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海平专利>正文

一种铁路交叉线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2038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铁路双线交叉线路,在交叉处,除弯道线外,各对双线路之间有连接该对双线的折返转弯线,折返转弯线有葫芦形和“A”形;有夹在直行线之间的,亦可以是与直行线路立交的。建造这样的交叉线路,可实现单侧行车,彻底消除混行状态,使不同运行方向的列车,杜绝顶头,安全、有序地直行或左、右转弯,从而提高交叉处的通过能力。该交叉线路投资亦小。(*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建筑,特别是一种铁路交叉线路。现有铁路的交叉处,无论是“丁”字交叉,还是“十”字交叉;也不论是单线与双线交叉,还是双线与双线交叉,由于通过交叉处的列车是混行状态走向不一,既有直行车,又有转弯车;既有左转弯的,也有右转弯的,情况复杂,调度难度很大,致使铁路交叉处的通过能力受到限制,有时还会因调度处置不当,形成顶头车而堵塞线路,酿成事故。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能改变铁路行车中的“混向状态”,大大提高铁路交叉处列车通过能力和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力且节省投资的铁路交叉线路。为完成专利技术目的而设计的铁路行车交叉线路在单线与双线交叉、或双线与双线交叉处,除弯道线外,各对双线路之间有折返转弯线,折返转弯线的两端分别与双线之一并轨,转弯列车根据需要可从双线路的一条线路经折返转变线驶上另一条线路折返,由于铺设有这样的转弯线路,在本专利技术双线与双线交叉线路,就可以实行统一的单侧行车制,彻底消除混行状态,使不同行进方向的列车,互不干扰,杜绝顶头,安全有序地直行或左、右转弯,从而大大提高铁路交叉处的通过能力。同样本专利技术也能提高单线和双线交叉处的通过能力。另外该交叉线路投资亦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交叉线路的双线路之间的折返转弯线可以是夹在各对双线路之间的葫芦形折返转弯线,可以是铺设在与双线路立交的道桥上或涵洞内的葫芦形折返转弯线,也可以是铺设在跨越双线路交叉处的圆环折返转弯线。或者是各对双线路之间由三段路轨组成的“A”字形折返调头转弯线。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描述本专利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一双线与双线“十”字交叉立交转弯线路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二双线与双线“丁”字交叉立交转弯线路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三双线与双线“丁”字交叉平面转弯线路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四双线与双线“十”字交叉平面转弯线路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五双线与双线“丁”字交叉平面调头转弯线路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六双线与双线“十”字交叉平面调头转弯线路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七双线与双线“十”字交叉立交圆环转弯线路示意图。如图1实施例一所示,直行线路8、9及22、24经立交桥6与直行线路1、2及15、18相交。葫芦形折返转弯线11铺设在立交桥12上,其两端7、10分别接直行线8、9。葫芦形折返转弯线20铺设在立交桥21上,其两端23、25分别接直行线22、24。葫芦形折返转弯线4、27穿涵洞3与直行线1、2立交,且分别接直行线2、1。葫芦形折返转弯线14、17穿涵洞16与直行线15、18立交,且分别接直行线15、18。弯道线5接直行线2和8。弯道线13接直行线9和15。弯道线19接直行线18和24,弯道线26接直行线1和22。当实行统一的右侧行车制,如列车在直行线24上直行,即经立交桥6入直行线9穿立交桥12直行;如列车从直行线24向右转弯,即经弯道线19入直行18仍为右侧行车。如列车从直行线24左转弯,即经立交桥6上直行线8拐进葫芦形折返转弯线10过立交桥12由葫芦形折返转弯线7折返,入直行线8,经转道线5入直行2,仍为右侧行车。其它方向的列车亦如此直行和转弯,安全、有序,不会发生顶头,通过能力和速度可大大提高。在图2所示实施例之二中,直行线22、24及8、9与直行线15、18成“丁”字交叉。直行线22、24上有立交桥21。葫芦形折返转弯线20铺设在立交桥21上,两端23、25分别接直行线22、24。直行线8、9上有立交桥12,葫芦形折返转弯线11铺设在立交桥12上,其两端7、10分别接直行线8、9。直行线15、18分别以弯道线13、19入直行线9。葫芦形折返转弯线14、17穿越涵洞16分别接直行线15、18。在图3所示实施例之三中,直行线8、9的圆弧段32、31间有折返转弯线33,圆弧段29、30间有折返转弯线28,直行线15、18的圆弧段34、35之间有折返转弯线36、直行线15、18经弯道线13、19入直行线9。如图4所示实施例之四中,直行线8、9及22、24穿立交桥6与直行线1、2成“十”字交叉。直行线8、9的圆弧段43、44之间有折返转弯线45,圆弧段38、39之间有折返转弯线37。直行线1、2的圆弧段40、42之间有折返转弯线41,圆弧段47、48之间有折返转弯线49,还有弯道线5、13、26、19。如图5所示实施例之一中,直行线8、9与直行线15、18成“丁”字交叉。直行线8、9之间有由线路50、51和52组成的“A”字形倒车折返转弯线和由线路56、57、58组成的“A”字形倒车折返转弯线。直行线15、18之间有由线路53、54、55组成的“A”字形倒车折返转弯线。在该实施例线路中,当实行左侧行车制时,如列车在直行线9上从左向右行,左转弯时,经弯道线13上直行线15仍为左侧行车。如列车在直行线8上由右向左行车,右转弯时,列车可先驶入线路50停下,车头脱勾退经线路51和52再入线路50,挂上列车、倒驶入线路52、51上直行线9经弯道线13上直行线15,仍为左侧行车。如图6所示实施例之六中,直行线1、2过立交桥6与直行线8、9成“十”字交叉。直行线1、2之间有由线路59、60、61组成的“A”字形倒车折返转弯线和由线路62、63、64组成的“A”字形倒车折返转弯线。直行线8、9之间有由线路68、69、70组成的“A”字形倒车折返转弯线。还有弯道线5、13、19、26。如图7如所示实施例七中,直线行1、2穿过立交桥6与直行线8、9成“十”字交叉,其间有弯道线5、13、19、26。圆环折返转弯线71和大弯道线74、72、75、76铺设在跨越双线路交叉处的立交桥73上。权利要求1.一种铁路行车交叉线路,除弯道线外,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交叉线路的各对双线路之间有折返转弯线,折返转弯线的两端分别与该双线之一并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行车交叉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各对双线路之间的折返转弯线为葫芦形折返转弯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路行车交叉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说各对双线路之间的葫芦形折返转弯线铺设在跨越该双线路的立交道桥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路行车交叉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各对双线路之间的葫芦形折返转弯线铺设在穿越该双线路的立交桥涵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行车交叉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各对双线路之间的折返转弯线为由三段路轨组成的“A”字形折返转弯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行车交叉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各对双线路之间的折返转弯线为铺设在跨越双线路交叉处的圆环折返转弯线。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铁路双线交叉线路,在交叉处,除弯道线外,各对双线路之间有连接该对双线的折返转弯线,折返转弯线有葫芦形和“A”形;有夹在直行线之间的,亦可以是与直行线路立交的。建造这样的交叉线路,可实现单侧行车,彻底消除混行状态,使不同运行方向的列车,杜绝顶头,安全、有序地直行或左、右转弯,从而提高交叉处的通过能力。该交叉线路投资亦小。文档编号E01B7/00GK1103452SQ9411586公开日1995年6月7日 申请日期1994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1994年9月10日专利技术者王海平 申请人:王海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铁路行车交叉线路,除弯道线外,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交叉线路的各对双线路之间有折返转弯线,折返转弯线的两端分别与该双线之一并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平
申请(专利权)人:王海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