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87708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育秧;步骤二,移栽;步骤三,田间管理;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可以在夏季水稻‑冬季小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代替冬季小麦,其两季水稻产量明显高于传统的稻麦轮作模式,可以合理利用光温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稻种植,尤其是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1、再生稻是一种特殊的水稻耕作模式,是利用再生力强的水稻采取一定的栽培措施,使头季收割后稻桩上的休眠芽在短时间内迅速萌发出苗,进而抽穗收获新一季水稻。它可以充分利用秋季光温资源,具有生育期短、日产量高、省种、省工、节省劳动力、生产成本低和效益高等优点。

2、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热量资源增多,水稻潜在种植界限北移。传统单季稻-冬小麦轮作地区已形成水稻种植一季热量有余而双季热量不足的条件,具有推广再生稻种植的广阔前景。而传统稻麦轮作区与再生稻区在气候条件上具有一定的差别,目前较低纬度的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并不完全适用于较高纬度地区等传统稻麦轮作区。

3、因此,提供一种传统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步骤一,育秧

3、3月中旬,翻耕秧田平整土地,淹水泡田2-3d,水深5cm,育秧7-10天前施用基肥一,25℃用浸种液浸种66-72h,然后催芽4-7天,催芽后播种并加盖塑料膜保温,用种量1.5-2kg/亩;秧苗6-10cm时移除塑料膜,秧苗10-12cm时施用壮粗肥,移栽前5-7天施用换根肥;

4、优选的,基肥一、壮粗肥和换根肥均为尿素,施用量分别为525kg/hm2、施用量300kg/hm2和225kg/hm2

5、优选的,水稻浸种液及使用量为,每2.5kg稻种使用17%杀螟-乙蒜素30g、10%吡虫啉10g,兑水8kg;最优选的,用少量水化成糊状后再兑水。

6、优选的,将稻种装入蛇皮袋中,放置于室温20-25℃下催芽。

7、步骤二,移栽

8、4月下旬,翻耕稻田平整土地,淹水泡田3d,水深5cm,移栽前施用基肥二,然后将秧苗移栽至稻田中,移栽密度为25cm×20cm,每穴移栽2棵;

9、所述基肥二为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其中施n总量为72kg/hm2,施p2o5总量60kg/hm2,施k2o总量45kg/hm2。

10、步骤三,田间管理

11、头季水稻分蘖期:移栽后15-20天施用分蘖肥,在分蘖末期施用除草剂与杀虫剂,发生纹枯病时加施抗生素预防病害,待分蘖数达到20-25时烤田7d抑制无效分蘖;

12、优选的,所述抗生素及用量为,每亩使用24%井冈霉素水剂80g兑水35kg喷施。

13、头季水稻孕穗期:烤田后施用穗肥,在穗肥施用后1-2周,进行二次烤田,二次烤田一般持续7-10天,以烤至田面泛白使分蘖数在15-20,并在齐穗之前喷施杀虫剂;

14、头季水稻收割:收割时留茬高度在再生稻倒二节与倒三节之间即在28-38cm之间,收割后秸秆原位还田;

15、再生季水稻:头季水稻收割前1-2周施用促芽肥,收割后覆2-3cm薄水层以保持再生稻茬口湿润,1-2天内施用发苗肥,1周后施用再生季穗肥,再生季水稻发苗缓慢时施用1-3次叶面肥,再生季水稻发生纹枯病及虫害时喷施杀虫剂;

16、再生季水稻收割及冬季管理:再生季水稻收割后秸秆原位还田并翻整土地,撒播紫云英并施用基肥三,第二年移栽前将紫云英翻耕至田地中;

17、优选的,所述分蘖肥和穗肥为尿素,施n总量分别为96kg/hm2、72kg/hm2;

18、再生季水稻:所述促芽肥、发苗肥和再生季穗肥为尿素,施n总量分别为50-70kg/hm2、50-70kg/hm2和25-35kg/hm2;

19、优选的,头季水稻分蘖期除草剂及用量为:每亩喷施40%氰氟草酯水剂15-20ml、38%二甲灭草松水剂140-160ml、10%噁唑酰草胺水剂80-100ml,兑水30kg;

20、头季水稻分蘖期杀虫剂及用量为:每亩喷施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40g、15%井冈-噻呋悬浮剂50g、50%烯啶-吡蚜酮可溶剂8g,兑水40-50kg;

21、头季水稻孕穗期杀虫剂及用量为:每亩喷施40%甲氧-茚虫威悬浮剂15g、氟啶虫酰胺悬浮剂25g、75%肟菌-戊唑醇散粒剂15g、75%三环唑散粒剂20g,兑水40-50kg;

22、再生季水稻杀虫剂及用量为:每亩喷施24%井冈霉素水剂40g、20%四唑虫酰胺悬浮剂10ml、25%呋虫胺悬浮剂24g、22%春雷-三环唑悬浮剂50ml,兑水50kg。

23、再生季水稻叶面肥及用量为:每亩喷施0.0075%14-羟基芸苔素甾醇水剂10ml、98%磷酸二氢钾粉剂50g,兑水10-15kg。

24、优选的,叶面肥还包括10%一喷绿10ml。

25、优选的,所述紫云英播种量为50-55kg/hm2,基肥三为尿素,施用量35-40kg/hm2。

26、水分管理:头季水稻烤田后复水,直至头季水稻收割前一周将水排净;再生季水稻灌浆期为干湿交替模式。

27、优选的,插秧至第一次烤田期间保持田间有5cm薄水层,第一次烤田后复5cm左右水层,第二次烤田后覆2-3cm左右薄水层;所述干湿交替模式为,每4-5天淹水漫灌一次,灌水至水层高度5cm左右,随后使其自然落干以保持田面湿润。

28、本专利技术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在光热条件“两季不足,一季有余”地区种植高产再生稻的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再生稻两季总产大于常规夏水稻—冬小麦轮作周年产量,提高了粮食产量。此外,与常规夏水稻—冬小麦轮作相比,种植再生稻充分利用了中稻季前后的余温,提高了光热资源利用率,同时在冬季种植豆科固氮作物紫云英做绿肥,提高土壤肥力。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用种量为1.5-2kg/亩;所述覆盖物为塑料膜;所述基肥一、壮粗肥和换根肥为尿素,施用量分别为525kg/hm2、300kg/hm2和225kg/hm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水稻浸种液及使用量为,每2.5kg稻种使用17%杀螟-乙蒜素30g、10%吡虫啉10g,兑水8k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移栽密度为25cm×20cm,每穴移栽2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基肥二为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其中施N总量为72kg/hm2,施P2O5总量60kg/hm2,施K2O总量45kg/hm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头季水稻:所述分蘖肥和穗肥为尿素,施N量分别为96kg/hm2、72kg/hm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叶面肥还包括10%一喷绿10ml。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紫云英播种量为50-55kg/hm2。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用种量为1.5-2kg/亩;所述覆盖物为塑料膜;所述基肥一、壮粗肥和换根肥为尿素,施用量分别为525kg/hm2、300kg/hm2和225kg/hm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水稻浸种液及使用量为,每2.5kg稻种使用17%杀螟-乙蒜素30g、10%吡虫啉10g,兑水8k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麦轮作区蓄留再生稻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移栽密度为25cm×20cm,每穴移栽2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麦轮作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广斌王世辰马静徐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