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3055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5 09: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结构,包括房屋单元、道路单元和绿化单元,所述绿化单元包括道路周边绿地、远期预留地块以及紧邻所述远期预留地块的闲散绿地,所述房屋单元包括设于道路一侧的综合楼、紧邻所述综合楼布置的停车场、布置于所述综合楼对面的联合车库以及设于所述联合车库同侧的检修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基地总平面布置,将车辆基地总平面分为房屋、道路和绿化三个单元,并分别进行大面积屋面立体绿化、透水铺装与雨水链匹配、微地形设计,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建设会降低区域抗内涝能力的难题,提高了车辆基地工程对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实现了车辆基地的“海绵”功能。

A rail transit vehicle base structure combined with sponge City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ail transit vehicle base structure combined with a sponge city, comprising a housing unit, a road unit and a greening unit. The greening unit comprises a green space around a road, a long-term reserved plot and an idle green space adjacent to the long-term reserved plot. The housing unit comprises a synthesis located on one side of the road. The building, the parking lot adjacent to the comprehensive building, the combined garage opposite the comprehensive building and the maintenance garage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ombined garage are arranged. The general layout of the base of the invention divides the general plane of the vehicle base into three units: house, road and greening, and carries out three-dimensional greening of large-area roof, matching of permeable pavement with rainwater chain, and micro-terrain design respectively, so as to solve the difficult problem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ehicle base of urban rail transit will reduce the regional waterlogging resistance and improve the vehicle performance. Vehicle base engineering has the ability of infiltration, storage, purification, utilization and discharge of rainwater, and has realized the \sponge\ function of vehicle ba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总平面的布置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提高车辆基地工程对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的总平面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的几次暴雨造成的城市内涝,也使得加强雨洪利用、排涝蓄水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话题。而“海绵城市”则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旨在建设好城市的垂直系统,让城市能自由呼吸吐纳,蓄水与排水结合,让水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海绵城市”作为修复城市水生态的一条路径,能够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节约用水,解决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面临的水环境日益加重的生态危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车辆基地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规模最大的单体工程,是每条线路必备的车辆检修设施,其选址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占地可达15~30ha。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具有占地面积大且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特点,其建设对区域的道路、绿地、河道等具有一定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域抗内涝能力。现有车辆基地设计过程中引入了雨水回用系统,对车辆基地的雨水调蓄、利用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对区域抗内涝能力的提升效果甚微。此外,车辆基地内绿化及水池以景观效果为主进行点式,未结合海绵城市理念,从车辆基地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的角度进行总平面顶层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结构,其目的在于将车辆基地总平面按功能划分为房屋、道路和绿化三个单元,并分别进行大面积屋面立体绿化、透水铺装与雨水链匹配、微地形设计,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建设会降低区域抗内涝能力的难题,提高了车辆基地工程对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实现了车辆基地的“海绵”功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结构,包括设于轨道两侧房屋单元、道路单元和绿化单元;所述绿化单元包括道路周边绿地、布置于所述综合楼一侧的远期预留地块以及紧邻所述远期预留地块的闲散绿地,且所述房屋单元和道路单元通过所述道路周边绿地联通,所述远期预留地块和闲散绿地为大波浪式地形结构;所述房屋单元包括设于道路一侧的综合楼、紧邻所述综合楼布置的停车场、布置于所述综合楼对面的联合车库以及设于所述联合车库同侧的检修库,所述综合楼、联合车库和检修库的建筑屋设有以大面积平屋顶绿化结合局部升起的坡屋顶体块,用于实现屋面雨水的引导、留滞和净化。进一步地,所述绿化单元还包括雨水滞留区和雨水回用设备。进一步地,所述道路周边绿地通过浅挖和堆填方式,营造凹凸不平的微地形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停车场采用植草砖铺装,集水渠和排水渠上设有植被。进一步地,所述远期预留地块和闲散绿地通过浅挖和堆填方式营造大波浪式地形结构。进一步地,所述道路单元包括咽喉区,所述咽喉区的轨面高于基地场坪。进一步地,所述咽喉区每隔2~4股道设置排水沟,其余股道之间设有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总平面布置,将车辆基地总平面按功能划分为房屋、道路和绿化三个单元,并分别进行大面积屋面立体绿化、透水铺装与雨水链匹配、微地形设计,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建设会降低区域抗内涝能力的难题,提高了车辆基地工程对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实现了车辆基地的“海绵”功能。(2)本专利技术的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总平面布置,将透水铺装与雨水链有机结合。在道路区域采用鹅卵石、碎石、透水混凝土等可渗透材质铺装,停车场采用植草砖铺装,并用植被覆盖集水、排水渠,实现疏散暴雨径流和移除污染物,改善水质;结合车辆基地及周边区域汇流方向,在车辆基地总平面中规划大型雨水滞留区,实现暴雨时的蓄水防洪作用,并结合雨水回用设备实现蓄水的利用。(3)本专利技术的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总平面布置,利用车辆基地闲散地块营造微地形。在咽喉区充分利用轨面高于场坪的设计特点,每隔2~4股道设置排水沟,其余股道之间采用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在建筑物、道路周边采用浅挖、堆填的方法,营造大波浪式地形,当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短期洼地,对雨水有一定的存储作用,实现了雨水缓释最大化。(4)本专利技术的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总平面布置,对于联合车库和运用库等建筑体量较大的单体,将建筑屋面作为第二层平台,以大面积平屋顶绿化结合局部升起的坡屋顶体块,实现屋面雨水的引导、留滞和净化;在不适用绿化的坡屋面,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有机结合的方法引导雨水贮蓄或下渗;并对建筑外立面结合屋面进行立体绿化,对雨水有一定的慢排缓释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停车场1的布置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综合楼2的布置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远期预留地块3的布置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闲散绿地4的布置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道路周边绿地5的布置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联合车库6的布置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咽喉区7的布置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检修库8的布置示意图。图1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停车场、2-综合楼、3-远期预留地块、4-闲散绿地、5-道路周边绿地、6-联合车库、7-咽喉区、8-检修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总平面布置分为停车场1、综合楼2、远期预留地块3、闲散绿地4、道路周边绿地5、联合车库6、咽喉区7及检修库8。其中,以轨道区域为分界,一侧为:停车场1紧邻人员集中综合楼2布置,并结合车辆段总图工艺设计要求,将远期预留地块3和散绿地4与综合楼区域呈线性布置;另一侧为:联合车库6、咽喉区7及检修库8依次结合工艺设计要求呈线性布置;两侧通过道路周边绿地5实现联通,实现了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的总平面布置要求与雨水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体系的有机结合。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建设会降低区域抗内涝能力的难题,提高了车辆基地工程对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实现了车辆基地的“海绵”功能。如图2所示,停车场1采用植草砖铺装,次级道路采用鹅卵石、碎石、透水混凝土等可渗透材质铺装,此外,利用植被覆盖集水渠、排水渠、实现疏散暴雨径流的疏散和污染物的移除,从而改善水质。作为优选,在车辆基地内将透水铺装与雨水链有机结合。在道路区域采用鹅卵石、碎石、透水混凝土等可渗透材质铺装,停车场采用植草砖铺装,并用植被覆盖集水渠、排水渠,实现疏散暴雨径流和移除污染物,改善水质;结合车辆基地及周边区域汇流方向,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轨道两侧房屋单元、道路单元和绿化单元;所述绿化单元包括道路周边绿地、布置于所述综合楼一侧的远期预留地块以及紧邻所述远期预留地块的闲散绿地,且所述房屋单元和道路单元通过所述道路周边绿地联通,所述远期预留地块和闲散绿地为大波浪式地形结构;所述房屋单元包括设于道路一侧的综合楼、紧邻所述综合楼布置的停车场、布置于所述综合楼对面的联合车库以及设于所述联合车库同侧的检修库,所述综合楼、联合车库和检修库的建筑屋设有以大面积平屋顶绿化结合局部升起的坡屋顶体块,用于实现屋面雨水的引导、留滞和净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轨道两侧房屋单元、道路单元和绿化单元;所述绿化单元包括道路周边绿地、布置于所述综合楼一侧的远期预留地块以及紧邻所述远期预留地块的闲散绿地,且所述房屋单元和道路单元通过所述道路周边绿地联通,所述远期预留地块和闲散绿地为大波浪式地形结构;所述房屋单元包括设于道路一侧的综合楼、紧邻所述综合楼布置的停车场、布置于所述综合楼对面的联合车库以及设于所述联合车库同侧的检修库,所述综合楼、联合车库和检修库的建筑屋设有以大面积平屋顶绿化结合局部升起的坡屋顶体块,用于实现屋面雨水的引导、留滞和净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化单元还包括雨水滞留区和雨水回用设备。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宁王占生王庆亮王宇舒冬缪东廖永亮肖俊杨清林喻岚肖潜飞占俊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