖面刻画和构造分析进行确定;s2.确定盆地边缘陆源有机物质输送比较平缓的地势、有一定的面积、不是汇水区、有水供应,生长陆生植物的三角洲平原,发育沼泽,有植物遗体堆积,是为汇水区供应陆源分散有机质的源头;s3.获取三角洲外缘的有关数据确定了盆地属性、三角洲平原的有关数据后,获取三角洲外缘的有关数据;从三角洲平原生产的泥炭有机质要通过具有坡度的外缘区进入到汇水区,即输送到深水区;三角洲外缘的有关数据包括陆源分散有机质数据点、等水位数据点和陆源分散有机质测试数据;A盆地边缘盆地边缘是三角洲的地带,平原是陆生植物生长、泥炭物质生产区,即陆生有机质产生和供应区,汇水区是水体、密度流带入且聚集的地带,两者之间即为盆地边缘带;盆地边缘带的自然地形或地理为具有一定坡度的区带;该坡度是随着盆地基底沉降或抬起、物质供应、水体活动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盆地边缘包括A1、A2和A3三部分,其中,A1为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及结构、A2为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及结构,A3为三角洲最大扩延面积及边缘形态、结构;B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通过上述步骤s1至s3,确定陆源分散有机质含量包括B1、B2、B3、B4、B5、B6和B7七部分,其中:B1为海相沉积中有机质总含量、B2为陆源分散有机质类型及比值、B3为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点坐标、B4为陆源分散有机质富集段厚度、B5为含有陆源分散有机质总沉积厚度、B6为陆源分散有机质演化程度参数、B7为陆源分散有机质颗粒指数;C三角洲外缘坡度的数据获取与确定方法三角洲外缘坡度的数据获取与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C1.地震平衡剖面获取三角洲坡度宏观数值;C2.等水位数据测试及三角洲外围点;C3.有机质分布等值线绘制,等间距参数确认,最大影响范围线确认及数据获取;C4.陆源分散有机质所占有效比例确认及数据获取;C5.三角洲外缘坡度矫正数值计算,三角洲坡度与有机质数据矫正;C6.数据处理、平面与剖面编图、相关性计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控制陆源分散有机质分布三角洲体系外缘坡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盆地边缘各个部分的具体测量方法为:A1.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及结构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是指从三角洲平原往盆地汇水区延伸的纵向方向长度,基本上与河流注入海洋的水流方向一致;起算点是海岸线与三角洲剖面线交点、终止点是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的转折处;测量方法是地震剖面直接截取或者相剖面图量取;A2.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及结构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是指三角洲在垂直纵轴方向上,即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宽度;三角洲最小扩延长度的测量方法与三角洲最大扩延长度的测量方法相同;A3.三角洲最大扩延面积及边缘形态、结构三角洲的平面形态和边缘是很不规则的;平面面积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和计算;边缘形态由三角洲朵叶的分支多少、延伸距离决定,根据最高水位线和最低水位线测量获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增学张功成王东东刘海燕陈莹吕大炜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