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齿轮传动的用于车厢连接的可拆挂钩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9541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车厢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齿轮传动的用于车厢连接的可拆挂钩机构,它包括前车厢连接杆、驱动壳、后车箱连接杆,在火车行驶过程中如果前车厢脱轨,那么前车厢就会相对于后车厢发生摆动;即前车厢带动前车厢连接杆摆动;前车厢连接杆会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带动三个第二齿轮转动;三个第二齿轮转动带动驱动壳转动;驱动壳转动带动三个第四齿轮转动;三个第四齿轮转动使得限位驱动齿轮转动;在限位驱动齿轮转动过程中,当限位驱动圆柱上的一个导向槽与限位连接上对应的导向缺口配合时,后车箱连接杆和安装在其上的限位块就会沿着对应的导向槽和导向缺口与前车箱脱开。防止了火车翻车。

A detachable hook mechanism for vehicle connection based on gear transmission

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carriage connection, in particular relates to a detachable hook mechanism for carriage connection based on gear transmission, which comprises a front carriage connecting rod, a driving case and a rear carriage connecting rod. If the front carriage is derailed during the train running, the front carriage will swing relative to the rear carriage. The carriage drives the front carriage connecting rod to swing; the front carriage connecting rod drives the first gear to rotate; the first gear to rotate drives the three second gears to rotate; the third second gear to rotate drives the driving housing to rotate; the driving housing to rotate drives the three fourth gears to rotate; the three fourth gears to rotate the limit driving gear; in the limit In the process of driving gear rotation, when a guide groove on the limit driving cylinder matches the corresponding guide notch on the limit connection, the connecting rod of the rear car box and the limit block installed thereon will detach from the front car box along the corresponding guide slot and guide notch. To prevent the train from turning o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齿轮传动的用于车厢连接的可拆挂钩机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厢连接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齿轮传动的用于车厢连接的可拆挂钩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的火车车厢之间通过车钩相互咬合连接;车钩的材质较高;车钩之间摩擦受损较为严重;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前车厢发生脱轨,前车厢与后车厢之间就会发生摆动;如果两个车厢之间为车钩相互咬合连接,在前车厢脱轨与后车厢发生摆动时,前车厢通过咬合的车钩就可能拖动后车厢使得后车厢发生侧翻;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影响;所以设计一种在前车厢发生脱轨且相对后车厢摆动时,后车厢可以与前车厢完全脱离的火车车厢连接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本专利技术设计一种基于齿轮传动的用于车厢连接的可拆挂钩机构解决如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齿轮传动的用于车厢连接的可拆挂钩机构,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基于齿轮传动的用于车厢连接的可拆挂钩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前车厢连接杆、第一齿轮、第一轴孔、第一圆形孔、第二齿轮、第三齿轮、驱动壳、后车箱连接杆、第一支撑圆板、第四齿轮、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第六齿轮、限位驱动齿轮、限位连接、第二支撑圆板、连接套、限位块、导向缺口、第一圆柱槽、导向槽、第二圆柱槽,其中后车厢连接杆为L状;后车厢连接杆的一端与后车厢连接;限位块安装在后车厢连接杆的另一端。限位连接的一端开有两个对称的导向缺口且两个导向缺口的交叉处形成一个平面;限位连接通过其上两个导向缺口交叉处形成的平面与限位块的配合位于限位块的上侧。限位驱动齿轮的一端开有第一圆柱槽;第一圆柱槽的底端开有贯通的第二圆柱槽;限位圆柱的外圆面上开有两个成锐角夹角的导向槽;限位驱动圆柱通过第一圆柱槽与限位连接外圆面的配合安装在限位连接上;限位驱动圆柱上第二圆柱槽远离导向槽的一侧与后车箱连接杆配合。第二支撑圆板安装在限位连接的上端;三个第一转轴周向均匀地安装在第二支撑圆板的下端且远离第二支撑圆板中心;三个第四齿轮分别安装在三个第一转轴上;三个第二转轴周向均匀地安装在第二支撑圆板的下端且靠近第二支撑圆板中心;三个第三齿轮分别安装在三个第二转轴上;三个第三齿轮分别与三个第四齿轮啮合;三个第三齿轮分别与限位驱动齿轮啮合;三个第三转轴周向均匀地安装在第二支撑圆板的上端,且三个第三转轴远离第二支撑圆板中心;三个第二齿轮分别安装在三个第三转轴上;第一支撑圆板的中间位置上具有圆形孔;第一支撑圆板上端的中间位置安装有连接套且连接套与第一支撑板上的圆形孔配合;第一支撑圆板安装在三个第三转轴的上端;前车厢连接杆为L状;前车厢连接杆的一端通过连接套安装在第一支撑圆板上;前车厢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前车厢连接;第一齿轮安装在前车厢连接杆上;第一齿轮分别与三个第二齿轮啮合;驱动壳的一端开有第一轴孔;驱动壳的另一端开有第一圆形孔;驱动壳的内圆面上具有齿牙;驱动壳通过第一轴孔与连接套的配合安装在第一支撑圆板上;驱动壳上的第一圆形孔与限位圆柱配合;驱动壳内圆面上的齿牙分别与三个第四齿轮和三个第二齿轮啮合。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齿轮的直径大于限位驱动齿轮的直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连接套和驱动壳之间通过轴承配合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齿轮与前车厢连接杆之间通过焊接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连接套通过轴承安装在前车厢连接杆上。本专利技术中后车厢连接杆的一端与后车厢连接;限位块安装在后车厢连接杆的另一端。限位连接通过其上两个导向缺口交叉处形成的平面与限位块的配合位于限位块的上侧。限位驱动圆柱通过第一圆柱槽与限位连接外圆面的配合安装在限位连接上;限位驱动圆柱上第二圆柱槽远离导向槽的一侧与后车箱连接杆配合。第二支撑圆板安装在限位连接的上端;三个第一转轴周向均匀地安装在第二支撑圆板的下端且远离第二支撑圆板中心;三个第四齿轮分别安装在三个第一转轴上;三个第二转轴周向均匀地安装在第二支撑圆板的下端且靠近第二支撑圆板中心;三个第三齿轮分别安装在三个第二转轴上;三个第三齿轮分别与三个第四齿轮啮合;三个第三齿轮分别与限位驱动齿轮啮合;三个第三转轴周向均匀地安装在第二支撑圆板的上端,且三个第三转轴远离第二支撑圆板中心;三个第二齿轮分别安装在三个第三转轴上;第一支撑圆板的中间位置上具有圆形孔;第一支撑圆板上端的中间位置安装有连接套且连接套与第一支撑板上的圆形孔配合;第一支撑圆板安装在三个第三转轴的上端;前车厢连接杆的一端通过连接套安装在第一支撑圆板上;前车厢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前车厢连接;第一齿轮安装在前车厢连接杆上;第一齿轮分别与三个第二齿轮啮合;驱动壳通过第一轴孔与连接套的配合安装在第一支撑圆板上;驱动壳上的第一圆形孔与限位圆柱配合;驱动壳内圆面上的齿牙分别与三个第四齿轮和三个第二齿轮啮合。本专利技术中由于限位连接通过其上两个导向缺口交叉处形成的平面与限位块的配合位于限位块的上侧;而限位块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限位连接在旋转方向上处于静止状态;即第二支撑圆板在旋转方向上处于静止状态;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处于静止状态;第一支撑圆板在旋转方向上处于静止状态;当前车厢连接杆摆动时,前车厢连接杆会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带动三个第二齿轮转动;三个第二齿轮转动带动驱动壳转动;驱动壳转动带动三个第四齿轮转动;三个第四齿轮转动带动三个第三齿轮转动;三个第三齿轮转动带动限位驱动齿轮转动;在限位驱动齿轮转动过程中,当限位驱动圆柱上的一个导向槽与限位连接上对应的导向缺口配合时,后车箱连接杆和安装在其上的限位块就会沿着对应的导向槽和导向缺口与前车箱脱开;本专利技术设计的第一齿轮的直径大于限位驱动齿轮的直径;其作用是使得在前车厢连接杆摆动一定小角度时,后车箱连接杆和安装在其上的限位块就会与前车箱脱开;防止了火车前后车厢因为摆动较大角度而使得火车翻车。相对于传统的车厢连接技术,本专利技术设计的车厢连接机构在使用过程中当前车厢发生脱轨且相对后车厢摆动时,可以通过自动调节使得后车厢与前车厢完全脱离。保护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整体部件外观示意图。图2是整体部件分布示意图。图3是限位驱动齿轮安装示意图。图4是第一齿轮安装示意图。图5是驱动壳结构示意图。图6是整体部件内部结构分布示意图。图7是整体部件内部结构安装示意图。图8是连接套安装示意图。图9是第四齿轮安装示意图。图10是第二齿轮安装示意图。图11是限位驱动齿轮安装示意图。图12是限位块安装示意图。图13是限位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4是后车箱连接杆与限位驱动齿轮配合示意图。图15是限位驱动齿轮结构示意图。图16是限位驱动齿轮工作原理示意图。图中标号名称:1、前车厢连接杆;2、第一齿轮;3、第一轴孔;4、第一圆形孔;5、第二齿轮;6、第三齿轮;7、驱动壳;8、后车箱连接杆;9、第一支撑圆板;10、第四齿轮;11、第一转轴;12、第二转轴;13、第三转轴;14、第六齿轮;15、限位驱动齿轮;16、限位连接;17、第二支撑圆板;18、连接套;24、限位块;25、导向缺口;26、第一圆柱槽;27、导向槽;28、第二圆柱槽。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它包括前车厢连接杆1、第一齿轮2、第一轴孔3、第一圆形孔4、第二齿轮5、第三齿轮6、驱动壳7、后车箱连接杆8、第一支撑圆板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齿轮传动的用于车厢连接的可拆挂钩机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齿轮传动的用于车厢连接的可拆挂钩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前车厢连接杆、第一齿轮、第一轴孔、第一圆形孔、第二齿轮、第三齿轮、驱动壳、后车箱连接杆、第一支撑圆板、第四齿轮、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第六齿轮、限位驱动齿轮、限位连接、第二支撑圆板、连接套、限位块、导向缺口、第一圆柱槽、导向槽、第二圆柱槽,其中后车厢连接杆为L状;后车厢连接杆的一端与后车厢连接;限位块安装在后车厢连接杆的另一端;限位连接的一端开有两个对称的导向缺口且两个导向缺口的交叉处形成一个平面;限位连接通过其上两个导向缺口交叉处形成的平面与限位块的配合位于限位块的上侧;限位驱动齿轮的一端开有第一圆柱槽;第一圆柱槽的底端开有贯通的第二圆柱槽;限位圆柱的外圆面上开有两个成锐角夹角的导向槽;限位驱动圆柱通过第一圆柱槽与限位连接外圆面的配合安装在限位连接上;限位驱动圆柱上第二圆柱槽远离导向槽的一侧与后车箱连接杆配合;第二支撑圆板安装在限位连接的上端;三个第一转轴周向均匀地安装在第二支撑圆板的下端且远离第二支撑圆板中心;三个第四齿轮分别安装在三个第一转轴上;三个第二转轴周向均匀地安装在第二支撑圆板的下端且靠近第二支撑圆板中心;三个第三齿轮分别安装在三个第二转轴上;三个第三齿轮分别与三个第四齿轮啮合;三个第三齿轮分别与限位驱动齿轮啮合;三个第三转轴周向均匀地安装在第二支撑圆板的上端,且三个第三转轴远离第二支撑圆板中心;三个第二齿轮分别安装在三个第三转轴上;第一支撑圆板的中间位置上具有圆形孔;第一支撑圆板上端的中间位置安装有连接套且连接套与第一支撑板上的圆形孔配合;第一支撑圆板安装在三个第三转轴的上端;前车厢连接杆为L状;前车厢连接杆的一端通过连接套安装在第一支撑圆板上;前车厢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前车厢连接;第一齿轮安装在前车厢连接杆上;第一齿轮分别与三个第二齿轮啮合;驱动壳的一端开有第一轴孔;驱动壳的另一端开有第一圆形孔;驱动壳的内圆面上具有齿牙;驱动壳通过第一轴孔与连接套的配合安装在第一支撑圆板上;驱动壳上的第一圆形孔与限位圆柱配合;驱动壳内圆面上的齿牙分别与三个第四齿轮和三个第二齿轮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齿轮传动的用于车厢连接的可拆挂钩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前车厢连接杆、第一齿轮、第一轴孔、第一圆形孔、第二齿轮、第三齿轮、驱动壳、后车箱连接杆、第一支撑圆板、第四齿轮、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第六齿轮、限位驱动齿轮、限位连接、第二支撑圆板、连接套、限位块、导向缺口、第一圆柱槽、导向槽、第二圆柱槽,其中后车厢连接杆为L状;后车厢连接杆的一端与后车厢连接;限位块安装在后车厢连接杆的另一端;限位连接的一端开有两个对称的导向缺口且两个导向缺口的交叉处形成一个平面;限位连接通过其上两个导向缺口交叉处形成的平面与限位块的配合位于限位块的上侧;限位驱动齿轮的一端开有第一圆柱槽;第一圆柱槽的底端开有贯通的第二圆柱槽;限位圆柱的外圆面上开有两个成锐角夹角的导向槽;限位驱动圆柱通过第一圆柱槽与限位连接外圆面的配合安装在限位连接上;限位驱动圆柱上第二圆柱槽远离导向槽的一侧与后车箱连接杆配合;第二支撑圆板安装在限位连接的上端;三个第一转轴周向均匀地安装在第二支撑圆板的下端且远离第二支撑圆板中心;三个第四齿轮分别安装在三个第一转轴上;三个第二转轴周向均匀地安装在第二支撑圆板的下端且靠近第二支撑圆板中心;三个第三齿轮分别安装在三个第二转轴上;三个第三齿轮分别与三个第四齿轮啮合;三个第三齿轮分别与限位驱动齿轮啮合;三个第三转轴周向均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群华蔡洪祥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虞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