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换气装置、热交换器的安装方法及热交换器的拆卸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7471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7:21
当通过作为转动力施加机构(60)的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施加向一方向侧的转动力(F)时,热交换器(20)被压靠到多个支承构件的第一固定轨道(31)及第二固定轨道(32)、以及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另外,当作为转动力施加机构(60)的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从热交换器(20)分离而使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向一方向侧的转动力(F)的施加被解除时,热交换器(20)能够向另一方向侧转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换气装置、热交换器的安装方法及热交换器的拆卸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同时进行换气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热交换器的安装方法及热交换器的拆卸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进行建筑物内的换气的换气装置,已知有具备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在收容热交换器的框体内设置有轨道的热交换换气装置,该轨道对插拔热交换器时的滑动移动进行引导,并且支承热交换器。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598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为了使热交换器在轨道内顺畅地滑动移动,需要在热交换器与轨道之间设置间隙。然而,由于供气流通过的供气风路与排气流通过的排气风路隔着热交换器与轨道的抵接部分而相邻,因此存在如下的问题:气流通过热交换器与轨道之间的间隙而从供气风路及排气风路中的一方的风路向另一方的风路泄漏,从而发生排气流含有的污染要素向供气流的混入及热交换效率的下降。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同时实现热交换器的顺畅的滑动移动及热交换器与轨道的气密性的确保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实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换气装置是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同时进行换气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具备:框体;棱柱状的热交换器,其能够插拔地收纳在所述框体内;多个支承构件,其在所述框体内支承所述热交换器;以及转动力施加机构,其向所述热交换器施加转动力而使该热交换器转动。当通过所述转动力施加机构施加向一方向侧的转动力时,所述热交换器被压靠到所述多个支承构件,并且,当所述转动力施加机构向所述一方向侧的转动力的施加被解除时,所述热交换器能够向另一方向侧转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换气装置,起到能够同时实现热交换器的顺畅的滑动移动及热交换器与轨道的气密性的确保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概略主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框构件与罩构件的连结部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框构件与罩构件的连结部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元件缩小的方向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热交换器安装于框体内的状态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将热交换器相对于框体进行插拔时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0是表示热交换器的安装状态下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主视图。图11是表示第一可动轨道的向框体的安装位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表示第三侧板处的第一可动轨道的安装部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第四侧板处的第一可动轨道的安装部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第三侧板处的第二可动轨道的安装部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第四侧板处的第二可动轨道的安装部的剖视图。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热交换器的安装方法、及热交换器的拆卸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并不通过本实施方式来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概略主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概略俯视图。热交换换气装置1是安装于天花板背面的空间并通过管道(未图示)进行供排气的全热交换型的换气装置。热交换换气装置1具备:形成外廓的框体10;能够插拔地收纳在框体10内的棱柱状(在实施方式1中为四棱柱状)的热交换器20;以及在框体10内对热交换器20进行支承的多个支承构件30。框体10形成为六面体状,具有:配置在室外侧的第一侧板11;与第一侧板11相向并且配置在室内侧的第二侧板12;在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之间延伸的第三侧板13;与第三侧板13相向并且在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之间延伸的第四侧板14;安装在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及第四侧板14的上部的顶板15;以及安装在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及第四侧板14的下部的底板16。框体10在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设置状态下,顶板15位于铅垂方向Y的上侧,底板16位于铅垂方向Y的下侧。在第一侧板11设置有吸入室外的空气的室外侧吸入口111和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的室外侧排气口112。另外,在第二侧板12设置有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室内侧吸入口121和将从室外侧吸入口111吸入的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的室内侧吹出口122。如图2所示,第三侧板13具有能够相对于框体10插拔热交换器20的检修开口130。另外,在第三侧板13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有将检修开口130闭塞的检修罩40。在检修罩40的内侧粘贴有与热交换器20的端面及检修开口130的内周面抵接的密封构件41。框体10具有将供气风路及排气风路划分为相互独立的风路的第一壳体17及第二壳体18,该供气风路使室外侧吸入口111与室内侧吹出口122连通并且使供气流沿图1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动,该排气风路使室内侧吸入口121与室外侧排气口112连通并且使排气流沿图1所示的虚线箭头的方向流动。第一壳体17对配置在排气风路的中途并产生排气流的排气鼓风机42进行保持。另外,第二壳体18对配置在供气风路的中途并产生供气流的供气鼓风机43进行保持。如图1所示,热交换器20在框体10的中央部,配置于供气风路的中途及排气风路的中途,形成供气风路及排气风路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热交换器20由固定于框体10的多个支承构件30来支承四个角的角部20a。对热交换器2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热交换器20的分解立体图的图,图4是表示热交换器20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热交换器20具备:棱柱状的热交换元件21;安装在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的各边21a上的4个框构件22;以及将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端面21b覆盖并且连结多个框构件22的2个罩构件23。在实施方式1中,框构件22为4个,但框构件22的数量不限定于4个。热交换元件21由特殊加工纸形成,呈现出沿与轴向X垂直的平面剖切的剖切面成为正方形的棱柱形状。需要说明的是,热交换元件21也可以是沿与轴向X垂直的平面剖切的剖切面成为长方形的形状,还可以是沿与轴向X垂直的平面剖切的剖切面成为多边形的形状。即,热交换器20也可以形成为多棱柱状。虽然省略详细的结构的图示,但热交换元件21具有供气空气通过的多个供气通路和排气空气通过的多个排气通路。各供气通路与各排气通路作为相互独立的风路而交叉。如图3及图4所示,各框构件22具有: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的框主体22a;以及在框主体22a的两端沿着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伸出的凸部22b。框主体22a形成为能够与热交换元件21的边21a抵接,在与边21a抵接的部分涂布有粘接剂或密封剂。由此,各框构件22通过粘接而固定于热交换元件21的各边21a。如图4所示,罩构件23具有: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端面21b形成为四边形形状并且与端面21b抵接的罩主体23a;以及形成在罩主体23a的与热交换元件21的端面21b抵接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四个角的角部231并朝向热交换元件21的端面21b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换气装置,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同时进行换气,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换气装置具备:框体;棱柱状的热交换器,其能够插拔地收纳在所述框体内;多个支承构件,其在所述框体内对所述热交换器进行支承;以及转动力施加机构,其向所述热交换器施加转动力而使所述热交换器转动,当通过所述转动力施加机构施加向一方向侧的转动力时,所述热交换器被压靠到所述多个支承构件,并且,当所述转动力施加机构向所述一方向侧的转动力的施加被解除时,所述热交换器能够向另一方向侧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热交换换气装置,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同时进行换气,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换气装置具备:框体;棱柱状的热交换器,其能够插拔地收纳在所述框体内;多个支承构件,其在所述框体内对所述热交换器进行支承;以及转动力施加机构,其向所述热交换器施加转动力而使所述热交换器转动,当通过所述转动力施加机构施加向一方向侧的转动力时,所述热交换器被压靠到所述多个支承构件,并且,当所述转动力施加机构向所述一方向侧的转动力的施加被解除时,所述热交换器能够向另一方向侧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具有棱柱状的热交换元件和安装在沿着所述热交换元件的轴向延伸的边上的框构件,所述多个支承构件包围所述热交换器地配置,对所述框构件进行支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承构件具有:固定于所述框体的多个固定轨道;以及由所述框体或相对于所述框体固定的构件支承为在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自如的多个可动轨道,所述多个固定轨道具有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沿着所述轴向延伸,并且形成在比所述框构件靠所述一方向侧的位置而能够与该框构件抵接,所述多个可动轨道具有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沿着所述轴向延伸,并且形成在比所述框构件靠所述另一方向侧的位置而能够与该框构件抵接,所述转动力施加机构是在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而通过所述第二抵接部按压所述框构件的所述多个可动轨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轨道隔着通过所述热交换元件的所述边和所述热交换元件的轴中心的面而在两侧各设置至少一个。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框构件的抵接面、及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框构件的抵接面,与通过所述热交换元件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津田启志高田胜百濑逸平林晃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