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固体电解质组合物、全固态二次电池用电极片及全固态二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全固态二次电池用电极片及全固态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076722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8: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使用该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的固体电解质组合物、全固态二次电池用电极片及全固态二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全固态二次电池用电极片及全固态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所述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含有第1活性物质和第2活性物质,该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中,第1活性物质在充电时膨胀而放电时收缩,第2活性物质在充电时收缩而放电时膨胀,构成第1活性物质的粒子的一部分与构成第2活性物质的粒子的一部分接触,且这些粒子相互接触的界面固溶化,并形成晶体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固体电解质组合物、全固态二次电池用电极片及全固态二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全固态二次电池用电极片及全固态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固体电解质组合物、全固态二次电池用电极片及全固态二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全固态二次电池用电极片及全固态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锂离子二次电池为具有负极、正极及夹在负极与正极之间的电解质且能够通过使锂离子在两极之间往复移动来充电及放电的蓄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一直以来作为电解质使用有机电解液。一直以来对这种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过各种研究。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具有正极的锂二次电池,该正极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含有锂钴类氧化物及与含氟聚合物反应而在其表面形成涂布层而成的锂镍类复合氧化物。但是,有机电解液容易产生漏液,并且还有可能因过充电或过放电而导致在电池内部发生短路并起火,因此要求进一步提高可靠性与安全性。在这种情况下,代替有机电解液而使用了无机固体电解质的全固态二次电池受到瞩目。全固态二次电池的负极、电解质、正极均由固体构成,能够大幅改善使用了有机电解液的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其含有第1电极活性物质和第2电极活性物质,所述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中,所述第1电极活性物质在充电时膨胀而放电时收缩,所述第2电极活性物质在充电时收缩而放电时膨胀,并且,构成所述第1电极活性物质的粒子的一部分与构成所述第2电极活性物质的粒子的一部分接触,且构成所述第1电极活性物质的粒子与构成所述第2电极活性物质的粒子所接触的界面固溶化,并形成晶体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2.24 JP 2016-0328121.一种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其含有第1电极活性物质和第2电极活性物质,所述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中,所述第1电极活性物质在充电时膨胀而放电时收缩,所述第2电极活性物质在充电时收缩而放电时膨胀,并且,构成所述第1电极活性物质的粒子的一部分与构成所述第2电极活性物质的粒子的一部分接触,且构成所述第1电极活性物质的粒子与构成所述第2电极活性物质的粒子所接触的界面固溶化,并形成晶体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第1电极活性物质为锂钴类氧化物,所述第2电极活性物质为锂镍类氧化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第1电极活性物质及所述第2电极活性物质包含:具有层状岩盐型结构的晶体相。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其中,构成所述第2电极活性物质的粒子包覆构成所述第1电极活性物质的粒子。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其中,构成所述第1电极活性物质的粒子包覆构成所述第2电极活性物质的粒子。6.一种固体电解质组合物,其包含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和无机固体电解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体电解质组合物,其含有粘合剂。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体电解质组合物,其中,所述粘合剂为粒子形状。9.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贺洋史望月宏显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