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用压榨毛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4398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造纸用压榨带,该压榨带包括一个基体、一个棉絮层、和一个防重湿层,该防重湿层包含一个非取向薄膜,所有上述部件通过针刺缠结结合成整体。该防重湿层包括具有三维结构的开口,该开口的湿纸幅侧端部的孔比压辊侧端部的孔大。该压榨带在保持除水能力的同时显示出优异的防重湿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造纸机的压榨部中使用的造纸用压榨带,特别涉及具有改进的除水能力的压榨带(press felt)。
技术介绍
在造纸工艺中,传统上使用压榨装置从湿纸幅(湿纸页)中去除水份,如图13所示。该压榨装置包括一对压辊P、以及一对支撑湿纸幅的压榨带(毛布)12。该压榨装置通过通过压辊P施加压力给压榨带12,并通过压榨带将压力施加给湿纸幅W,以从湿纸幅W中挤压水份。从该湿纸幅W中挤压出的水被压榨带12吸收。每个压榨带12包括一个用于保持强度的基体、和在基体两侧的棉絮层(batt layer)。该基体和棉絮层通过针刺缠结结合成整体。图14是一个放大的视图,显示图13的压榨部的压区,以便解释和说明从该湿纸幅W中挤出的水的传输情况。压榨带12的结构的细节没有在该图中显示。当压辊P沿图13的方向旋转时,当压榨带和湿纸幅通过(两个)压辊P之间时,压榨带12和湿纸幅W沿箭头所示方向移动。压榨带12和湿纸幅W在压榨部被挤压,而湿纸幅W中的水被压榨带12挤压并吸收。然而,在湿纸幅和压榨带通过压榨部中心的压区后,由于施加到湿纸幅W和压榨带12的压力突然释放,随着湿纸幅和压榨带从压区向压区出口(边界)移动,压榨带12的体积突然膨胀。在压榨带12产生了一个负压,由于湿纸幅W包含细小的纤维,所以产生了毛细现象。这样,已经被压榨带12吸收的水份被传回到湿纸幅。这个现象被称为“重湿(re-wetting)”,并且在传统的压榨中是众所周知的问题。图15显示了美国专利5,372,876号披露的一种毛毡,该毛毡经过设计以防止重湿现象。毛毡11包括一个基体31和棉絮层21,该棉絮层在该基体31的两侧。一个由热压粘合无纺布(spun bond)制成的疏水性的膜41设置在基体31上,并且将压辊一侧的(棉絮)层与湿纸幅一侧的(棉絮)层隔离。可以相信,当使用该毛毡11时,可以防止重湿现象,即使在施加于毛毡11的压力突然释放时也是如此,其原因在于在压辊一侧的棉絮层吸收的水份不容易被传输到湿纸幅一侧。未审日本专利公开号8888/1991披露了解决重湿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其中设置了一个阻挡层来防止水(在被吸收后)被传输到湿纸幅一侧。美国专利第4,830,905号披露了一种压榨带,在该压榨带中,提供了一个具有封闭单元(cell)的泡沫层。可以相信,当使用该压榨带时,由于水份被保持在这些单元中,可以防止重湿。尽管采用了上述方法,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因为在美国专利5,372,876号和日本专利公开号8888/1991所披露的压榨带中,由于分别使用了具有大量空穴的疏水性膜和(多孔)渗透膜,难以防止水份的传输。在美国专利4,830,905号的情况下,存在从泡沫层的单元中排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造纸用压榨带,具有一个湿纸幅接触表面和一个压辊接触表面。该压榨带包括一个基体、一个棉絮层、和一个防重湿层,该防重湿层包含一个具有多个开口的非取向薄膜(non-oriented film)。该开口具有三维结构,每个开口具有一个湿纸幅侧端部和一个压辊侧端部。每个所述端部都具有一个孔(缝隙),并且每个开口的湿纸幅侧端部的孔比开口的压辊侧端部的孔大。优选地,每个开口都是漏斗形的并具有一个管状部分。该非取向薄膜优选由尼龙制成,并且具有至少300%的断裂伸长率。为了提高渗透性,该薄膜除了具有三维结构的开口以外的还具有平的开口。该防重湿层的三维结构显示出高效的防重湿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榨带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榨带的剖面图;图3是一个放大的剖面图,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榨带的内部的详细结构;图4是一个用于生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榨带的针的尖端的放大的正面图;图5(A)-5(E)是放大的示意图,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榨带的防重湿层的开口的形成方法;图6(A)-6(B)是放大的剖面图,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榨带的防重湿层的开口的不同实施例; 图7是一个立体图,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榨带的制造方法;图8是一个立体图,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榨带的另一种制造方法;图9是一个立体图,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榨带的再一种制造方法;图10是用于确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榨带的效果的装置的示意图;图11是用于确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榨带的效果的另一种装置的示意图;图12是一个表格,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榨带的实施例与比较例的实验结果;图13是一个造纸机的压榨部的示意图;图14是压区的放大图,说明水份从湿纸幅中传输出去和返回湿纸幅的情况;以及图15是传统的压榨带的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和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榨带10包括一个基体30、由人造纤维制成的(多个)棉絮层20、以及一个防重湿层40,所有这些层通过针刺缠结结合成整体。设置基体30的目的在于为压榨带提供强度,使用纺织纤维或带形体作为基体的材料,该带形体不通过纱线部件编织。具有优良的抗磨、抗疲劳、抗伸长、抗结垢等性能的诸如羊毛这样的天然纤维或者诸如尼龙6、尼龙66这样的合成纤维可以用于基体30和棉絮层20。在图1的压榨带10中,棉絮层20设置在防重湿层40与基体30之间。然而,在一个替代实施例中,防重湿层40和基体30可以彼此直接接触。如图3所述(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开口44是防重湿层40中的多个类似的开口中的一个。该防重湿层40最初是没有开口的薄膜。该薄膜通过针刺法与压榨带10的其它组成部分结合,在压榨带中人造纤维形成该棉絮层。该防重湿层40在针刺过程中被打孔,并且该通过针刺法形成的这些开口具有壁42,该壁向重湿层40的一侧突出。在图3所示的情况下,壁42向下突出。这样,开口44具有一个三维结构,包括壁42、湿纸幅侧端部42a、和压辊侧端部42b。该壁42是逐渐变细(锥形)的,这样该开口是漏斗形的,其湿纸幅侧端部42a比压辊侧端部42b宽。一个非取向薄膜被用于该防重湿层40。这里使用的术语“非取向”,并不意味着排除较小量(程度)的取向,因此其包括在薄膜的生产过程中由薄膜自身重量形成的取向,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了解的。另外,低吸水性的薄膜,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乙二烯(polyvinylidene)、聚酯,或者例如尼龙或聚氨酯的吸水性薄膜,都可用作薄膜材料。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选择具有高熔点的尼龙、聚氨酯、聚酯这样的材料作为薄膜材料,以便使薄膜具有足够的耐热性,以承受压榨带生产过程中可能包括的加热操作。尼龙通常被用作棉絮层20和基体30的材料。在此情况下,最好也将尼龙用作防重湿层40的材料,以便在压榨带作为一个整体变湿时,协调压榨带各组成部分的伸长性能。根据实验确定,当防重湿层40由尼龙材料制成时,其厚度最好在20至50μm,其断裂伸长率(elongation at break)最好大于等于300%。根据材料的不同,断裂伸长率是不同的。断裂伸长率百分比优选如下对聚丙烯至少是300%,对聚乙二烯至少是200%,对聚酯至少是100%,对聚氨酯至少是400%。当在断裂伸长率小于这些下限的方向伸长时,可能发生撕裂。图3箭头指示水的运动方向。当通过压辊施加压区压力时,水从湿纸幅传输到压榨带10,当压力施加在压区时,在通过防重湿层40的开口44后,来自湿纸幅接触侧的毛毡(压榨带)表面的水被传输到压榨带的压辊侧。由于开口44是锥形的,水被平稳(顺利)地传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造纸用压榨带,具有一个湿纸幅接触表面和一个压辊接触表面,所述压榨带包括一个基体、一个棉絮层、和一个防重湿层,所述防重湿层包含一个具有多个开口的非取向薄膜,所述开口具有三维结构,每个开口都具有一个湿纸幅侧端部和一个压辊侧端部,每个所述端部具有一个孔,并且每个所述开口的湿纸幅侧端部的孔比所述开口的压辊侧端部的孔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下平益史小田浩之小林靖彦鬼久保明
申请(专利权)人:市川毛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