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前轮后轮分别协同转向车辆的底盘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086603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02 2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轮后轮分别协同转向车辆的底盘系统,所述底盘系统包括前轮转向系统、后轮转向系统、前轮转向电机、后轮转向电机、驱动电机、车轮、悬架和车架。前后轮转向系统分别与前后轮转向电机总成输出端连接,驱动电机固定在车架上,通过半轴驱动车轮进行转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前轮后轮分别协同转向车辆底盘的设计,进而在实现普通轿车的所有行驶功能的基础上,增加后轮协同转向,在保证车辆稳定性的同时减小汽车的转弯半径,增加多种转向模式,并采用四轮独立驱动,提高整体效率和加速性能,同时尽可能地保留了与现行汽车悬架系统通用的接口与元件,实现了良好的可移植性。

Chassis system of front wheel rear wheel coordinated to vehicle respectively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hassis system of a front-wheel and rear-wheel cooperative steering vehicle. The chassis system comprises a front-wheel steering system, a rear-wheel steering system, a front-wheel steering motor, a rear-wheel steering motor, a driving motor, a wheel, a suspension and a frame. The front and rear wheel steering systems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output terminals of the front and rear wheel steering motor assembly, and the driving motor is fixed on the frame, and the wheel is driven to rotate by the half axle. The invention realizes the design of the chassis of the front wheel and the rear wheel steering vehicle respectively, and then increases the rear wheel steering coordination on the basis of realizing all the driving functions of the ordinary car, reduces the turning radius of the vehicle while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vehicle, increases various steering modes, and adopts four-wheel independent driving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Rate and acceleration performance, while retaining as much as possible with the existing automotive suspension system interface and components to achieve good port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轮后轮分别协同转向车辆的底盘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轮后轮分别协同转向车辆的底盘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车辆转向系统,虽已从简单的纯机械式转向系统、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发展到更为节能及操纵性能更为优越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改善了车辆转向力的控制特性,降低了驾驶员的转向负担,然而由于只有前轮主动转向,转弯半径很大,灵活性不足。现有车辆多数仍采用集中式的动力布置,即只有一个电动机驱动两个或四个轮子。而随着电机技术的进步,电动车已经具备了四个车轮独立驱动的条件。采用独立驱动的优势在于可以取消传统限制车轮转向的车轴和连杆,这使得电动车具备了四个车轮独立转向的条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前轮后轮分别协同转向车辆的底盘系统,所述底盘系统的转弯半径较小,灵活度较高。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轮后轮分别协同转向车辆的底盘系统,包括:车架、车轮、驱动电机、前轮转向系统、后轮转向系统、悬架和控制系统,所述车轮设在所述车架的底部,所述悬架连接在所述车架和所述车轮之间;其中,所述车轮为四个,每个所述车轮均采用一个独立的所述驱动电机来驱动行驶,位于所述车架前部的两个所述车轮通过前轮转向系统与前轮转向电机相连以同步转向,位于所述车架后部的两个所述车轮通过后轮转向系统与后轮转向电机相连以同步转向;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与所述每个驱动电机电连接的驱动电机驱动控制子系统、以及与所述前轮转向电机、所述后轮转向电机电连接的转向电机驱动控制子系统。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轮后轮分别系统转向车辆的底盘系统,由于两个前轮由前轮转向电机控制转向,两个后轮由后轮转向电机控制转向。底盘系统的结构前后对称布置,使两个后轮具备和两个前轮同样的转向能力,并将集中驱动变为独立驱动,在保证底盘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同时,实现了车辆转向和驱动的分布式控制,进而可以通过电传操纵实现车辆更加多样化的转向模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底盘系统可以进行两轮转向和四轮转向,极大地减小了转弯半径。此外,本专利技术还尽可能保留与传统汽车零部件的接口,保留现有车辆的悬架系统,便于尽快投入市场加工生产。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驱动电机均对应设置有用于测量转角和转速的第一检测件,每个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车轮之间可设置减速器、也可不设置减速器,每个所述驱动电机均安装在所述车架的邻近对应所述车轮位置处,每个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车轮之间均通过半轴连接驱动,每个所述车轮通过配置所述第一检测件、所述驱动电机、所述半轴实现独立驱动,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控制子系统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驱动电机均通过半轴与所述车轮相连,所述半轴包括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车轮相连的万向节及短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轮转向电机和所述后轮转向电机上均设有用于测量转角和转速的第二检测件,所述第二检测件与所述转向电机驱动控制子系统电连接,所述前轮转向电机、所述后轮转向电机通过所述转向电机驱动控制子系统电连接的控制实现位于所述车架前部的两个所述车轮的协同转向,及位于所述车架后部的两个所述车轮的协同转向。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轮转向系统和所述后轮转向系统均包括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所述前轮转向电机和所述后轮转向电机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转向器传递给对应的所述转向传动机构,由所述转向传动机构带动与其相连的两个所述车轮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车轮对应设置有一个独立的刹车组件;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刹车组件电连接的刹车控制子系统。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控制子系统包括:生成驱动电机控制信号的脚踏板、与车辆自主驾驶系统连接的通讯接口、电机控制器和下位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电机驱动控制子系统包括:生成车轮转向信号的方向盘、转向模式选择器、与车辆自主驾驶系统连接的通讯接口、电机控制器和下位机。可选地,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上位机,每个所述下位机与所述上位机通过通讯接口连接,并接受所述上位机的指令、反馈给所述上位机单轮的运动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刹车控制子系统包括:刹车脚踏板、与所述刹车脚踏板联动的车轮驱动电源开关、以及由车辆自主驾驶系统控制的刹车控制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机构造为电动发电一体机。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轮后轮分别系统转向车辆的底盘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轮后轮分别系统转向车辆的前轮控制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轮后轮分别系统转向车辆的后轮控制示意图。附图标记:分布式纯电动车的底盘系统100、车架1、悬架2、车轮3、半轴4、驱动电机5、驱动电机驱动控制子系统6、前轮转向系统7a、后轮转向系统7b、前轮转向电机8a、后轮转向电机8b、转向电机驱动控制子系统9、电池10、下位机11、上位机12、刹车组件13、转向器14、转向传动机构1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轮后轮分别系统转向车辆的底盘系统100。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轮后轮分别协同转向车辆的底盘系统100包括车架1、车轮3、驱动电机5、前轮转向系统7a、后轮转向系统7b、悬架2和控制系统,车轮3设在车架1的底部,悬架2连接在车架1和车轮3之间。其中,车轮3为四个,每个车轮3均采用一个独立的驱动电机5来驱动行驶,位于车架1前部的两个车轮3通过前轮转向系统7a与前轮转向电机8a相连以同步转向,位于车架1后部的两个车轮3通过后轮转向系统7b与后轮转向电机8b相连以同步转向。另外,每个驱动电机5均通过半轴4与车轮3相连,每个车轮3对应设置有一个独立的刹车组件13。控制系统包括与每个驱动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轮后轮分别协同转向车辆的底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车轮、驱动电机、前轮转向系统、后轮转向系统、悬架和控制系统,所述车轮设在所述车架的底部,所述悬架连接在所述车架和所述车轮之间;其中,所述车轮为四个,每个所述车轮均采用一个独立的所述驱动电机来驱动行驶,位于所述车架前部的两个所述车轮通过前轮转向系统与前轮转向电机相连以同步转向,位于所述车架后部的两个所述车轮通过后轮转向系统与后轮转向电机相连以同步转向;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与所述每个驱动电机电连接的驱动电机驱动控制子系统、以及与所述前轮转向电机、所述后轮转向电机电连接的转向电机驱动控制子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轮后轮分别协同转向车辆的底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车轮、驱动电机、前轮转向系统、后轮转向系统、悬架和控制系统,所述车轮设在所述车架的底部,所述悬架连接在所述车架和所述车轮之间;其中,所述车轮为四个,每个所述车轮均采用一个独立的所述驱动电机来驱动行驶,位于所述车架前部的两个所述车轮通过前轮转向系统与前轮转向电机相连以同步转向,位于所述车架后部的两个所述车轮通过后轮转向系统与后轮转向电机相连以同步转向;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与所述每个驱动电机电连接的驱动电机驱动控制子系统、以及与所述前轮转向电机、所述后轮转向电机电连接的转向电机驱动控制子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轮后轮分别协同转向车辆的底盘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驱动电机均对应设置有用于测量转角和转速的第一检测件,每个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车轮之间可设置减速器、也可不设置减速器,每个所述驱动电机均安装在所述车架的邻近对应所述车轮位置处,每个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车轮之间均通过半轴连接驱动,每个所述车轮通过配置所述第一检测件、所述驱动电机、所述半轴实现独立驱动,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控制子系统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轮后轮分别协同转向车辆的底盘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驱动电机均通过半轴与所述车轮相连,所述半轴包括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车轮相连的万向节及短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轮后轮分别协同转向车辆的底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转向电机和所述后轮转向电机上均设有用于测量转角和转速的第二检测件,所述第二检测件与所述转向电机驱动控制子系统电连接,所述前轮转向电机、所述后轮转向电机通过所述转向电机驱动控制子系统电连接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博鑫施炯明赵雪轩杨昊光郑钢铁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