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物带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4551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织物带(10),该织物带有不对称织纹,该织纹由纬纱(11-15,17-24)和经纱(16)形成,经纱(16)在该织物带的两个相对端之间延伸。经纱在织物带的每一端折回后,在再织段(B,B′)与纬纱再织,形成中性面(PN)与织物带中面(PM)重合的对称织纹,织物带两端的连接线在该中性面中延伸。经纱(16)有扁平横截面,并在织物带每一端上与织物面正交折叠。再织段的纬纱(17-24)的直径小于织物带其余部分纬纱(11-15)的直径,这样织物带在整个长度上厚度不变。(*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尤其用于造纸工业的织物带,该织物带有不对称织纹,该织纹由纬纱和在织物带两个相对端之间延伸的经纱组成,经纱在织物带的每一端折回后与该端部附近的一个再织段上的纬纱再织以形成线环。例如,在造纸工业中,连续造纸机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成形部,挤压脱水部,和纸张干燥部。在造纸机的干燥部,纸张被放到一组热滚筒上。为了提高纸张的干燥速度,用织物带(通常称为干燥网)在热滚筒上传送纸张,该织物带最好有不对称织纹,一般包括与扁平截面的经纱交织在一起的圆形截面的纬纱,所述经纱在织物带与纸张接触的正面上形成长长的浮出部分(flotté)。在织物带在纸张于水平的两排滚筒上蛇形通过期间一直与纸张接触的机器结构中,这种织物带可以减少经纱在纸张上压出的印痕。另外,在不对称织纹由在织物带正面形成浮出部分(flotté)的经纱组成的织物带中,织物带的中性面(当织物带弯曲时,织物带中的既不压缩又不伸长的面)在厚度方向上位于织物带的中面和正面之间。结果,织物带与纸张接触的正面以基本恒定的速度在圆筒上移动,在织物带在纸张于机器的高低圆筒之间蛇形通过期间一直与纸页接触的机器结构中,可减小纸页中的张力,并减小在纸张干燥度很大时织物带被磨损的风险。正如公知的那样,当织物带被安在机器上时形成环带形状,例如用一个刚性杆(jonc)从在织物带一端形成的线环和在另一端形成的线环中穿过,这两端的线环在该刚性杆穿过之前互相啮合。但是,当该环带开始工作时,在织物带被驱动时受到的张力的影响下,织物带两个端部之间的由所述杆构成的连接线被从织物带的中面向织物带的正面推出,使所述杆的轴线在织物带中性面上移动。织物带连接线在织物带厚度方向上的这种移动在纸张上引起过压,导致有很大的可能性在纸张上压出印痕并且引起织物带很快磨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这些缺陷。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尤其用于造纸工业的织纹不对称的织物带,该织纹由纬纱和在该织物带的两个相对端之间延伸的经纱构成,经纱在织物带的每一端折回后,与该端部附近的再织段上的纬纱再织,从而形成线环,该织物带的特征在于每个再织段具有对称织纹。通过这种结构,当环带处在张力作用下时,织物带相对端之间的连接线在织物带厚度方向上不再移动。因为,在经纱的再织段,织物带的中性面与其中面重合,织物带端部之间的连接线在中面上。另外,织物带中性面的梯度分布在经纱的这两个再织段,而不再限于织物带两端之间的连接线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通过使已到达端部的经纱在折回后代替在再织段之前已中断的相邻经纱,形成在织物带一端附近的对称织纹再织段。在本专利技术织物带的一个最佳实施例中,经纱在织物带的每一端与织物带面垂直地折叠,而且再织段的纬纱的直径小于织物带其余部分中的纬纱的直径。通过垂直于织物带面折叠经纱,纬纱方向上的线环尺寸就被减小。然而,在织物带一端折叠后的每个经纱重叠在自身上与再织段上的纬纱再织而产生额外厚度。但是,每个再织段中的纬纱直径的减小可以补偿经纱多余的厚度,以便织物带的厚度在整个长度上保持相对不变。最后,在高温热固定纬纱和经纱的操作中,纬纱的卷曲(crêpage),可以最终减小再织段和织物带其余部分之间的所有厚度差。在另一个最佳实施例中,经纱是扁平截面,可以减少纸张上的印痕并降低织物带的渗透性。下面参考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该实施例是非限定示例并示于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只有一个纬纱平面的织物带一端的纵剖面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有两个纬纱平面的织物带一端的纵剖面示意图。图3是表示形成在本专利技术织物带两端的、用来利用两个杆提供连接的线环的顶视图。图4是表示形成在本专利技术织物带一端的、用来利用两个螺旋线提供连接的线环的顶视图。图5和6是表示形成在本专利技术织物带一端的、利用一个螺旋线提供连接的线环的顶视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织物带10的端部示意纵剖面图,该织物带尤其适于造纸机的干燥部。该织物带只包括一层圆形截面的纬纱11-15,17-24和经纱,在这里,经纱的截面是扁平的并在织物带的两个端部之间延伸。图1仅示出一根经纱16。在织物带的与造纸机干燥部的纸张接触的正面25上,每根经纱比如16在纬纱上形成长的浮出部分,在这里,浮出部分覆盖三根连续的纬纱,这样就构成一种不对称织纹样式,其中织物带的中性面PN偏离织物带的中面PM。更具体地说,可以看出,在织物带正面25上的每个浮出部分之后,经纱16穿过纬纱层,绕单根纬纱织在织物带反面26,然后重新穿过纬纱层,在织物带正面形成另一个浮出部分。当然,正如公知的那样,在纬纱方向上的相邻经纱沿织物带的方向在不同位置横穿纬纱层。在织物带的每一端,每个经纱比如16被折回后,与该端部附近的再织段上的纬纱17-24再织,但再织方式是使所述再织段呈现对称织纹,在该再织段,织物带的中性面PN与该织物带的中面PM重合。更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经纱16在绕纬纱17折回后被再织,在织物带的背面26形成覆盖三根连续纬纱如19-21的浮出部分。从而每个经纱在被折回之后在织物带反面上再织,形成与织物带正面上的织纹对称的织纹样式。箭头B标出了经纱在织物带一端的对称织纹再织段的边界,箭头A标出了织物带本体的余部的边界,该余部中的织纹是不对称的。如图1所示,扁平截面的经纱16在再织段B与纬纱17-24再织,纬纱17-24的直径d小于织物带的余部A中的纬纱11-15的直径D,经纱16在自身上重叠再织,这是由于它在织物带的端部按照与织物带的平面正交的方式折回。在制造本专利技术的织物带时,在织物带的端部的每个再织段中,事实上是用小直径d的纬纱代替直径为D的纬纱,以便经纱在织物带的正面和反面再织后,再织段B中的织物带厚度H′与织物带主体A的厚度H一样。对于只有一层纬纱的织物带来讲,织物带主体A中的纬纱直径和再织段B中的纬纱直径之差是扁平截面经纱如16厚度的两倍。在经纱再织的操作中,这些经纱的端部在沿织物带的取决于有关经纱形成的织纹样式的不同位置处,从织物带的背面26露出,以便再织段的挠度是渐变的。从图1可以看出,织物带的中性面PN的梯度分布在再织段B和织物带主体A连接处的一定长度上。图2示出了类似于图1的织物带,但是它有两个纬纱层。该图示出织物带主体A的不对称织纹,以及再织段B中经纱如16的对称织纹,它还示出了织物带中性面PN相对于中面PM的位置。如上所述,每根扁平截面的经纱如16在织物带的每端与织物带面正交地折回,或者形成连接线环如27,或者不形成连接线环,即紧紧围绕织物带端部的最后纬纱17,从而在形成于织物带所述端部的两个相邻连接线环之间形成间隙。线环密度的减小使织物带的两端容易连接。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织物带的两端的连接线环的第一实施例。该图示出了一系列四个经纱FC1-FC4在织物带一端B(再织段B)分别形成一个大线环,不形成线环,形成一个小线环,和不形成线环,同样是这些经纱FC1-FC4在织物带的相对端B′(再织段B′)分别形成无线环,一个大线环,一个小线环,和无线环。在织物带的每一端,大线环相对于小线环伸出。织物带一端的线环与另一端的线环啮合。织物带B端的小线环与B′端的大线环配合,形成一个可以使第一杆28通过的通道。织物带B端的大线环与B′端的小线环配合,形成另一个可以使第二杆29通过的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织物带(10),该织物带有不对称织纹,该织纹由纬纱(11-15,17-24)和在该织物带的两个相对端之间延伸的经纱(16)构成,经纱在织物带的每一端折回后,在该端部附近的再织段(B,B′)与纬纱再织,形成线环(27),该织物带的特征在于每个再织段具有对称织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里斯戈捷让路易斯莫纳里
申请(专利权)人:科弗帕造纸用毡及工业织物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FR[法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