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减震器及电动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89443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02 2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减震器及电动自行车,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前减震器包括滑动杆和筒体,滑动杆一端位于筒体内,筒体内设置有减震系统,用于滑动杆在所述筒体内滑动实现减震;所述滑动杆包括减震腔,所述减震腔内设置有弹性件,用于减缓所述滑动杆受到的外力。解决了现有的前减震器减震效果差的问题。通过在前减震器的滑动杆内设置有减震腔,用于缓解滑动杆受到的外力,滑动杆再通过所述筒体内的减震系统的作用下进行进一步减震,减震效果更好,提高骑行电动自行车的舒适度。

Front shock absorber and electric bicycl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ront shock absorber and an electric bicycle, and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vehicle accessories. The front shock absorber comprises a sliding rod and a cylinder body, one end of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cylinder body, and a shock absorption system is arranged in the cylinder body for sliding the sliding rod in the cylinder body to achieve shock absorption; the sliding rod comprises a shock absorption cavity, and an elastic member is arranged in the shock absorption cavity to alleviate the external force on the sliding rod. The problem of poor shock absorption of the existing front shock absorber is solved. A shock absorption cavity is arranged in the sliding rod of the front shock absorber to alleviate the external force on the sliding rod, and the sliding rod is further damped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shock absorption system in the cylinder body. The shock absorption effect is better and the riding comfort of the electric bicycle is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减震器及电动自行车
本技术涉及车辆配件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前减震器及电动自行车。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道路拥堵的情况日益严重,以石油为车辆动力来源的汽车,不仅造成环境污染,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而越来多的人采用自行车出行,自行车因体型小,出行方便简单,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优点受到使用者的欢迎;但是自行车需要人骑行,付出体力,并且自行车的速度受到体力的限制,逐渐出现一种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以电能为动力源,因其低能耗、低污染、骑行快捷方便等优势,逐渐成为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电动自行车行走在坎坷不平的路面时,车体震动明显加大,会造成对人体的震动和冲击,使人体按到不适,同时,车体的震动会使人难以控制车辆,会导致驾驶不稳,不仅增加路途时间,使用户饱受颠簸之苦,甚至产生危险。为减轻这种振动和冲击,电动自行车的车体上多采用安装前减震器的方法;现有电动自行车的前减震器的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差,无法满足电动用户的对舒适度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减震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前减震器减震效果差,无法满足用户对舒适度的需求。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动自行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动自行车在不平地面行驶时,因颠簸无法控制行驶方向,发生危险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前减震器,包括滑动杆和筒体,所述滑动杆一端位于所述筒体内,所述筒体内设置有减震系统,以使所述滑动杆在所述筒体内滑动减震;所述滑动杆包括减震腔,所述减震腔内设置有弹性件,用于减缓所述滑动杆受到的外力。进一步的,所述减震腔包括第一减震腔和第二减震腔,所述第一减震腔位于所述滑动杆一端,所述第二减震腔位于所述滑动杆另一端,所述第一减震腔和第二减震腔用于双重减轻所述滑动杆受到的外力。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减震腔的外壁套设弹性套,所述弹性套用于减缓所述滑动杆所受外力。进一步的,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连接在所述滑动杆与所述筒体的连接处,用于密封连接处。进一步的,所述筒体上设置有耳片和凸台,所述耳片和凸台上分别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与车体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螺纹孔。进一步的,所述凸台包括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位于所述筒体的侧壁,用于将筒体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第二凸台位于所述筒体的底端,用于防止所述车体与所述前减震器发生脱落。进一步的,所述耳片、凸台和所述筒体一体形成。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动自行车,包括所述的前减震器。本技术提供的前减震器的滑动杆的下端位于筒体内,筒体内设置有减震系统,以使滑动杆在筒体内滑动减震;滑动杆包括减震腔,减震腔内设置有弹性件,用于减缓滑动杆受到的外力;通过滑动杆包括的减震腔内设置的弹性件对滑动杆受到的外力进行缓冲,再将经过缓冲的受力传递到与滑动杆连接的筒体内,经过筒体内的减震系统进行减震,外力经过双重减震,减震效果好,增加用户的舒适度,满足长时间不平路面的行驶需求,实用效果更好。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自行车,包括所述的前减震器。通过在电动自行车安装前减震器,避免驾驶电动自行车行驶时,路面不平造成危险事故的问题;并且前减震器的滑动杆包括减震腔,对滑动杆受到的外力进行缓冲,再通过筒体内的减震系统进行减震,双重减震,增加用户舒适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前减震器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前减震器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前减震器的正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筒体的下部放大图。图标:11-滑动杆;12-筒体;13-减震腔;121-耳片;122-凸台;123-连接件;124-第一凸台;125-第二凸台;131-弹性件;132-第一减震腔;133-第二减震腔;134-弹性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前减震器的正视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前减震器,包括滑动杆11和筒体12,所述滑动杆11一端位于所述筒体12内,所述筒体12内设置有减震系统,以使所述滑动杆11在所述筒体12内滑动减震;所述滑动杆11包括减震腔13,所述减震腔13内设置有弹性件131,用于减缓所述滑动杆11受到的外力。前减震器的滑动杆11的下端位于筒体12内,筒体12内设置有减震系统,以使滑动杆11在筒体12内滑动减震;滑动杆11包括减震腔13,减震腔13内设置有弹性件131,用于减缓滑动杆11受到的外力;通过滑动杆11包括的减震腔13内设置的弹性件131对滑动杆11受到的外力进行缓冲,再将经过缓冲的受力传递到与滑动杆11连接的筒体12内,经过筒体12内的减震系统进行减震,外力经过双重减震,减震效果好,增加用户的舒适度,满足长时间不平路面的行驶需求,实用效果更好。其中,减震系统包括弹簧和液压系,也可以采用气压系取代液压系,只要能够实现减震即可。减震系统与筒体12的安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有利于前减震器发生故障时,进行检修和更换,保证前减震器的使用寿命。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前减震器的正视图。如图2所示,所述减震腔13包括第一减震腔132和第二减震腔133,所述第一减震腔132位于所述滑动杆11一端,所述第二减震腔133位于所述滑动杆11另一端,所述第一减震腔132和第二减震腔133用于双重减轻所述滑动杆11受到的外力。第一减震腔132位于滑动杆11的上端,第二减震腔133位于滑动杆11的下端,第一减震腔132和第二减震腔133双重减轻所述滑动杆11受到的外力;滑动杆11受到的外力首先经过滑动杆11上端的第一减震腔132内的弹性件131进行减震,再经过在筒体12内滑动,通过筒体12内的减震系统进行减震,最后经过尾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动杆和筒体,所述滑动杆一端位于所述筒体内,所述筒体内设置有减震系统,以使所述滑动杆在所述筒体内滑动减震;所述滑动杆包括减震腔,所述减震腔内设置有弹性件,用于减缓所述滑动杆受到的外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动杆和筒体,所述滑动杆一端位于所述筒体内,所述筒体内设置有减震系统,以使所述滑动杆在所述筒体内滑动减震;所述滑动杆包括减震腔,所述减震腔内设置有弹性件,用于减缓所述滑动杆受到的外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腔包括第一减震腔和第二减震腔,所述第一减震腔位于所述滑动杆一端,所述第二减震腔位于所述滑动杆另一端,所述第一减震腔和第二减震腔用于双重减轻所述滑动杆受到的外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腔的外壁套设弹性套,所述弹性套用于减缓所述滑动杆所受外力。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连接在所述滑动杆与所述筒体的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纪超李帅朱峻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爱玛车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