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稀土元素示踪团聚体周转速率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122368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0 05:20
一种确定稀土元素示踪团聚体周转速率的方法,把土壤过筛,分成4份;各份土壤之间使用不同的稀土元素的来标记;标记好的土壤平衡后烘干过筛,收集4个粒级团聚体;从每个稀土元素标记的团聚体中选取一个粒级,重新组合成新的土壤;新组合的土壤培养一定时间后,利用稀土元素质量守恒定律计算该时间段的团聚体周转速率。本发明专利技术不需要特殊仪器装备,回收率高,重现性好,操作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确定稀土元素示踪团聚体周转速率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技术应用于实验室和田间开展团聚体形成过程的研究,特别是从事土壤结构改良,定向培育土壤地力有重要作用。
技术介绍
土壤结构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反映土壤水分和养分储存和运输的能力。同时,土壤结构也是根系、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等土壤生物的活动场所。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水肥高效利用和作物生长,并提高了土壤抗侵蚀能力。土壤结构阻碍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对有机碳具有物理保护作用,成为土壤固碳重要机制之一。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防治土壤侵蚀,应对全球变化等方面,土壤结构发挥重要作用,其形成稳定机制与功能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核心单元,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一直为土壤学研究热点。团聚体形成主要包括土壤动物、根系、微生物和有机质等生物因素和粘土矿物、三二氧化物和钙镁阳离子等非生物因素;团聚体破碎主要受耕作、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团聚体形成与破碎过程涉及土壤固碳、肥力和抗蚀等功能,是土壤学重要过程之一,对粮食安全保障与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缺乏合适的示踪技术,团聚体周转研究一直没有突破,也无法建立团粒结构定向培育理论体系。
技术实现思路
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上述技术空白,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团聚体周转速率的计算方法,通过稀土元素示踪团聚体周转技术,可追踪团聚体形成与破碎过程。技术方案:一种确定稀土元素示踪团聚体周转速率的方法,步骤为:第一步:把土壤过筛为<2mm样品,分成4份;第二步:各份土壤之间使用不同的稀土元素的来标记:将稀土氧化物溶于水中,通过喷洒方式把稀土氧化物于土壤表面,一边喷洒一边混匀,用于标记的稀土元素浓度设置为不低于土壤背景值的20倍;第三步:标记好的土壤放置4℃冰箱中平衡7天,使土壤与稀土氧化物充分接触,然后移至40℃烘箱中烘干24h,烘干后过5mm筛,再用Elliot’s方法湿筛,收集>2mm、0.25-2mm、0.053-0.25mm、<0.053mm四个粒级团聚体,对应的粒级分别记为A、B、C和D;第四步:从每个稀土元素标记的团聚体中选取一个粒级,重新组合成新的土壤,在这个新组合的土壤中,不同粒级团聚体由不同稀土元素标记,利用标记的团聚体组合而成的土壤,通过计算稀土元素示踪团聚体周转速率,开展团聚体形成与破碎过程的研究,具体为:粒径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共存在12条各级团聚体周转路径,分别记为a-f6种破碎方向的路径和g-l6种形成方向的路径,周转起始时间t1到周转终止时间t2,各团聚体的变化用转移矩阵K(t2-t1)表示,如式1所示:字母a-l均为各级团聚体迁移的比例,粒级A、B、C和D在时间t1和t2的重量比例分别为:A(t1)表示粒级A在t1时刻的重量比例,B(t1)表示粒级B在t1时刻的重量比例,C(t1)表示粒级C在t1时刻的重量比例,D(t1)表示粒级D在t1时刻的重量比例,S(t1)分别对应A、B、C和D的t1时刻重量比例,如式2所示;A(t2)表示粒级A在t2时刻的重量比例,B(t2)表示粒级B在t2时刻的重量比例,C(t2)表示粒级C在t2时刻的重量比例,D(t2)表示粒级D在t2时刻的重量比例,S(t2)分别对应A、B、C和D的t2时刻重量比例,如式3所示:土壤通过一定时间(t2-t1)后,各粒级团聚体发生了变化,即时间t1的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含量S(t1)经过K(t2-t1)的转换变化,获得时间t2的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含量S(t2),这一关系用公式4来表征:S(t2)=K(t2-t1)S(t1)(4)团聚体粒级A、B、C和D的周转速率TR分别为:式5-8中字母a-l均为各级团聚体迁移的比例,下标t1和t2分别表示两个不同时刻。优选的,上述用于标记的稀土元素浓度设置为500mg·kg-1。优选的,所述步骤二为:首先将La2O3、Sm2O3、Gd2O3和Nd2O3与蒸馏水混合,然后利用涡旋仪充分混匀,制成悬浊液,把悬浊液喷洒在<2mm土壤中,并使土壤颗粒与稀土氧化物充分均匀接触。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不需要特殊仪器装备,回收率高,重现性好,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稀土元素标记团聚体的过程示意图;图2.培养前后团聚体周转路径及其比例(%)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为了验证该技术,以发育于第四纪红黏土的红壤为例:表1:稀土元素在各粒级团聚体中的浓度分布(mgkg-1)注:表中数据为均值±标准差。表2稀土元素的回收率注:表中数据为均值±标准差。团聚体周转路径与周转时间的计算通过湿筛,团聚体可以分为四级,其中:A为>2mm大团聚体;B为2-0.25mm小团聚体;C为0.25-0.053mm微团聚体;D为<0.053mm粉粘粒级团聚体。存在12条各级团聚体周转路径,分别为a-f6种破碎方向的路径和g-l6种形成方向的路径。时间t1到t2各团聚体的变化可以用转移矩阵K(t2-t1)表示,如式1所示。字母a-l均为各级团聚体迁移的比例。粒级A、B、C和D在时间t1和t2的重量比例分别为:A(t1)表示粒级A在t1时刻的重量比例,B(t1)表示粒级B在t1时刻的重量比例,C(t1)表示粒级C在t1时刻的重量比例,D(t1)表示粒级D在t1时刻的重量比例,S(t1)分别对应A、B、C和D的t1时刻重量比例,如式2所示;A(t2)表示粒级A在t2时刻的重量比例,B(t2)表示粒级B在t2时刻的重量比例,C(t2)表示粒级C在t2时刻的重量比例,D(t2)表示粒级D在t2时刻的重量比例,S(t2)分别对应A、B、C和D的t2时刻重量比例,如式3所示:土壤通过一定时间(t2-t1)后,各粒级团聚体发生了变化,即时间t1的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含量s(t1)经过K(t2-t1)的转换变化,获得时间t2的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含量s(t2)。这一关系可以用公式4来表征:S(t2)=K(t2-t1)S(t1)(4)团聚体粒级A、B、C和D的周转速率TR分别为:式5-8中字母a-l均为各级团聚体迁移的比例,下标t1和t2分别表示两个不同时间。为了验证该技术,以发育于第四纪红黏土的红壤为例:表3标记后各团聚体粒级比例、稀土元素浓度及其含量表4混匀后且培养前(记为时间t1)各团聚体粒级比例和稀土元素浓度表5培养7天后(记为时间t2)各团聚体粒级比例和稀土元素浓度根据表3、4和5,可计算各粒级某个稀土元素含量占某个稀土元素含量的比例,计算过程如下:培养前(记为t1时间)各粒级团聚体的转移矩阵:at1=(24.7*36.5)/2595*100=34.7%bt1=(43.6*58.3)/10183*100=25.0%ct1=(30*247.8)/22439*100=33.1%dt1=(43.6*20.1)/2595*100=33.8%et1=(30*84.4)/10183*100=24.9%ft1=(30*13.4)/2595*100=15.5%gt1=(1.7*15)/10183*100=0.3%ht1=(24.7*74.7)/22439*100=8.2%it1=(43.6*27.4)/5600*100=21.3%jt1=(1.7*16.1)/22439*100=0.1%kt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确定稀土元素示踪团聚体周转速率的方法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确定稀土元素示踪团聚体周转速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第一步:把土壤过筛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确定稀土元素示踪团聚体周转速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第一步:把土壤过筛为<2mm样品,分成4份;第二步:各份土壤之间使用不同的稀土元素的来标记:将稀土氧化物溶于水中,通过喷洒方式把稀土氧化物于土壤表面,一边喷洒一边混匀,用于标记的稀土元素浓度设置为不低于土壤背景值的20倍;第三步:标记好的土壤放置4℃冰箱中平衡7天,使土壤与稀土氧化物充分接触,然后移至40℃烘箱中烘干24h,烘干后过5mm筛,再用Elliot’s方法湿筛,收集>2mm、0.25-2mm、0.053-0.25mm、<0.053mm四个粒级团聚体,对应的粒级分别记为A、B、C和D;第四步:从每个稀土元素标记的团聚体中选取一个粒级,重新组合成新的土壤,在这个新组合的土壤中,不同粒级团聚体由不同稀土元素标记,利用标记的团聚体组合而成的土壤,通过计算稀土元素示踪团聚体周转速率,开展团聚体形成与破碎过程的研究,具体为:粒径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共存在12条各级团聚体周转路径,分别记为a-f6种破碎方向的路径和g-l6种形成方向的路径,周转起始时间t1到周转终止时间t2,各团聚体的变化用转移矩阵K(t2-t1)表示,如式1所示:字母a-l均为各级团聚体迁移的比例,粒级A、B、C和D在时间t1和t2的重量比例分别为:A(t1)表示粒级A在t1时刻的重量比例,B(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新华朱巧红潘艳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