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时圆专利>正文

水管接头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2009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2 06: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管接头组件。上述水管接头组件,使用时,水龙头与第一螺接部配合,并抵靠于第一螺接部的端口,使第一管体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第二螺接部的外侧,此时,水从第二连接管中进入到第二管体并从第二通孔中流出,再从第一通孔中流入第一管体,最终流入水龙头,实现给水龙头供水,当拆下水龙头时,由于水压的作用,推动密封件朝向第一连接管移动,直至连接块抵靠于第二螺接部将第二螺接部堵塞,水流无法从第一连接管内通过,实现拆除水龙后水无法流出,以便快速更换水龙头,同时无需关闭室内水管的总阀门,便于其他未损坏的水龙头正常用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管接头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管接头组件。
技术介绍
现代城市生活中,家家户户均设有自来水,通过布置水管与供水部门的供水系统连接,并在水管的末端设置水龙头、花洒之类的开关阀,实现自动控制水的开关,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中,水龙头等开关阀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容易损坏,因此需要更换水龙头,在更换水龙头时,需要拆下损坏掉的水龙头,如没有关闭室内水管的总阀门,因水管内部的水压较大,水会从水管中流出,无法更换水龙头,同时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且当关闭开关总阀门后,水管内还留存有大量的水,更换水龙头时需等候水管内的水流干后再进行,使更换水龙头的时长增加,更换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管接头组件,以解决更换水龙头时水管内的水会流出而导致更换水龙头的时间较长的问题。一种水管接头组件,包括与水龙头连接的第一连接管、与水管连接的第二连接管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之间的止水件,所述第一连接管包括与水龙头连接的第一螺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连接的第二螺接部,所述止水件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的连接块,所述第一管体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管体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使用时,所述第二管体容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管内,所述第一管体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内,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外,维修时,所述第二通孔位于至所述第一连接管内,且所述连接块抵靠于所述第二螺接部的开口。相较于现有技术,上述水管接头组件,使用时,水龙头与第一螺接部配合,并抵靠于第一螺接部的端口,使第一管体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第二螺接部的外侧,此时,水从第二连接管中进入到第二管体并从第二通孔中流出,再从第一通孔中流入第一管体,最终流入水龙头,实现给水龙头供水,当拆下水龙头时,由于水压的作用,推动密封件朝向第一连接管移动,直至连接块抵靠于第二螺接部将第二螺接部堵塞,水流无法从第一连接管内通过,实现拆除水龙后水无法流出,以便快速更换水龙头,同时无需关闭室内水管的总阀门,便于其他未损坏的水龙头正常用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表面设有多个防滑凹槽。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表面设有两个第一平面部,两个所述第一平面部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表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水管连接的一端设有一个外螺纹管。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管内设有一个环形的限位凸台。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螺接部的侧面设有两个第二平面部,两所述第二平面部相对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径。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凸台的内径小于所述连接块的最大外径。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块呈圆台状,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连接块的上底面连接,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连接块的下底面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长度,且所述第一通孔到第一管体末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长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水管接头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水管接头组件的第一工况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水管接头组件的第二工况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水管接头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水管接头组件一种工况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第一连接管10限位凸台21第一通孔311第一螺接部11第一平面部201第二管体32第二平面部111外螺纹管22第二通孔321第二螺接部12止水件30连接块33第二连接管20第一管体31水龙头接口10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个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水管接头组件,包括与水龙头连接的第一连接管10、与水管连接的第二连接管20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0和所述第二连接管20之间的止水件30。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管10包括与水龙头连接的第一螺接部11、与所述第二连接管20连接的第二螺接部12,所述止水件30包括第一管体31、第二管体3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管体31和所述第二管体32的连接块33,所述第一管体31的侧壁上靠近所述连接块33的位置设有多个第一通孔311,所述第二管体32侧壁上位于靠近所述连接块33的位置设有多个第二通孔321,所述第一连接管10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管体32的外径。使用时,所述第二管体32容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管20内,所述第一管体31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0内,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311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0外,维修时,所述第二通孔位于至所述第一连接管内,且所述连接块抵靠于所述第二螺接部的开口。请参阅图3,上述水管接头组件,使用时,水龙头借口100与第一螺接部11配合,并抵靠于第一螺接部11的端口,使第一管体31表面的第一通孔311位于第二螺接部12的外侧,此时,水从第二连接管20中进入到第二管体32并从第二通孔321中流出,再从第一通孔311中流入第一管体31,最终流入水龙头,实现给水龙头供水。请参阅图2,当拆下水龙头时,由于水压的作用,推动密封件30朝向第一连接管10移动,直至连接块33抵靠于第二螺接部12将第二螺接部12堵塞,水流无法从第一连接管10内通过,实现拆除水龙后水无法流出,以便快速更换水龙头,同时无需关闭室内水管的总阀门,便于其他未损坏的水龙头和其他出水口正常用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管20内设有一个环形的限位凸台21,所述限位凸台21,且所述限位凸台21的内径小于所述连接块33的最大外径,通过上述结构设计,防止所述密封件30从第二连接管20滑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块33呈圆台状,所述第一管体31与所述连接块33的上底面连接,所述第二管体32与所述连接块33的下底面连接,具体的,所述上底面的直径小于所述下底面的直径。可以理解的,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所述连接块33的避免设置一层橡胶垫,以增加所述止水件30的密封效果。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3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0的长度,且所述第一通孔311到第一管体31末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0的长度。可以理解的,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管20的表面可以设有多个防滑凹槽(图未标出),便于用户抓紧所述第二连接管20。请参阅图4和图5,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管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水龙头连接的第一连接管、与水管连接的第二连接管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之间的止水件,所述第一连接管包括与水龙头连接的第一螺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连接的第二螺接部,所述止水件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的连接块,所述第一管体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管体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使用时,所述第二管体容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管内,所述第一管体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内,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外,维修时,所述第二通孔位于至所述第一连接管内,且所述连接块抵靠于所述第二螺接部的开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管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水龙头连接的第一连接管、与水管连接的第二连接管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之间的止水件,所述第一连接管包括与水龙头连接的第一螺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连接的第二螺接部,所述止水件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的连接块,所述第一管体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管体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使用时,所述第二管体容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管内,所述第一管体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内,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外,维修时,所述第二通孔位于至所述第一连接管内,且所述连接块抵靠于所述第二螺接部的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管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表面设有多个防滑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管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表面设有两个第一平面部,两个所述第一平面部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时圆
申请(专利权)人:吴时圆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